明朝是推翻元朝建立的,朱元璋占领南京北伐的时候,发出了《谕中原檄》,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成为朱元璋北伐的纲领。正是这句口号的提出,顺应民心,有力的配合了本次北伐,北伐最终成功,跟这句口号也有莫大的关系。

近代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光复中华第一次出现是少数民族说的)(1)

无独有偶,清朝末年,革命党人也采用了类似的口号,孙中山先生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凝聚力,不过这个只是起义的需要,1911年底,孙中山宣布“五族共和”,制定《临时约法》宣告:中国之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彻底放弃了'驱除鞑虏'口号。从此以后,'驱除鞑虏'口号不再出现于革命派的言论之中。

近代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光复中华第一次出现是少数民族说的)(2)

不过或许大家不知道,光复中华这个词语首先并不出现于汉人的口中,而是古代一个少数民族,当然这个少数民族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这个少数民族的名字就说柔然。

事情是这样的,南北朝时期,当时还是南朝宋,萧道成派遣骁骑将军王洪范出使芮芮,约定时间共同讨伐魏虏。结果由于南朝宋明帝刚即位,所以没能出兵,而柔然也无功而返,这里的芮芮就是柔然的另外一个称呼。

南朝齐建立后,柔然多次派遣使者要求和南朝齐一起夹攻魏虏在寄给南齐的国书中,柔然国相邢基祇罗第一次提出了“光复中华”的说法。原文如此——“皇芮承绪,肇自二仪,拓土载民,地越沧海,百代一族,大业天固。虽吴汉殊 域,义同唇齿,方欲克期中原,龚行天罚。治兵缮甲,俟时大举。振霜戈于并、代, 鸣和铃于秦、赵,扫殄凶丑,枭剪元恶。然后皇舆迁幸,光复中华,永敦邻好,侔踪齐、鲁。使四海有奉,苍生咸赖,荒余归仰,岂不盛哉! ”

近代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光复中华第一次出现是少数民族说的)(3)

从这个书信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柔然非常的自信希望能够与南朝齐共同攻打北魏,然后光复中华,那么这个柔然到底什么来头,为什么他有这样的自信说出光复中华的目标来呢?

柔然在中国的史书中记载并不好,除了柔然之外,还被称为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看看这几个词就知道不是什么好词,唯独柔然好一点,还是柔然的自称,其中蠕蠕这个词就是柔然的老对头北魏给起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认为柔然智力低下,打仗只靠武力,不用计谋,败多胜少,所以嘲讽他们是不会思考的虫子,并下令全国军民对柔然侮辱性的改称“蠕蠕”。由于语言不通,所以当时的柔然并不知道这个蠕蠕到底什么意思,他们还是换了个词茹茹来自称自己,而柔然则更好,有“聪明、贤明”之意。

那么柔然到底是起源自哪里呢?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介绍,比如《魏书》认为柔然是“东胡之苗裔”、“匈奴之裔”、“先世源由,出于大魏”,《梁书·芮芮传》均认为柔然是“匈奴别种”。这个也没办法深究,当时草原上的民族很多都是杂糅在一起的,区别不是那么的明显,比如鲜卑本来就属于匈奴管辖,匈奴分裂后,鲜卑才强大起来,鲜卑肯定跟匈奴有融合,而这个柔然其实也是如此,跟鲜卑还有匈奴都有关系。

柔然曾经也非常强大,控制的区域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与地豆于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麓诸国服属。

别看柔然在北方草原上,但是汉化程度不低,到了南朝齐的时候,官方已经在使用汉字说汉话了,前面说的国相邢基祇罗写的那封信,其实就是说汉字写成的,曾经如此的强大,又深受中华文化影响,说出光复中华的口号也不足为怪,或许他们已经认为自己是中华的一部分了。

参考资料:《南齐书·芮芮虏传》、《魏书·蠕蠕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