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依本能而生活,人类则依意志或目的而行为;动物愿意做的事,实际上是他们必须做的事,人类则可以根据个人意志,选择自己所愿做的事。所以人称得上是万物之灵。

人应该如何活好这一生(如何能让人立于世)(1)

不论人来源为何,人类在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与动物相较,有明显不同。

人类在心理方面的表现,与动物大不相同,其间最大差别是:人类有语言、有道德感、有想象力;有道德感,尤其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本"所在。

人应该如何活好这一生(如何能让人立于世)(2)

人类之不同于动物者,在于人有道德感。

这种道德感俗称"良心"

人应该如何活好这一生(如何能让人立于世)(3)

人类道德感的发展,是由无律、他律到自律的历程。

良心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机能,而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组织。它含有几个特点:

人应该如何活好这一生(如何能让人立于世)(4)

良心是一种判别善恶的心理活动。

人应该如何活好这一生(如何能让人立于世)(5)

良心里面一定有一种善恶的标准。

良心里面兼含有情绪作用与意志作用。

人应该如何活好这一生(如何能让人立于世)(6)

良心是自发的而不是强迫的。

人类即使本质上与动物无别,人类也绝不同于动物。人类不像动物只知依本能行事,却能知仁行义,制造工具,喜欢游戏,富于希望,并能实践自我价值,所以人类诚为万物之灵,自然之主。

有人类才有文化,也只有人类能创造千变世界,雕琢万化乾坤;但人类也有弱点,如何能使人立于世,而活出生而为人的更佳或最佳状态,不止是科技文明需继续发展,相反的,人类须回到自己,回到生命的根本,自尊地活出人的品质,此为固有独有道德人格的人类所为。

孔子生在春秋时代,在孔子以前,中国文化已经历两千年以上之积累。

人应该如何活好这一生(如何能让人立于世)(7)

孔子也由中国文化所孕育,孔子仅发扬光大了中国文化。

儒家对人的定义始自孔子,所以儒家的"人观",亦是承继古早而来。

孔子论道时曾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以道为志,即以道作为一种价值理想,一种生命的方向、生命的理想,而全力以赴,生死以之,所以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儒家学者相信,理想上只有那些沿着中道前进的人,才能完全实现个人自身,并体现那无所不包的完满之道。

而在现实上也体认到:虽然这个中道是完美的,然而很少有人能始终一贯地去遵循它。

这样如实又高远的情志,像周敦顾说:"圣可学。"

王阳明借励明道先生语"宁学圣人而不至,不以一善而成名"。

"重道"也可说是人对本身有一种不自信的忧患。

"道"不一定此生能成,但忧患必将随个人修养之增厚而相对减轻,虽然"以生命为中心"这可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寻,但"以价值为中心",则走一步有一步,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成就。

人应该如何活好这一生(如何能让人立于世)(8)

所以"道"是值得永恒追寻的方向。

道的方向,从儒家来说就是要天人合德,要顶天立地,与天地一般大;这天地不是指形体性的地,也不是指宗教性的主宰之天,而是指干元坤元所象征的幵创性的生命力。

人应该如何活好这一生(如何能让人立于世)(9)

以周易说法,就是三才之道人道、天道、地道融合并进。

用中庸的话来说,就是人要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

正是因为人类能体会大天(干元)所代表的创造冲动,与大地(坤元)所代表的孕育厚载,所以在俯察天行健、地势坤之后,毅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人应该如何活好这一生(如何能让人立于世)(10)

这代表人生存在天地两大之中,不甘自小成为小人,所以一定要充分发扬内在的创造潜能,一定要拿一生全部的生命力去成就其为大人。

孟子说:"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孟子·告子上》)

成其大人,是道的具体方向,终极理想即是生命的圆成,亦即生命实践。孔子对理想人格的期许正是"成人"。

西周以后,人们开始把祸福的根源放在现实的人间,而不是鬼神的世界,遂而神学也逐渐从属于人学。

人应该如何活好这一生(如何能让人立于世)(11)

这时期的思想最可贵处是尚未分化;毋容否认,诗书期思想的基本情调比较接近儒家。

后代的儒者视之为儒家思想的泉源。

商周之际,中国的原始宗教渐渐转向,由一心事天而转向人文化、人伦化的伦理意识,上帝转化为道德神,被视为公平正义的化身,由此开启中国人文思想之先河;周人更由忧患意识而产生属人的自觉,重视人生的价值。

人应该如何活好这一生(如何能让人立于世)(12)

人应该如何活好这一生(如何能让人立于世)(13)

春秋之后,战国学说百家兴起,儒墨显学皆欲以其道"易天下",都显示了独立的人格。

《周易大传》说:"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认为这些都是独立人格的坚定宣示。

秦汉以降,承儒家道统,我国对于"人"的观点大致皆本于此,所看重者则在自我生命之自身如何安顿,存养问题与永恒理想的追求,都要在这实存的世界中求得安顿。

人应该如何活好这一生(如何能让人立于世)(14)

儒家强调生命的意义在于现世,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在生机盎然的此世学圣作贤,儒家拒绝了一个彼岸世界对人所具有的终极关怀的意义,认为在有限的现实生活中就能创造出无限的超越价值来,即是死了,也能使自己生命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