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行①。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②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③,行乎哉?立则见其参④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⑤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⑥。

①行:行得通、通达。②蛮貊(mò):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方,貊在北方。③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两千五百家。在这里州里指近处。④参:显现。⑤衡:车辕前面的横木。⑥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可以行得通。孔子说:“言语要忠信,行为要笃敬,即使到了遥远荒凉的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言语不忠信,行为不笃敬,就算是在自家门口、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言忠信行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于是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心读

40年前曾经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以“器”行天下。在孔子看来:说话忠信,行事笃敬才能立于世界。建国之初,出于反封建的初衷,对于传统文化主要持否定态度;对于西方文化,持坚决的抵制态度;对苏联文化从全盘照抄,到全盘否定;在高等教育领域,上个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撤销了各大学的人文科系;加上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文化虚无主义摧毁,导致整个价值体系轰然坍塌。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章解读(论语心读卫灵公)(1)

40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国人以仰望西方的态度,表现出对知识、科学、技术如饥似渴,非常正常。科学技术迎来了补偿式的进步,经济社会迎来了噴井式的发展,但是文化却面对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无所适从,无所选择,无所建构,照搬西方行不通,回归传统文化又不知取舍,于是出现了整体性道德沦丧、价值沦丧、信仰沦丧,教育事业自身也没有完成社会主义新道德、新伦理、新价值的建设,加上高考制度缺乏深度改革,教育的道德首位一直没有落到实处。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章解读(论语心读卫灵公)(2)

今天,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终于到了必须面对“道”和“器”的问题的时期。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几乎领先世界;但是创新能力不足,人之为人的道德水平滞后,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不少人油然而生土豪之气、暴戾之气,但是缺少了类似于西方的贵族精神,缺少了传统的“士人”精神,学者也普遍缺少了批判意识和担当精神;权力崇拜和金钱崇拜几乎成了社会畸形发展的全部动力。信仰重建、理想重建、价值重建、伦理重建等,理所当然地成了时代转型和民族复兴的当务之急。所幸,公元2017年1月25日,国家从战略层面部署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工程,这是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社会转型、民族复兴的标志性事件,可喜!可贺!可期待!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章解读(论语心读卫灵公)(3)

作者:柳恩铭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