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人撰文

“君子芳村”是卫辉古代八大美景之一,里面隐藏了太多的故事,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从原先的‘周公制礼作乐’发展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乃至‘自大夫出’,进而‘陪臣执国命’,终于导致了天下大乱,社会急剧动荡不安,……”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是非常惨烈的,战争的规模也是相当大的,许多著名的战争和战役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具有典范的,专门研究战争的著作《孙子兵法》也出在这个时期,没有详细的战争资料和战例是很难有如此对战争的认识的,战争对社会的破坏和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也是深重的。

卫辉市名人冯万民的事迹(厚重卫辉之卫辉乡贤君子蘧伯玉)(1)

芸芸众生,普天之下大德能有几人!多年的文化缺失,让中原大地成了文化的空白,如果走在

大街上

随便问一个人 “ 孔子是谁,蘧子、蘧伯玉是谁,” 恐怕知道孔子的多,知道蘧子的就不多了,岂不知大德君子蘧伯玉才是孔子儒家文化形成的推动者。走进卫辉君子村,这个君子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百年之后又葬到了这里(墓仍在,汲县记:清《河南通志》和民国《河南新志》俱载:在卫辉府城西北卅里君子村,蘧伯玉居此故名,村北有蘧伯玉墓,又有蘧大夫庙。《卫辉市志》古墓葬载:蘧伯玉墓位于城西十六公里,君子村北一公里许,墓前有清康熙廿五年(公元1686年)知府杨茂祖之立石,问题是,很多人对蘧伯玉了解甚少,不知道蘧伯玉是哪朝哪代人,对他的“寡过,知非,省身”知道的少之又少,这里的村民讲的最多的就是,蘧伯玉小时候随母亲在这里生活,生活简朴,为人厚道,蘧伯玉很懂事,小小年纪就知道帮助别人,友爱邻里。君子村有一个小自然村,名字叫磨庄(现在叫孟庄),是蘧伯玉小的时候经常帮人推磨的地方。蘧伯玉祠堂就建在君子村的中心位置的高岗上,过去,这里有几株大千年柏树,树盖如因,庄严肃穆,祠堂后殿有“知非轩”、“寡过厅”、“省身房”。蘧伯玉墓地松柏涛涛,竹苑青青,小桥流水,绿树成荫,鞥有八大院(现有古遗址尚存)环绕,幽静恬然,千百年来,君子之风熏染着这块土地,多少年来,君子村民风纯正,德行如一,80多岁的老支书李致强告诉我,偌大的一个村子,过去没有恶霸地主,现在没有小人,穷富相济、邻里和睦是他们村的传统美德。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此村蘧公遗风尚存,村民重视文化教育,谦让多礼,颇有君子之风。不能不让人感慨蘧伯玉“令德不朽”,人格魅力的超越时代。

卫辉市名人冯万民的事迹(厚重卫辉之卫辉乡贤君子蘧伯玉)(2)

尽管说这里的人们已经模糊了历史,模糊了“君子”的社会地位,但是,善良永远是这里的传统美德。说起历史卫辉,人们都知道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古代的封建帝王、王侯将相、才子佳人都曾多次光顾,赋诗作画,祈求太平,在卫辉这片热土上留下了不朽的历史文化。君子村的君子文化也是一样,2500多年前,一位伟大、正直、无私、贤德的哲人 、圣人眼里的君子—— 蘧伯玉,以他的文化思想,道德品行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扶助了孔子事业与思想的完成成了卫辉乃至中国贤德文化的核心。

蘧子名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璩姓发源地这点没有太多的争议),他出身名门,父亲在朝(殷商朝歌城)为官,伯玉随母在卫辉君子村(朝歌城西南原名马村竹苑,后改为君子芳村,还有这里的青龙镇等,都是以朝歌城为坐标确定的方位)一块生活,成年后随父亲卫都求学,落魄时归隐乡里住在君子村自己家里,与邻里朝夕相处。他辅佐过卫国 “ 献、殇、灵 ” 三代国君,他自幼聪敏过人,饱读经书,能言善辩,外宽内直,生性忠恕,谦诚坦荡。为了这位学识丰富 “ 贤孝君子 ” 的重用,卫国一位大臣曾以尸谏的方式向国君举荐。卫辉太行山里有

琚姓

,在古代琚写作璩。作为姓氏,璩一般读若渠,其来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大分封时,

康叔

(姓姬名封)被封于卫(卫国的疆域“两河之间一都会也”,两河指的就是淇河和黄河),都于

朝歌

(今河南

淇县

南,近苍河有竹苑一处)。所以,有蘧为避祸举家搬迁为蘧伯玉后代一说。

蘧子的言行事迹,简略记载在

《左传》

《吕氏春秋》

《史记》

等典籍中,出现在

班昭

苏轼

等文学家的诗作里。但是

台湾

出版的

《中原文献》

却一语道破天机: “ 蘧伯玉见重于孔子 ” ,简短的五个字,厚载了多少历史玄机、迷案与故事。

蘧子年长孔子三十多岁,当孔子还是孩童时,蘧子就是名满天下的卫国贤大夫了。卫国高层那年即将发生内乱,蘧子劝说无效,为不参与阴谋,毅然辞官归乡。成年后的孔子赞道: “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 这句话就记载在记述孔子及弟子言论的著作

《论语》

中。

信奉“志不同则不相交”的孔子53岁那年,开始周游列国,而且第一站就是直奔蘧伯玉而来。他的恢复周礼、施行仁爱的理论到处碰壁,只有在卫国才找到了知音,因为主政相位的蘧子施行的仁政与以德治国的方略与其仁爱理论如出一辙。孔子周游列国14年、涉卫10年,其中9年都客居蘧府。先由蘧相推荐担任了一名花瓶式小官。于是两位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完美结合了。白日里两位哲人同殿称臣。处理政事,晚上与众多弟子讨论天下苍生民计。卫国的众多典籍传到孔子之手。孔子的思想在这里形成了。

卫国重臣蘧子,长期的从政经验与人生阅历,一定有思想言论,文字著作面世,可惜年代的磨砺与秦代那场 “ 焚书坑儒 ” 的文化悲剧没能流传下来。如果有,恐怕历史将是另一种面貌。孔子的主张在当时并不被人重视,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后来弟子们继承发扬的结果。孔子的旗手位置无可非议。但孔子并没有掩盖蘧子的光辉。中国历史的星空闪耀两颗璀璨的星。

卫灵公

执政后期,卫国发生了太子

蒯聩

欲谋反的政治动乱,朝中的几个大臣相继被辞退,官居相位的蘧伯玉孤掌难鸣,卫国也面临内交外困的空前危机。于是一封书信送到了出游的老友孔子手中。再三坚辞下,孔子及弟子

子贡

子皋

被委以重任。蘧孔的联合执政,从军事、政治、任贤、民生等方面接连办了几件大事,颇有政绩,传为佳话。此时的卫国达到了最为昌盛的时期。晋时就是这一时期派史默到卫国打探,知道事情的原委后,才不敢动武,免去一场战争。之后由于朝中谗臣的陷害,孔子师徒被迫出走,蘧子伤心的送走了老友。不久卫灵公病逝,卫国政治走向低潮,蘧伯玉也告老隐退。

当今社会时兴的 “ 义务办学、捐资助学 、恩泽乡里” 善举在2500多年前的蘧伯玉身上早就不新鲜了。

孔子第二次由陈国赴楚,再次返回卫国都城帝丘,又住在了告老退休的老朋友蘧伯玉家,一住就是五年。孔子在老友蘧子的大力支持下,在蘧府第二次设帐教学,广开学路,大量吸收卫国弟子入学,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放在教学与治学上,同时删

《诗》

《书》

,订

《礼》

《乐》

,修

《春秋》

,为以后返回鲁国研读

周易

,进一步修订“五经”搜集资料。其中大部分文稿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有不少初稿都是与蘧子探讨请教后撰写而成。

与年迈的蘧子更畅快的谈心,谈治学,谈天下时局,几乎是无话不说,且日日通宵达旦。蘧子以自己仁德治国及规范的遵礼实践,验证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孔子在卫五年是儒家学说形成的五年、体系成熟的五年,也是蘧孔思想密切融和的五年。二位伟大哲人的思想情感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公元485年3月中旬的一个非凡的日子,孔子相濡以沫数十年的妻子

亓官氏

去世下葬的消息辗转传到卫国蘧府。孔子与弟子们陷入了极大的悲痛之中。回去吧,路途遥远,这里教学事业未竟,不回吧,又在哪里设灵祭奠。年近百岁的蘧老夫子知道后毅然同意在自己府上搭棚设祭。老人激动地对孔子与弟子们说:“啥蘧府。孔府,我家就是你家,咱俩情同手足,夫人痛故,你不能回去,在这里设灵祭奠,也是礼仪呀!”,于是一副流传千古,孔子悼念贤妻的挽联挂在蘧府大门口:

善待高堂,精抚子女,阙里瞑目汝无憾;广传六艺,周游列国,天下德治我有责。卫国的百姓与大臣到这里吊唁络绎不绝。蘧子携家人虔诚拜祭,这是一个百岁老人何等宽大的胸怀,这是何等珍贵、高尚的友谊,这是中国历史画面上何等壮烈感人的一幕。

第二年春,因政治时局需要,鲁国相国接孔子师徒回国。离卫的前一天,蘧子在府上设宴款待孔子师徒一行。老人动情地双手举杯,老泪纵横地向孔子敬酒。孔子也泪流满面的接过酒杯,两人都沉浸在九年来同府居住、同殿称臣、同搓技艺的难忘记忆里。他们都清楚,这恐怕是两位挚友人生最后一次酒宴。万语千言难出唇,几乎同时喊出:“珍重吧,老朋友!”九年来,时时受到蘧伯玉无微不至关怀的弟子们也个个泣不成声。

蘧孔之交在春秋后期列国间传为佳话,也直接影响了孔子弟子们。成书于

战国

的《礼记》中,弟子们把蘧子的话奉为圣人之言,直接加以引用。历代孔庙祭奠中,将蘧瑗牌位供奉在历代先贤之首。表达了儒家对蘧老夫子的敬重、呈现了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不只是在卫国故地,蘧伯玉的影响超越时代,也超越地域,历史上诸多文人墨客写下关于他的文字,以他为镜,思考自己的人生。

蘧伯玉生活在诸子百家蜂起的前夜,他的道德追求,他的自省精神,以及他主政卫国期间,“弗治之治”、“以德化人”的政治实践,既有后来儒家尊敬的优点,又有道家推崇的观念,因此他的思想元素,通过儒家、道家的传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