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不能两全,他前往北京工作,却30多年不能与父母见面,被家人骂为不孝子。但是一篇报告文学,却令家人们释怀,并引以为豪。

盘点那些被儿子操碎心的父亲(他30年没有与父母见面)(1)

他的名字叫黄旭华,在业界外,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但他的另一个身份却不容小觑——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原名黄绍强,于1924年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中医世家,在家中排列老三。他由于成绩优异,20岁被保送进中央大学航空系,但是他主动放弃中央大学,次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国立交通大学,进入造船系学习。

他思想先进,秘密加入学生会,积极开展革命斗争。上海解放之后,他先后在上海军管会船舶建造处、上海招商局(海运局)、上海港务局工作,期间与妻子李世英结婚。

从1954年开始,他被调到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参加苏联援华舰船的转让制造和仿制工作。 三年后开始接触潜艇技术,跟随前苏联专家学习潜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

1958年8月,他被调到北京,从事一项绝密工作,那就是参与建造中国的核潜艇,当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项目的副总工程师。

从这一年开始,他无法与父母再见面,每次给父母写信,从来不提及工作上的事情,家里父母的照顾,也是拜托兄弟帮忙。

父母多次给他写信,问他去北京干什么工作,为什么过年都不回家看看,每当接到这样的家信,他总是含泪回复“工作太忙”。想父母的时候,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父母照片看一看。

盘点那些被儿子操碎心的父亲(他30年没有与父母见面)(2)

三年五年不回家,家里人容忍了,可是十年二十年都不回去,家里的兄弟姐妹会怎么想?于是,一个“不孝之子”的名分按在了他的头上,他的兄弟甚至写信来骂他。

对于家人的愤怒,他只能理解但无法解答,只能在信中流露对父母和兄弟的怀念。

潮汕地区非常注重族人的团结与伦常,连村里的人都知道,黄家出了一个不孝子,去了北京之后就不认父母了,有人甚至提议把黄旭华的名字从宗谱上删掉。黄旭华的母亲一次对家人说:“老三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人,他不是的!”

知子莫若母。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不能和家里人通电话,只能通过信件联系,而他与妻子李世英,有时候一年都难得见一面。

那一年,黄旭华的父亲病重,家里打电报到北京叫他回来,他接到电报后只能哽咽。他不是不想回去,而是回不去,他肩膀上扛着的是国家的重任。

父亲过世他也没能回去,拿出父亲照片,对着照片流泪。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他认为对于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时间到了1987年,中国的核潜艇已经下海,形成对敌方的震慑。上海文化月刊发表了一篇长篇报告文学,题目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文章是讲述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文章中并没有写明黄旭华的名字,而是称他为“黄总设计师”,但文章中提到了“黄总设计师”的夫人叫李世英。

盘点那些被儿子操碎心的父亲(他30年没有与父母见面)(3)

黄旭华把这篇报告文学寄给了母亲,他母亲看到之后,才明白儿子不能回来尽孝的真正原因,老人家把儿孙们都叫来,只说了一句话:“三哥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老人明白儿子的职责所在,不是不孝顺,而是无法尽孝,老人一而再而三地阅读这篇文章,看一次就流一次泪,不知道此生还能不能见儿子一面。

1988年,黄旭华终于能够与家人见面了,他跪在母亲的面前重重地磕头,30年了,哪个儿子不想念自己的父母呢?

他跪在父亲的坟前,30年的思念和愧疚,化作狂涌而出的泪水:“爸,原谅儿子的不孝!儿子不是不想回来,而是回不来啊!”

从原子弹到核潜艇,正是无数个默默无闻的人,为了工作不得不舍弃亲情,才有了我们国家的强大。

正如黄旭华所理解的那样: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的“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