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1、心肌炎是心肌的炎症性疾病;

2、最常见病因为病毒感染,细菌、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原虫、蠕虫等感染也可引起心肌炎;

3、非感染性心肌炎的病因包括放射、药物、毒物、结缔组织病、血管炎、巨细胞心肌炎、结节病等;

4、起病急缓不一,病程多呈自限性,但也可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少数呈暴发性导致急性泵衰竭或猝死。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多种病毒都可能引起心肌炎:

(1)、柯萨奇病毒、孤儿( Echo )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为常见病毒,尤其是柯萨奇 B 组病毒为最常见致病原因,约占30%~50%;

(2)、流感、风疹、单纯疱疹、肝炎病毒、 HIV 等也能引起心肌炎。

2、发病机制:

(1)、病毒直接作用,造成心肌损害;

(2)、病毒介导的免疫损伤(主要是 T 淋巴细胞介导);

(3)、还有多种细胞因子和 NO 等介导的心肌损害和微血管损伤。

三、临床表现

心肌炎可有许多不同的临床表现,从轻微的胸痛症状,伴有心电图改变的突发心悸,到危及生命的心源性休克和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本病好发于年轻病人,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病毒性心肌炎能自愈吗(病毒性心肌炎)(1)

1、症状

(1)、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和肌肉酸痛,或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随后出现胸痛、心悸、胸闷、呼吸困难、水肿,甚至晕厥、猝死;

(3)、临床诊断的病毒性心肌炎绝大部分以心律失常为主诉或首见症状就诊。

2、体征

(1)、常有心律失常,以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及房室传导阻滞最为多见;

(2)、心率可增快且与体温不相称;

(3)、听诊可闻及第三、第四心音或奔马律,部分病人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4)、心衰病人可有肺部湿啰音、颈静脉怒张、肝大、心脏扩大、下肢水肿体征

(5)、重者可出现血压降低、四肢湿冷等心源性休克体征。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液检查

(1)、血沉增快、 C 反应蛋白阳性;

(2)、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可有心肌肌酸激酶( CK - MB )及肌钙蛋白增高。

2、病毒检测

(1)、血清学检测仅对病因有提示作用,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2)、确诊有赖于心内膜、心肌或心包组织内病毒、病毒抗原、病毒基因片段或病毒蛋白的检出,因其有创,轻症病人一般不常规检査。

3、X线检查 可见心影扩大或正常。

4、心电图

(1)、 ST 段轻度移位和 T 波倒置;

(2)、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等;

(3)、对心肌炎的诊断既缺乏特异性也缺乏敏感性。

5、超声心动图 可正常,或左心室増大,室壁运动减弱,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附壁血栓等。

五、诊断要点

1、诊断主要为临床诊断,根据典型的前驱感染史、相应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增高等证据,应考虑此诊断;

2、确诊有赖于心内膜心肌活检;

3、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伴低血压等在内的1项或多项表现;

4、病毒感染后3周内出现少数期前收缩或轻度 T 波改变,不宜诊断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六、治疗要点

病毒性心肌炎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最核心的治疗原则是处理好心律失常和心衰。

1、避免运动 心肌炎急性期应限制体力活动直至完全恢复,一般为起病后至少6个月。

2.对症治疗

(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尽快入住 ICU ;

(2)、伴有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室功能障碍的急性/暴发性心肌炎病例,可能需要心室辅助装置或体外膜肺氧合( ECMO )来作为心脏移植或疾病恢复的过渡;

(3)、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衰病人应使用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醛固酮受体拮抗药;

(4)、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者,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损害时,可考虑使用临时心脏起搏治疗。

3、免疫调节治疗

(1)、疱疹病毒感染者可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

(2)、干扰素治疗可清除左心室功能障碍者的肠道病毒和腺病毒染色体。

4,其他治疗 应用促进心肌代谢的药物如三磷酸腺苷、辅酶 A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