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坡胡镇文化底蕴深厚,曾是上古葛天氏部落的中心领地,镇内海子李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钵填补了河南仰韶文化的空白。东汉末年,关羽辞曹北上也曾留宿胡家大院。新中国成立之初,该镇孟排村村民总结出的“深翻改土”法,受到毛泽东主席的称赞。如今,从该镇水磨河村走出的“时代楷模”燕振昌,已经成为全国党员干部的杰出代表、光辉典型。本期《许昌往事》,记者走入该镇,探访其历史变迁。

坡地住胡家,得名为坡胡

长葛坡胡各村由来(长葛市坡胡镇)(1)

位于水磨河村的葛天氏祠 记者 黄增瑞 摄

10月24日,多云,记者从市区天宝路一路向西,穿过长葛市石固镇不远,就来到长葛市坡胡镇。坡胡镇北挨后河镇,东接和尚桥镇,东南与石固镇接壤,西南与禹州市古城镇、无梁镇相连,是长葛市的西大门,距离长葛市区10余公里。

坡胡镇的名字从何而来?77岁的坡中社区老文书李长明说:“传说明洪武年间,一户姓胡的人家由山西洪洞迁到这里一处坡地生活,该地遂得名坡胡村。后来镇政府驻地在坡胡村,坡胡镇的名字由此而来。”在该镇,以“坡”命名的村庄就有坡张、坡李、坡马等村庄。

新中国成立前,因交通不便,坡胡的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1950年,农业合作社的成立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上级政府为发展经济,号召以乡、社为单位大力发展副业,该镇办起了小红炉、编织、榨油、缝纫、木器等小加工厂。

1957年,全国掀起水利建设高潮,当地群众利用3年时间,把3个自流泉挖成3个占地面积600多亩的人工湖,分别是幸福湖、青年湖、胜天湖。

20世纪60年代,该镇加强井泉建设,整修梯田,扩大灌溉面积,疏通河道,引水到村,可灌溉农田万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该镇孟排村村民总结出的“深翻改土”法,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随之在全国推广。1975年,该镇的粮食亩产超过 500公斤。

“20世纪70年代后期,坡胡公社办起机械厂、白酒厂、磷肥厂、服装厂、造纸厂、水泥厂、卷烟厂等,各生产队也积极响应,引进项目,大办集体企业。”坡胡镇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胡泽伟说,“当时33个生产大队中的29个都办有工厂。比较有名的是西杨、西刘、大刘庄的农机配件厂,张庄的瓷厂和豆腐加工厂,水磨河的造纸厂、制鞋厂,大刘庄的淀粉厂,坡张的棉纱厂,东胡的镀锌厂,石桥刘的砖瓦厂,孟排的造纸厂和建筑队。”

1978年后,坡胡经济快速发展,一些村庄的建材、铸造、造纸、化工、机械加工、能源行业渐成规模,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0年的《长葛县志》记载:“长葛,盖葛天氏故址也;后人思永其泽,故名曰长葛。”长葛是远古帝王、乐舞始祖葛天氏的故里,长葛之名就是因为纪念葛天氏而来的。长葛自秦正式命名设县,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2014年,长葛被国家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命名为“千年古县”。不少人都知道,其名字源于传说中远古时期的帝王葛天氏。

“我们坡胡镇是葛天氏部落的中心领地。”李长明说。2014年,人们在坡胡镇海子李村发现了一通宋代断碑《重记葛天老祖圣殿》,此碑的发现再次证明了葛天氏故里在长葛。

水磨河村党委副书记张松山说,葛天氏故里具体在什么位置,一直没有定论。20世纪70年代,文物部门对石固古文化遗址进行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这一地区是葛天氏的中心领地。随后,文物部门又在海子李村地下3米处发现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骨簪、骨针、石刀、石镰、彩陶片等文物。

记者在坡胡镇水磨河村村委会西200米看到,海子李仰韶文化遗址碑刻旁有一座坐北朝南的葛天氏祠,红墙黄瓦,院内有大殿等建筑。

张松山说,相传很早以前,葛天氏率族人经常到水磨河西的暖泉湖边唱歌、跳舞,所用的乐器由竹、棒、骨磨制而成,那里也成了葛天氏制作乐器的场所。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庙会唱大戏前,水磨河村的群众都要在大戏楼上摆上供品,面向西北葛天老祖庙祭奠,以示敬仰。改革开放后,富起来的水磨河村的村民受葛天音乐文化的影响,成立了铜器社、狮舞队、街头舞乐队等,逢年过节时会进行文艺演出。

坡胡镇历史悠久,地上、地下文物丰富,据历年考古发掘,经上级文物单位认定,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市级保护单位3个,还有许多遗址和石刻、石雕、古建筑等。文物保护单位有海子李仰韶文化遗址、翟道古文化遗址、汪直墓、盛氏宗祠。其中,盛氏宗祠广为人知。

历史上,祠堂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还作为群众办理婚、丧、寿、喜的场所,族亲们商议族内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文革”期间,大多数祠堂被毁,位于坡胡镇盛寨村的盛氏宗祠至今保存相对完好。

记者看到,盛氏祠堂坐北朝南,红墙蓝瓦,两尊石狮把门,大门的红瓦房上多是五脊六兽。进院后,只见一块不大的影壁墙中央有一个大大的“盛”字。整座建筑由大殿、卷棚、大门三部分组成。祠堂内的刻碑显示,盛氏祠堂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后经过多次重修。

2010年,盛氏祠堂被长葛市政府公布为长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盛寨村的先祖盛国甫,用扁担挑着长子永祯和次子太祯,从山西洪洞迁移至此。”盛寨村党支部副书记盛庆利说,随后,盛氏先祖与杨姓人一起建寨。传说村里有一个幸福湖,湖里有一条蛟龙时常作怪,大禹用剑斩杀了蛟龙,并用一口巨大的铁锅倒扣住蛟龙的尸体。因此,盛寨曾被称为蟠龙寨。

盛家后人到蟠龙寨定居后,开垦农田,修寨垒墙,建造家园。历经几代子孙繁衍生息,村子逐渐发展到了几十户百余人。到清康熙年间,盛寨村已发展成百十户数百人的村庄。村里的居民相互间都是亲人,分支繁多。有德高望重者建造宗祠,制定族规、家训,勉励后人。

如今,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三月初五,盛寨村都会举办古会,盛氏家族理事会会组织村民在祠堂祭祖,颇为隆重。盛氏家族“敬老爱幼、勤俭持家”的家风得到传承。

“深翻改土”法,全国曾推广

长葛坡胡各村由来(长葛市坡胡镇)(2)

排村整齐的住宅 记者 黄增瑞 摄

坡胡镇第一人口大村就是孟排村,有4800多人。该村党支部书记赵明喜说,他们村古时叫孟寨,最早是孟氏族人居住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村里已经没有姓孟的人了。

在该村村委会办公室的东墙上挂着一块国务院的嘉奖令,上面写有“长葛县坡胡公社孟排大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特予嘉奖”的字样,下面盖有时任国务院总理华国锋的印章,时间是1979年12月。

嘉奖令旁边是一块毛泽东主席对该村“深翻改土”法的讲话摘要。

“在20世纪50年代,‘深翻改土’法全国闻名,毛主席都做了批示。之后,全国20多个省(市、县)先后前来参观学习。”今年82岁的孟排村原党支部副书记胡中华说。

1954年,孟排村胜利一社社长、共产党员马同义,在集体土地管理过程中,从平整井坑开始, 根据“深耕加一寸,顶上一遍粪”的农谚,坚定深翻土地、改良土壤一定能增产的信心,总结出“畦高垫底、前犁后套、土地加深”的翻土法,试种一亩三分地的“白马牙”玉米,收获玉米536公斤。

“在那个年代,亩产超过千斤,真是个奇迹。”胡中华说,当时,各村积极响应,把土地、劳动工具、劳动力集中起来,实行土地入股或以劳为主的分配办法,在劳动、生产、计划、财务方面实行民主管理。1958年,村里全部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把私有土地逐步转变为集体所有。

1958年5月17日,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孟排村的“深翻改土”法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一大发明”。当年7月22日,全国深耕农具、土壤改良在长葛县展开,在全国掀起了“深翻改土”高潮。

后来,孟排村的“深翻改土”法还被收录进《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随后的数年里,孟排村在农业种植上成为全国、全省的一面旗帜。

2008年,为纪念毛泽东主席对“深翻改土”法批示50周年,该村集资兴建了两座深翻改土纪念牌坊,竖立在村一公里长的东西大街两端。牌坊上的对联为“主席批示照千秋,深翻改土益神州”“建设新农村,和谐创辉煌”。这是对孟排村数十年来辉煌历史的回顾,是对孟排村人与时俱进创新精神的诠释。

“在我们孟排村,还有一种土特产远近闻名,那就是大葱。”今年79岁的村民张西河说。孟排村种葱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据村里的老人讲,他们村种的大葱曾为贡品。

孟排村大葱的特点是葱白长、手感结实,闻起来香辣,入口甘甜,长期储藏水分也不会流失。

张西河说,村民在栽种时,先挖沟,而后在沟内撒上葱种,随着葱的生长逐步往沟里施肥、培土。在管理上,等苗出土后,再剔苗、施肥、浇水、除草。到7月中旬,再拔葱苗,而后分等级、晾晒、挖沟、分级移栽。大葱到11月前后开始收获,用叉挖出,分等级成捆销售。

为提高大葱品质,村里还成立了科研队伍,研究探索种植技术,使孟排的大葱远近闻名,而且高于市场价的两三倍。

“丸子汤里撒上我们村的葱花,久煮不沉底,汤菜的香味飘满屋。”孟排村党支部书记赵明喜自豪地说,在历史上,他们村家家户户都种大葱,最多时种有800多亩。

逢年过节,他们村里的大葱会被群众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

2000年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致富门路增多,加之大葱种植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村里逐步减少了大葱种植面积。如今,村民家里只要有土地,还会种一些大葱,供自家食用。

村民赵广举是种葱能手,2012年,他被评为长葛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孟排葱栽培技术)代表性传承人。

“另外,我们村种植的薏米还曾在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过。”该村党支部书记赵明喜说。

当人们走进有着光荣历史的孟排村,都会被这里宽阔的主街道和整齐划一的住房所吸引。在20世纪70年代,孟排村就依据集体实力,结合外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较早进行了农村宅基地的统一规划、统一建筑、统一风格,一度成为周边各村学习的典范。

“现在的大路与居民的住房,都是40多年前规划的。”胡中华说,原来他们村的东西大街就是一条排水沟,土路仅能通过一辆架子车,群众住的房子大都是低矮的小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孟排村农业、工业发展迅速,在长葛首屈一指,远近闻名。为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村里决定建设新农村。

当时的党支部书记侯怀珍还专门请来洛阳设计院的工程师马留俊对房屋样式进行设计。

“当时,数易其稿才最终确定房屋样式。”胡中华说,集体建房从1979年开始,每户分到两间两层小楼。1982年,土地包产到户后,孟排村14队队长张福乐就土地分给个人后还能不能建房的现实问题,探索出用经济田补助群众的方法,使集体建房持续下去。

“原来我们村有南小庄、北小庄、西小庄、东小庄4个村庄,居住分散,规划后就集中到一起了。”胡中华说,当年,村里有砖瓦场,建房的砖瓦是自己烧的,石料是各大队群众从数公里外的陉山上开采运来的。

“因为建好后的房子排列整齐,我们习惯称其为排房。”张西河老人说。后来,村民对房屋进行维修或重建时大体保持原来的样式。2006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该村在以前的基础上,对街道进行了拓宽和亮化,实现了大街小巷的连接贯通,极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对其他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有借鉴意义。

如今的孟排村,平整的水泥路、整齐划一的房屋掩映在绿树中,俨然一幅现代化都市村庄的美丽图画。

创“经济强镇”,未来更出彩

长葛坡胡各村由来(长葛市坡胡镇)(3)

营张村的张德贤在家中编篮子。记者 黄增瑞 摄

坡胡镇的手工业荆编和竹编,在历史上曾名扬四方,被称为长葛十大传统手工业之一。荆编以营张村为代表,东胡、坡马村则以竹编为主业。

“竹编就是以竹子为原料进行的编织,荆编就是以藤条为原料进行的编织。”营张村村委会主任张春明说。该村的荆编和竹编有200多年的历史,据说是村民张炳伦将手工编织业发扬光大,并推广开来的。

随后,在张春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民张德贤家,只见这位75岁的老人正坐在院中小凳子上编织篮子。

“竹篮打水一场空,说的就是这种篮。”张德贤笑着说,他编这样一个竹篮能卖30多元,一天能编一个。等他编够一定数量,就会有人来家里收购,而后在村会上售卖。张德贤说,自己年龄大了,与其在家里闲着,不如动手挣个零花钱。

“编筐编篓,养活几口。”前些年,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手工编织看似技术含量不高,但在20世纪60年代,竹筐、竹篮、竹簸箕和竹耙等工具需求量很大,最红火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忙于编东西。

“看我这两只手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张德贤说,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编织。

如今,村里没有几户干编织的了。“我的孩子们也会编,但因为利润小,他们早就不干了。估计用不了多少年,这个行当就没有了。”张德贤感叹道。

水磨河村是“时代楷模”燕振昌的家乡。他扎根农村基层44年,带领群众办企业、修公路、建学校、造良田,他的先进事迹不仅成为外地人的学习典范,也成为家乡人引以为傲的资本。

“我们村位于长葛、禹州、新郑三地交界处,位置独特、历史悠久,明清年间就已形成较大商埠,以其入市交易货物品种全、人气旺、成交额大而享誉周边。汉朝时期,沿暖泉河下游500米开始集聚人,逐渐形成村落。因暖泉河建打水磨一处,水磨河村之名因此而来。”现任村党委副书记张松山说,水磨河村以河为名、以湖为景。

近年来,水磨河村以弘扬“时代楷模”燕振昌精神为主题,定位红色旅游景点,依托“时代楷模”燕振昌先进事迹展馆(长葛市共产党员教育学习基地)和水磨河村党建文化广场,整合周边资源,以红色元素为主线,打造红色精品文化主题旅游区,围绕百亩幸福湖、生态园、文化游乐园,发展乡村旅游,美化乡村风貌,促进乡村经济增长,促使村级集体经济成为水磨河村实现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水磨河村的发展就是坡胡镇的一个缩影。

2017年,水磨河村先后荣获河南省“水美乡村”以及中央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授予的“全国文明村”称号。

“我们对水磨河村近230亩的幸福湖和80亩的生态园进行打造提升,周边规划建设特色果园、植物园林、莲花小湖等田园景观,借助村内牌坊、水打石磨等景点,把幸福湖和水磨河生态园建设成集观光、休闲、娱乐、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场所。”张松山说,下一步,他们准备在村北环路规划建设民俗特色小吃一条街,让人们在观光旅游、田园采摘的同时,品尝到全国各地的美食。

当天下午,记者走进“时代楷模”燕振昌先进事迹展馆,看到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进入场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学习。据工作人员介绍,自2018年7月1日开馆以来,他们平均每天接待省内外参观人员达400人次。

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坡胡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农业和工业发展都颇有起色。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全镇有工业企业420家,有规模以上企业近40家,非公有制、个体工商企业有2200多家。

长葛市坡胡镇镇长高彦领介绍,至2000年,坡胡镇的西杨、水磨河等村的机械制作、汽车配件企业已成为全镇的重要经济支柱,坡胡镇也成了河南有名的“机械配件之乡”。

近年来,该镇投资1400万元的镇区美丽乡村项目,投资800万元的镇区道路、墙体立面综合改造提升项目,有的已经完工,有的还在进行。

全镇还投资140余万元对168户贫困户实施“六改一增”,投资7.8万元完成了24户贫困户“重度残疾无障碍改造”,共建扶贫车间4个,实现了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2018年,坡胡镇投入建设资金1000余万元,以“红色元素”为主线,将全镇34个行政村的“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一新,水磨河、盛寨、石庙杨等村红色景观道路成为基层党建的新亮点。结合各村实际,创新工作方法,规划出特色和亮点,着力打造了近10个花果飘香、生态优美、效益显著的果树进村示范村。

与此同时,该镇强力支持企业转型升级,依托该镇汽车配件制造、机械加工等主导行业的优势,发挥“富兴汽配”“烁宇机械制造”等镇域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把人才资源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促进资源整合,盘活机械配件产业园,助推产品质量提升、科技含量提高。

“坡胡镇将继续发扬“时代楷模”燕振昌精神,着力构建工业‘1 1 1’、服务业‘2 3 4’、农业‘1 1 1’产业格局,努力把长葛的‘西大门’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的经济强镇。”高彦领说。

千千万万敢想敢干的长葛人、坡胡人正靠着勤劳朴实、勇于创新、脚踏实地的精神和品质,在新时代的大发展中,奋勇争先,勇往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