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新城》是六十年代一首经典二重唱抒情歌曲,八年前,在全国各地广场舞盛行时,这首歌偶然被城子镇七十多岁环卫工周金贵再次搬上舞台,仍深受观众喜爱。
今年5月初,笔者在整理资料时,突然发现原来这个节目,于是决定原汁原味重新发到头条上。没想到两个月后,网友点击率竟然达到38万之多,转发人数近7千。
为什么《逛新城》节目能受到许多人的欢迎呢?我想,从这首歌本身的思想性和娱乐性来谈谈个人观点。
我们说任何一个作品能经久不衰千古流传,其核心就是它的思想性。这是一部作品的立身之本,中四四大名著也正是这样,所以它的魅力长存,一直根植在人们的心中被反复改编、传播。
旋律上,我们一时道不清,不如直接从其歌词内容上来分析。作者从头至尾都是采取白描写实的手法,并没有什么高谈阔论,它把一对父女进城时的所见所闻及心理,采用对话的形式展示出来,自然、亲切。
六十年代初,正是我国电灯电话普及的时候,农村人听到这种变化自然心里都一种好奇感。因此,进城去亲自一饱眼福,是每个人的愿望。这对父女也一样,作者紧紧抓住他们的一路内心刻画,真实反映了当年农民的喜悦。进城后,果然看到大街上人来人往,电线杆子行成行,高音喇叭响亮。父女内心自然产生感谢共产党的情感,没有任何牵强附会。在那个特定年代的确全国人民都是这样,尤其是,翻身农奴——穷苦大众对共产党那种比山高、比海深的恩情是绝对纯净的。这首歌也真实反映了当年那个时代全国人民的心声。通篇没有任何华丽辞藻,父女像在唠叨着极为普通的家常话。如果拿今天现代诗或朦胧诗人来说,那肯定是不屑一顾。现在,可以说很多诗人的作品连我这个读一辈子书的人都看不懂,那还谈什么大众化的共鸣?大家知道,白居易诗歌老太婆听不懂,他就要反复修改。如今我们为什么有的人偏要故作高深?这样的作品还有何社会价值可言?现在很多诗歌好像完全脱离了群众,尤其是一些流行歌曲,十个就有九个在我帮他们下载时,说听不懂。并且很多群众在我面前反映现在流行音乐,完全缺乏六七十年代经典歌曲中的阳刚之气,好像霏靡之音不知所云。因此,革命时代的红歌和一些经典老歌仍然让很多人留恋不已,甚至到达百听不厌的境地。
记得前几年江西电视台搞了一个全国红歌赛,当时每天围观在电视前的人爆满,大家每天起来就谈论的就是红歌盛况。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进步,人们听到红歌的声音越来越少,尤其,老年人受智能手机的限制,更是被排除在外,所以,《逛新城》被转发后,依然能让许多年轻人接受,这也是人之常情或情理之中的事。
音乐作品不同于小说,其关键一点还在于其有娱乐性和观赏性。《逛新城》曲作者也正抓住了这首歌词的特点,采用D大调,藏族民俗风格,幽默风趣地刻画翻身农奴父女俩进城的活泼形象,栩栩如生,如在眼前。歌曲是一种听觉艺术、想象艺术,如果在欣赏时能很快让观众产生审美愉悦感,想象力极为重要。《逛新城》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其成功关键之处在于它运用了大众意象,瞬间产生联想,形象逼真。现在很多歌曲,即使配上画面,也很难让人产生共鸣,原因在哪?就是歌词陌生化太严重了,歌曲唱完,观众还不知作者唱的是什么,抒发的是什么情。这样,能有效果吗?这种现象打开网页遍地开花,我不举例,大家都感觉得出来。
我们知道,为什么人们都很喜欢相声小品?正是因为相声小品中包含有大量的娱乐元素,如果我们音乐创作者,如果能把音乐与小品结合起来,那受众率绝对会亚于其它类作品。《逛新城》正是走了这条路,所以半个世纪过去,其生命力仍然不减当年。
《逛新城》这视频被网站推荐已达330万,引发读者评论有45条。
老班长杨老师:六十年代的美歌,咏唱不衰,亲切、甜美!络中心:挺好,群众文艺,要的是传承正能量,没有脱离人民。
其实,这首歌被环卫工周金贵挑选出来后,在镇、区各地演出已多次并获奖。其中,与之合作的女性也是位大妈,只是个子小,周金贵好不容易做了她的思想工作,两人才演出了这出戏。这视频是八年前城子镇老体协刚成立不久时,老年文艺宣传队下村演出时我亲自摄录的节目。当时农村条件差,连舞台、布景、音响都没有,演员衣服都是自备的,老人礼帽和烟杆都是临时在村子里借来的,画面上的布景也是我从学校拿来的。但大家依然跳得欢欣,唱得高兴,观众连连称赞。
综上所述,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不在乎外在条件有多好,言语多漂亮,关键是能从思想和娱乐深处打动观众的心。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造,如果忽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闭门造车是永远产生不出人民大众喜欢的优秀作品来。
2019年7月1日
天涯共暖原创首发
图片来自头条正版免费图片
详细视频请点击下面“了解更多”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