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党的十八大以来,居住在贵州的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各民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谱民族团结情,创造了意义非凡的“黄金十年”,创造了属于贵州的发展奇迹。大家共同感受新时代的新生活,期待新时代的新发展。

  青年代表希望,青年创造明天。即日起,多彩贵州网推出“石榴红里说家乡”系列口述类融媒体报道,请出贵州18个世居民族中的18位青年学子,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眼中的家乡变化,展现新时代的奋进贵州。

重庆幺妹儿说家乡话(石榴红里说家乡)(1)

【青年名片】

姓名:陈昌慧

民族:仫佬族

家乡: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新联村

  四面环山,河流从城中缓缓流过,早起薄雾散在漫山遍野。

  这是我的家乡,一个森林覆盖率高达72.4%的小县城——三都水族自治县,这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在县城的北边,有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新联村,是我出生的地方。

  记忆中,赶集的闹市,多是身穿民族服饰的妇女、小孩。那时候,外婆总是穿着藏青色的上衣和长裤在家中劳作,外公戴着“麦秆帽”,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和我开着玩笑:“手笨的姑娘不会编帽子是不能嫁人的哟。”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我在小学三年级便离开了家乡。直到初中,三都日新月异的变化,终于让父母决定回家发展。

  与村庄分隔数年后的第一次再见,满眼惊喜。

重庆幺妹儿说家乡话(石榴红里说家乡)(2)

十年后与十年前的都柳江畔

  还记得上小学时,学校还是难走的碎石路,小朋友们常在回家路上玩捡石子。那时只有一栋教学楼,每个年级也只有两个班。学生少,老师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教师,教育资源非常匮乏,村里的很多家长也因此都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镇上或县上去上学。

  当我再回到这所久违的小学,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操场、新建的教学楼,还在原来学校的基础上,新建了幼儿园。我从正在读小学的侄子口中得知,现在村里小学的学生远远超过当年,每个年级扩展到四个班,教师队伍中不断有年轻老师补进来,宽阔的操场也成了孩子们锻炼和娱乐的场地。不仅如此,在贵州学龄儿童营养餐政策的支持下,学生每天都可以在学校吃到免费又营养的早午餐。

  村里赶集的传统仍然延续着。一天,我和哥哥坐车去集市,在车上闲聊时,突然看到一段熟悉的路,那是我小时候的“阴影”。那年,妈妈带我进城赶集只能坐摩托车,路上格外颠簸。一次,摩托车开到最颠簸的路段,车翻了,我被摔出了好几道伤口,从那以后,就很少跟着妈妈去集市。但这一次的赶集路,记忆中的颠簸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路平缓的公路,从村里一直延伸到县里。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十年来,家乡每次的变化都能给在外求学的我意外的惊喜。

  有人说,努力学习是逃离县城最好的方式,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努力学习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帮助家乡摆脱贫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