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原创稿

120年前,贵山街巷书声琅琅,弦歌悠扬,始创学堂。

120年后,溪山河畔桃李芬芳,树人百年,诸流汇聚。

厚德承世砺志报国成为最好的自己(百廿贵大兼程百廿躬耕黔贵)(1)

贵州大学西校区大门。陈恒摄

自1902年设立贵州大学堂起,合着时代的节拍铿锵前行,贵州大学已走过120载春秋。

120年薪火相传,贵州大学秉承“兴学育人”办学初心宗旨和“明德至善、博学笃行”校训,已建设成为涵盖12个学科门类、下设39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3万余人,研究生1万余人的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栉风沐雨 初心弥坚

“溪山如黛,常沐春风,学府起黔中”,当悠扬的校歌响彻黔中大地,一部“贵大影像”随着袅袅余音渐渐鲜活起来。

翻开贵州大学百年校史图,沿着时间的横轴走进发展脉络,故事从贵山书院旧址上铺开——1902年,在贵山书院的基础上,贵州大学堂应运而生,自此由贵州大学堂,历经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等时期,到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

总揽校史图说,又如百川汇流终入海——1997年8月,贵州大学与贵州农学院、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2004年8月,贵州大学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

溯源百十年,诸流汇聚,如今溪山风采奕奕。目前,贵州大学已建设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大学,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等,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育条件等各方面优势突出。

走进校园,芳草茵茵,风景宜人,遥望溪山美景,经百年风雨沧桑,更显巍峨秀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相伴,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宜人的校园环境里,更不乏的是宜学的底子。贵州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及艺术学12类,并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部省合建高校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学科群2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9个、区域一流建设学科7个。

与此同时,师资队伍建设也日趋完善。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等国家级领军人才15人、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国家级青年人才2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9人、贵州省核心专家21人、贵州省省管专家62人。

在培养时代新人上,贵州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定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办法,现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

改革创新 开放办学

回顾历史,总结办学经验,解码120年,解锁的是一串发展密码。

进入新时代,贵州大学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部省合建和“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在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治理创新、对外交流等方面持续坚持求创新、谋发展。

遥看贵州大学120周年校庆标识,采取隶书的表现形式将贵州大学的简称“贵大”两字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专用字体、英文和“1902”数字,传递着贵州大学的百年沧桑的历史积淀。

厚德承世砺志报国成为最好的自己(百廿贵大兼程百廿躬耕黔贵)(2)

贵州大学图书馆。陈恒摄

贵州大学拥有厚实的文化“家底”和文化底蕴,学校图书馆藏书总量达378万余册,电子图书达366万余册。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贵州大学屡上新台阶,先后打造了文科讲坛、溪山大讲坛、溪山研道、硕博论坛等特色讲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获评首批“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贵州大学在科技创新领域成就显著。贵州大学现有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5个、贵州大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111”引智基地1个……

科技创新基础扎实,科技创新研究成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贵州大学先后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贵州省最高科技奖2项、一等奖6项,高水平论文年均增长率78.8%。获批“西南作物病虫害持续控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019年获中国高校专利实力 100强第55位;2020年获“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排名56位。

与此同时,开放办学也是贵州大学追求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贵州大学与国内高校联合建设,是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对口合作建设高校,与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

另一方面,贵州大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贵州大学与43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195所院校、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2008年以来,学校连续14年主、承、协办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

融入时代 服务地方

在贵州大学,“博士村长”是一个热词,也是一份热烈的事业。

“博士村长”,是贵州大学在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鼓励和号召以博士研究生为主的青年学子积极投入脱贫攻坚工作中去,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的项目。自2017年11月正式启动至今,该项目共组建了300余支博士村长分队,奔赴基层开展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新型环保技术培训、基层治理知识普及和乡村发展战略研究等,助力贵州地区实现精准扶贫、科技扶贫与产业振兴。

厚德承世砺志报国成为最好的自己(百廿贵大兼程百廿躬耕黔贵)(3)

贵州大学校园一隅。贵州大学供图

服务地方,强化贡献,是贵州大学“博士村长”的志向,也是贵州大学一直以来在做的事情。

多年来,贵州大学坚持实施贵州省“三区科技人才支持”“科技特派员行动”“博士村长”“111博士工程”“教授、博士进企业”等行动计划,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提升合作层次,校地合作覆盖全省9个市(州)各区县,校企合作覆盖茅台集团、大北农集团、国家天文台、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等500多家企业和科研单位。

同时,贵州大学主动服务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将无数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多年来,学校脱贫攻坚成果获教育部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四届贵州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案例,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创新团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以大学之名,传师说之道,谱贡献之歌。120年来,贵州大学始终坚持以兴学育人为根本,以立足贵州、服务地方为己任,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积极贡献,为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作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