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周总理几乎都是一位十全十美的人。但是在这份完美中,也是有缺憾的;起码在我们的认知中,是这样以为的——没有留下亲生子女。周恩来与邓颖超是有过两个爱情结晶的,却都因革命破碎,此后再也无法拥有了。
曾有人表示过这方面的遗憾,周总理看得很开、表现得非常淡然,坦然讲到:“谁说没有?我们有十几个呢!”说完,就与邓颖超相视一笑。周总理说的十几个孩子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但不是有血缘关系的那种,是指他与邓颖超一同收养或抚养过的孩子们。但这样的孩子,何止十几个啊。
那些孩子都称呼周总理和邓颖超为“周爸爸”和“邓妈妈”。这些养子、养女,关系偏于单向的;得到周总理亲口承认的义子、义女,共有四个。三个义女和一个义子,义女分别是“红色公主”的孙维世、叶挺的女儿叶扬眉、谌志笃的女儿谌曼里,义子名叫王戍,鲜有人知道。
孙维世大家都不陌生,曾被人戏称为“红色公主”,同毛主席访问过苏联;叶扬眉、谌曼里,则是没有活到建国后,分别在1946年和1945年就已经遇难。而作为周总理的唯一义子,王戍,也可以说是周总理唯一的“儿子,非同一般;他与孙维世、叶扬眉、谌曼里三位义女不同,他不是烈士遗属,他是周总理的一个亲戚的孩子。
王戍与周总理是有着血缘关系的,王戍的奶奶是周总理的姑妈,王戍的父亲是周总理的表弟,王戍也就是周总理的表侄。周总理与王戍的初次相见,是在1939年3月,周总理回浙江绍兴的老家祭祖,同回的还有刚满17岁的王戍。初次见面,王戍就倾倒在只在报纸上看过、只在别人嘴里提过的表伯周恩来的个人魅力下。
王戍向周总理表达自己想参加革命的想法,周恩来看着他瘦小的身体,笑着婉拒了:“你年纪还小,正是读书学习的时候,等你学到足够的文化知识,再参加革命也不迟吧。”看着王戍脸上难过和失落的表情,周总理于心不忍,便话头一转,提出要收王戍为义子的想法。
王戍听到后连忙答应,站在一旁的王戍父亲王贶甫非常开明,对此十分愿意,赶紧拉着王戍给周总理连鞠三躬,生怕周总理反悔。中国人讲究“老有所依”,周总理收王戍为义子的原因,有可能也是这个。
礼成后,高兴的周总理给王戍写了一副字:“乘长风破万里浪,慕向表侄义儿,周恩来。”慕向是王戍的字。从此以后,周总理都喊王戍为“义儿”。后来,周总理主动给王戍寄去自己穿着军装的“威武照片”,并随信一封,叮嘱他好好学习,日后报效祖国。
王戍在1945年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来到福建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得知义父已成新中国的总理,王戍非常兴奋,一连写去几封信;不知道什么原因,王戍一直没收到回信。
之后,王戍的父亲见到周总理,周总理表示看到了“义儿”王戍的来信,但出于自己的特殊身份,需要避嫌,给广大的干部群众做榜样;同样也希望王戍能够安心工,便没有选择回信。
周总理亲自拟定的一份《告亲戚朋友书》,共有10条家规,分发给自己的亲友。其中第一条、第八条和第九条,晚辈不能丢下自己的工作专程去看望他;生活要艰苦朴素;任何场合都不要讲出与周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王戍是绝对遵从,并牢记在心的,自此以后他便勤恳工作,将周总理视为榜样,没有再给周总理写过信。
关于“周总理与王戍的义父义子关系”,是直到1978年,人们整理周总理的遗物时,才从一份文件中得知,他还有一位不为人知的义子,名叫王戍。当王戍的事情被媒体曝光时,他已在基层的教育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了50余年之久;没人知道王戍与周总理的关系,王戍也从来没跟人提起过。
2008年,86岁的王戍已经退休,记者在一个装修简单的老房子里,对精神矍铄、温润儒雅的他进行了采访。王戍是这样提起自己的“义父”周总理的:“表伯离开我们30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和高风亮节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上,他的教诲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即使是周总理已离世了32年,王戍老人也还是不愿向人提及“义父”二字,始终坚守着周总理定下的家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