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依兰县(伸进内蒙古的建平县)(1)

建平县位于中国辽宁省西北部,东部与朝阳县交界,南部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凌源市接壤,西部和北部与赤峰市的宁城、喀喇沁旗及松山区、元宝山区隔老哈河相望。东北与敖汉旗毗邻。

内蒙古依兰县(伸进内蒙古的建平县)(2)

建平县东西长75千米,南北长125千米,略呈矩形。面积约49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万公顷,人口普查,总人口为57.3万。辖9个镇,23个乡。有汉、蒙、满、回、锡伯、俄罗斯、鄂伦春、朝鲜、壮等民族。建平县属北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区,属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内蒙古依兰县(伸进内蒙古的建平县)(3)

1957年,在建平区南地村出土的古人类上臂骨化石,经人类学家鉴定是猿人化石,距今五六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内蒙古依兰县(伸进内蒙古的建平县)(4)

约5500年前,境内开始了具有国定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1981~1985年在建平县与凌源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发掘出的女神庙、积石冢群、方形石砌围墙遣址,经碳十四

建平县

测定和树轮较正,距今5500多年。

夏、商、西周时期 境内有戎族活动。

春秋时期属山戎,后并入东胡。

战国时期初期为东胡地。后燕国灭东胡,境内属右北平郡。

西汉时期,初为匈奴左贤王地,汉武帝进出破左地,乌桓迁徙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境内属乌桓地。

东汉时期,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大挫乌桓之后,乌桓内迁,给鲜卑造成大发展的良机。境内属鲜卑地。

三国时期, 鲜卑分成东西大部,境内属东部鲜卑。

西晋时期,东部鲜卑逐渐分化为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三方势力,境内地属鲜卑宇文氏。东晋时期,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联合建立了一些封建政权,史称“十六国”,境内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北燕的平州昌黎郡。

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北齐时,境内属营州建德、冀阳两郡的平刚、柳城县。北周时,北齐营州剌史高保宁未隆北周,境内仍为高保宁管辖。西北与契丹接壤。

隋代,在旧置营州设营州总管府,开皇元年(581)惟留建德一郡、龙山一县,后废郡。十八年(598)龙山县改为柳城。大业初,废总管府,置辽西郡。境内属辽西郡柳城县,西北境与契丹接壤。

唐代,境内南属营州都督府,西属奚地饶乐都督府,余部属契丹松漠都督府。奚与契丹错居。

辽代, 统和二十五年(1007)于故奚王帐地(今宁城县)建中京大定府。境内属中京大定府金源县(开泰二年置)、富庶县(开泰二年置),北部属大宁府高州三韩县(开泰中置)、恩州恩化县(开泰中置)。

金代,承辽制,境内属北京路大定府富庶、金源县、惠州惠和县,大宁府三韩县。

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改北京路为大宁路,二十二年(1285)改为武平路,二十九年(1292)复改为大宁路。境内属大宁路富庶县、金源县、惠和县、大定县。

明代,初沿用元旧制。洪武二十年(1387)废元制,置大宁卫,境内属大宁卫。永乐十二年(1414),在老哈河中游建立老哈河卫。景泰以后境内属兀良哈三卫的诺音卫。

内蒙古依兰县(伸进内蒙古的建平县)(5)

清代,建县前,境内西南部承属承德府平泉州,东北部属承德府建昌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析平泉州之东北境喀喇沁右旗旧牧地、建昌县之北境敖汉左、右、南三旗旧牧协轩建平县,隶属朝阳府。辖建东、建西、建中、敖汉、敖东、蒙古6个区。

1914年取消清朝旧制,设热河特别区。建平县属热河特别区。

内蒙古依兰县(伸进内蒙古的建平县)(6)

1928年隶属热河省。

1933年3月为日本侵占,建平县隶属朝阳六县指挥署。建平县划为6个区,即一区建平、二区四家子、三区叶柏寿、四区黑水、五区菜园子、六区下洼。

1934年,六县指挥署撤消,建平县仍属热河省。

1937年3月,建平县境东北部50个村,划归新惠县。另从宁城县划出15个村、平泉县划出4个村归建平县辖,划并后建平县共有8个区。

1940年,建平县并入喀喇沁右翼旗公署,旗址始在新邱,后迁至平庄(今属赤峰市)。全旗划32个行政村。

1945年8月15日东北光复,建平县属中共领导下的热中行政公署。9月,建平县人民政府成立,建平县划为9区,即王爷府、公爷府、茅沟七家、平庄、黑水、建平、朱碌科、叶柏寿、西桥(乃林)。10月,建平县改属中共领导下的热辽行政公署。

1946年2月,将县内王爷府、公爷府、茅沟七家3个区划出,成立建西县。10月,又将平庄、西桥(乃林)2个区划出,成立建中县。老哈河以东的黑水、建平、叶柏寿、朱碌科4个区为建平县。

1947年7月,热辽行政公署撤销,建平县属热河省人民政府。9月,成立喀喇沁东旗政府,县内蒙古族集中地区成立4个苏木公所,即王子坟、喀喇沁、那立奈、黑水。

1949年7月,撤销叶柏寿县,将辖波罗赤区划归朝阳县,甘招、半拉烧锅、羊角沟3个区划归喀喇沁左旗,其余4个区划归建平县。建平县共有13个区,234个行政村。

1955年7月,热河省撤消,建平县划为辽宁省锦州地区专员公署。

1959年2月,划为辽宁省朝阳市人民政府。

1961年4月,公营子公社划归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1964年3月,属辽宁省朝阳地区专员公署(1968年5月改称朝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8月又改称为朝阳地区行政公署)。

内蒙古依兰县(伸进内蒙古的建平县)(7)

1984年9月,复建为辽宁省朝阳市人民政府,建平县隶属之。建平县辖5个街道、16个镇、8个乡、2个畜牧农场:叶柏寿街道、红山街道、铁南街道、万寿街道、富山街道、小塘镇、奎德素镇、沙海镇、深井镇、榆树林子镇、朱碌科镇、喀喇沁镇、张家营子镇、建平镇、北二十家子镇、黑水镇、昌隆镇、老官地镇、哈拉道口镇、青峰山镇、马场镇、三家蒙古族乡、太平庄乡、白山乡、罗福沟乡、烧锅营子乡、义成功乡、杨树岭乡、青松岭乡、热水畜牧农场、八家国营农场。

内蒙古依兰县(伸进内蒙古的建平县)(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