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如何发展产业增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信心,成为最高检挂职帮扶干部面临的头等大事。
1995年2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西畴县扶贫工作组,来到云南省西畴县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开展定点帮扶工作。时光荏苒。如今27年过去了,最高检对西畴的帮扶仍在继续,而西畴也从昔日的贫困山村,变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石漠化地区创造了脱贫的壮举。
“绿疙瘩”变身“金元宝”
“山大石头多、田少收入低”曾是西畴县西洒镇瓦厂村的标签,全村土地面积30.6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仅0.86亩。2014年以前,瓦厂村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仅1769元,是远近皆知的深度贫困村。如今的瓦厂村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已达1.1万余元,不仅脱贫摘帽,还成立了全县首家村集体所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西畴县汤检益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产品远销“北上广”。
这些变化,要从2015年最高检驻村干部进驻该村说起。
自2015年最高检定点帮扶瓦厂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开展帮扶工作以来,瓦厂村的水、电、路、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短板逐渐补齐,群众收入显著提高。“虽然经过脱贫攻坚,村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没有像样的产业,村集体经济还十分薄弱、村民收入渠道依然狭窄、收入持续增长遇到瓶颈。”最高检挂职西畴县委副书记杨旭对西畴进行深入调研走访后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如何发展产业增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信心,成为最高检挂职帮扶干部面临的头等大事。
“这几年村里成立了几十家产业合作社,基本处于无收入状态,现在仅存最高检援建的一家养猪合作社和四川省司法厅援建的帮扶车间合作社。”瓦厂村党支部书记谢朝恩对发展产业忧心忡忡。
瓦厂村电子线圈车间。
合作社为何都濒临“灭亡”?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了解,杨旭与驻村干部调查分析了合作社倒闭的原因:“没有上级单位统一管理,缺乏规章制度,账目混乱,只追求合作社数量,放弃了产品质量和市场销售环节。”
据了解,瓦厂村森林覆盖率达63.18%,八角树漫山遍野,但其经济价值却没有被充分挖掘,村民在见不到实际经济效益的现实困境下,经常偷偷上山砍倒八角树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甚至将其当柴火烧,滥伐树木情况让林业部门和村干部很是头疼。
“村民一天只能采摘100多元的八角,还要自己骑摩托车翻山越岭到十几公里外的镇上卖,扣除人工费、路费,基本不赚钱。一旦遇到阴雨天,不仅八角卖不出去,而且采摘的鲜八角很容易烂掉。村民对发展八角产业没有信心。”最高检定点帮扶村瓦厂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北战说。
最高检定点帮扶村瓦厂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北战(中)与村干部去八角林了解秋收情况。
为让产业尽快落地见实效,解决村民们“如何平衡好绿水青山与钱袋子”的疑惑,最高检挂职帮扶干部向村民们详细讲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与村民们共同探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路径。经过近半个月的大讨论,村民们达成共识:守好绿水青山就是撑起村民致富的钱袋子,靠山就要吃山,要发展八角加工产业。
2021年4月,挂职帮扶干部向最高检定点帮扶办和西畴县委、县政府撰写了关于西畴县西洒镇瓦厂村成立汤检益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并向最高检申请15万元启动资金。很快,汤检益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顺利建成。
公司成立之初,大家并不是很有干劲。张北战回忆说,真正让村干部和群众有信心决定干事创业是在2021年9月,最高检机关服务中心采购了第一批瓦厂村烘干农产品,瓦厂村收到第一笔销售款,从那天起,村委会的党员周末就没再休息过,生产任务重时工作到夜里一两点,从书记到普通党员,都学会了发快递,熟悉了操作设备,一改过去的消极状态。
提升干事创业信心固然重要,让村干部掌握村办企业管理模式、运行模式更是村集体经济成长的必然要求。为打开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思路,最高检定点帮扶办积极协调各方力量,通过线上学、现场学、集中学等方式,开展培训教学和现场观摩。截至今年10月,最高检定点帮扶办已组织村干部等到江苏江阴、新沂等地村镇学习,到红旗渠干部学院接受系统培训等,不仅村干部全员完成外出学习,致富带头人外出培训学习也成为常态。
村办企业与社会企业合作举行签约仪式。
“公司建好了,产品也选好了,但‘没有卖相’的标签让产品收益大打折扣。”张北战表示,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解决产品包装单一、不精美的问题,挂职帮扶干部带着村办企业负责人找到产业专家,在专家指导下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汤检情”。最高检定点帮扶办还积极协调正义网帮助村办企业设计新包装。如今,村办企业农产品不仅有了数十种精美包装,还相继开发了生熟普洱茶、石斛、三七等十几种产品。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为激励党员和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在前期广泛征集村干部、村小组长、党员代表、村民意见后,综合公平、民生、激励等因素,最高检挂职帮扶干部指导村两委制定出“4321”村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机制。“4成利润归全体村民,3成利润留作第二年村办企业产业发展,2成利润用于村办企业员工分红,1成利润用于奖励对村集体经济作出突出贡献人员。”张北战解释道。
今年1月17日,瓦厂村举行首届分红大会,当地群众通过自己的实干,首次实现了“分红梦”。现在的瓦厂村村民再不用为漫山的“绿疙瘩”发愁,再不会偷偷上山砍八角树当柴烧,真正实现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根据产业规划,2023年,瓦厂村拟新种植八角树800余亩。
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
“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曾就基层党组织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过去,瓦厂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信心不足等问题明显。如何加强村党组织建设,是杨旭、张北战等人来到瓦厂村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党员村干部没有干劲,包括不太理解什么是乡村振兴,对我们来挂职的同志总是躲着走,可以说是‘敬而远之’。”杨旭深知,从过去脱贫攻坚时的被动“输血”到现在的主动“造血”,从党员村干部到普通农民,都要有一个理解和适应的过程。为此,挂职帮扶干部不断给支部的每位党员上课,讲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相关知识,为其充电赋能。
为提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从今年下半年开始,驻村工作队以提升每一名党员干部能力水平为抓手狠抓组织建设,经多方协调,分别选派村委干部、致富带头人、车间负责人到全国百强县学习考察,学习村集体产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等相关技能。
现在,瓦厂村村干部党建水平、产业水平、为民办实事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干在瓦厂”已成为村干部的第一标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法治是重要保障。驻村工作队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为契机,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在全县率先组建村级法治宣传队,把田间地头、加工车间、农户火塘边、村小组会议室当成普法宣传的主要场所。
“在每周召开一次的群众会上,防电信诈骗、酒驾危害、土地管理法等普法活动总能引起群众共鸣;在女工较多的车间,婚姻、家庭等法律问题也成为宣讲的主要内容……”张北战向记者介绍道。
驻村第一书记到幸福新村村小组召开群众会。
挂职帮扶干部不会永远留在这里,一旦离开,谁又来为当地群众讲解法律知识?为培养一批“不走的法治宣传队伍”,驻村工作队邀请县政法机关多家单位到村里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从最基础的法条、最熟悉的案例讲起,从百姓关心的问题说起。
开展为民办实事工作是厚植党的执政根基的重要内容,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路径,瓦厂村利民驿站便是为民办实事的一个生动缩影。
今年10月,驻村工作队利用驻村工作经费,将汤谷民族小学附近的旧房升级为利民驿站,为当地群众提供休息、充电、看报、咨询等服务。“自从有了利民驿站,在路边蹲守等待接送孩子的家长就有了歇脚的地方,更能利用这少许的时间了解国家政策、向村委会反映困难情况。”张北战说。
与此同时,驻村工作队每周都要到残疾人家庭或失去劳动力家庭,切实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家庭卫生问题;每周组织开展一次全村卫生大整治。通过“周”而复始的大扫除,将瓦厂村变成美丽村庄。“人在村中走,景在心中留”成为瓦厂村游客常说的一句话。
采访过程中,张北战还向记者介绍了瓦厂村的法治广场。2021年,最高检协调四川省司法厅投入150万元,加快推进瓦厂村法治乡村建设。法治广场建成后,成为当地新晋网红打卡地,到此休闲散步的村民被广场上无处不在的法治元素和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深深吸引。
目前,瓦厂村村干部和村民的法治意识不断提升,“有困难找组织,有矛盾找法律”逐渐成为瓦厂村村民的新习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这个443户、6个民族混居的村里落地生根。
打造宜居美丽乡村
瓦厂村汤谷村小组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民族彩绘、苗绣壮绣、太阳古歌、女子太阳山祭祀等。如何将汤谷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利用好、传承好,成为杨旭、张北战这批挂职帮扶干部一直思考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此前瓦厂村挂职帮扶干部便已注意到瓦厂村特有的文化资源,2014年,在最高检协调下,西畴县“女子太阳山祭祀”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建立了集展示、体验于一体的传习馆,为游客提供参观和体验壮族特色文化的服务。2019年,最高检又推动该村成立农民合作社——西畴县归阳民族文化创新发展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建立后,村里的妇女重新拾起了散落在民族村落数百年的传统彩绘技艺,建起了民族彩绘车间,制作手工艺品进行售卖,收入明显增加。“但受疫情冲击,订单量减少,员工流失,加之产品单一缺乏创新,没有形成自主品牌,彩绘车间发展遇到了瓶颈。”张北战回忆道。
为解决上述问题,张北战与合作社骨干等共同研究,决定通过邀请设计师远程指导、邀请大学生担任兼职销售经理等方式,解决人才流失问题;通过企业定制、直播带货、设置展柜、签订销售代理公司等方式解决产品销售受阻问题……
一系列措施挽救了彩绘车间,但张北战等人很快发现,管理机制、奖励机制等深层次问题仍制约着彩绘车间的发展。“原有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化需求,需要尽快完成产业升级。”张北战说。
在多方努力下,2020年,最高检、上海市虹口区政府及四川省司法厅共同筹集资金800万元,在汤谷村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着力将瓦厂村打造为现代农业、特色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产业融合示范村。
“仅用一个半月时间,汤谷文化创意产业园便装修完工,瓦厂村的村集体将该楼承包给合作社或村民,村民利用产业园里的文创公司、汤谷画院山水驿民宿和文创小院餐厅,做上了生态和文旅生意。”张北战告诉记者。
汤谷文化创意产业园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还为文创产品售卖搭建起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2021年11月,在最高检定点帮扶办帮助下,西畴县归阳民族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与北京故宫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系列产品。“村里的文创公司能与故宫文创合作,这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杨旭满是自豪地说,“目前,我们的文创产品已包括民族文化、卡通创意等在内的七大系列、一百多种产品。在中国—东盟成员国总检察长会议上,最高检检察长张军将来自西畴的彩绘玩偶作为伴手礼赠送外宾,瓦厂村文创产品从此走出国门。”
张北战(左一)向云南省政协副主席陈玉侯(左二)介绍瓦厂村文创产品。
如今,在汤谷文化创意产业园,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购买到传承汤谷太阳文化的《太阳鸟母文创》作品,还可以在民族文化体验区体验文山少数民族文化,自己涂绘文创产品,亲身体验制作、创作文化产品的乐趣,更可以在太阳鸟母文化专区通过多媒体互动体验女子太阳山祭祀文化。原来还处于深度贫困状态的汤谷村,现在游客络绎不绝,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到“美丽乡村”的华美蜕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11月2日至3日,最高检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应勇在西畴县瓦厂村汤谷村小组调研时强调,要以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扛好定点帮扶政治责任,多做、做实各项为民实事,加大教育帮扶力度,聚焦产业发展,汇聚发展合力,确保定点帮扶地区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
漫漫援助路,悠悠检民情。未来,还会有更多像杨旭、张北战一样倾情帮扶的最高检挂职干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接着一任抓,真心实意开展帮扶工作,让那抹“检察蓝”在西南边陲这片热土上熠熠生辉。(检察日报 戴佳 赵晓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