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在江淮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的食物,当地叫做锅巴茶(锅不叫guō叫gié,古语发音)。就是把米饭锅巴,焦糊的部分搁起来,当有谁吃饭不宜时、消化不好没胃口,就掰几块锅里熬成稀粥,配着不沾油花的咸菜,一碗吃了,不到下个饭点就饿得咕咕叫,胃口大开想吃饭。所以家家不缺它,关键时候派用场。

就要消失的传统食物,就要消失的传统食物(1)

糊锅巴是稻产区独有大米食物

——柴火锅焖米饭难免不糊锅。

还是铁锅焖饭的年代里,做饭很古朴。米和水一齐放进锅里,煮开后停会火。待到米汤完全吸收,不见明水了,再点一把柴。继续烧到锅里焦香味出来,然后抽出明火,靠锅灶里的暗火焖着。等到暗火全成灰烬,没了火力,饭就焖好了。

就要消失的传统食物,就要消失的传统食物(2)

问题经常出在“焖饭”阶段。煮饭用明火,焖饭靠暗火。暗火是柴草燃罢明火后、化为灰烬前的火炭。如果暗火是稻草炭,火力不够,饭不熟透,草炭就灰飞烟灭;如果暗火是木柴,火炭很持久,饭容易焖过头,烧糊烧焦。可是过去烧柴草,没得挑选,地里收回什么烧什么,明暗火力容易搞不准头。所以,米饭焖糊就是常事,一月总得有几回。

——烧糊的米饭神奇变了性。

煮饭时家里不会无人,马上就要吃饭了,不可能都出门干什么。对没焖好的饭就要及时采取补救,没怎么熟的,再加把火,已经焦糊的立马压灭暗火,不让继续焦糊。所以,一般的烧糊,只是锅底一块,锅巴糊了,饭是好的。

就要消失的传统食物,就要消失的传统食物(3)

本文要说的就是这块糊锅巴。按说,烧糊了就烧糊了,没糊的吃了,糊锅巴扔掉算了。道理也很简单,米饭烧糊了,成了米炭,不再是饭了,再不能当饭吃。

但是,这不再是饭的锅巴,绝对不会扔,还当宝贝似的收起来。更有甚者,平时厨艺高超的家庭,还要时常故意焖一顿糊锅巴,专门保存备用。

——糊锅巴完善了米饭的另一重要作用。

这个不再是食物的糊锅巴,变成了当地极具特色的食物:锅巴茶。烧成焦炭般的大米饭,再加水煮成稀粥,延伸了大米粥的作用。不仅能当饭填肚,还当茶解渴。关键的关键,却在于能让你胃口重开,本来肚胀发撑不想吃饭,来碗锅巴茶,不到饭点就会肚饿,胃口被重新打开。

就要消失的传统食物,就要消失的传统食物(4)

从食材原理的角度解释,大米是淀粉,烧糊了变成炭。可这个炭不是烧火锅那种木炭,它是大米烧成的,具有活性炭性能。再说了,糊锅巴不是完全的焦炭,只有一部分,里面还有没有碳化的米。

这就好解释了。活性炭具有吸附清洁作用,譬如用来净化水,自来水通过它,里面有害物质会被吸附,通过的水干净了。糊锅巴茶也是这个原理。

大家都有这个体验,导致肚胀发撑的东西,不是吃多了的食物,就是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再就是凉了肚子,吃进去的食物不再正常消化,滞留里面坏肚子。传统观念里,还又不是病,用不着吃药打针。糊锅巴茶能够流传,正是有着这么个作用,能帮助肚里清淤排积,恢复正常工作。

锅巴变身炒米,稻产区广泛当茶食用

——潜江黢米茶。

湖北潜江处在我国中心稻产区,大米文化历史悠久。他们跟江淮之间还不一样,不是焖饭失误的糊锅巴,是专门炒制的糊米,然后煮了当茶喝。

这个茶,当地古语叫做“qū读区”米茶,因为读音,有了好几个同音字通用,曲、黢、焌,都是一个东西。还有根据熬出的形状,叫稀米茶的,因为大米烧焦变性后,不再有淀粉糊化,怎么熬煮也不会黏稠,依然清汤寡水。

就要消失的传统食物,就要消失的传统食物(5)

潜江夏天气候湿热,田里劳作汗流如注,水分失去过多。加之闷热疲累,胃口就不好。可这状态又不是病,不需要医治。自有传统的办法,靠着饭食茶水调整。于是,一碗糊米茶,挡饥又消渴,开胃补能量,实在是农人不可或缺的食物。在那里流行一句民谣:

潜江人,礼性大,进门一碗黢米茶。

说的是潜江人礼仪周全,来人来客,只要先奉上一碗糊米茶,就不会失礼节。可见生活中的黢米茶有多重要。

——皇太后钟情的米茶。

这是一个在钟祥一带流传甚广的故事。钟祥是个古老城市,最早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首都,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明朝嘉靖皇帝的出生地,当时叫安陆州。现在的地名,就是他登基坐稳皇位后,根据“祥瑞所钟”的风水名言,改名钟祥,以示恩宠。

就要消失的传统食物,就要消失的传统食物(6)

说是嘉靖皇帝出生前,安陆原是他父母的食邑,全家居住在此。他母亲怀他时反应很厉害,茶米进不得。王宫一个厨子急中生智,做了当地百姓日常黢米茶,王妃吃了,胃口大开,心情大好,从此离不得它。待到儿子出生长大,当了皇帝,黢米茶自然身份倍增,成为贡品。

——韩国大麦茶。

值得一提的是,糊米茶的食疗作用,还被日本韩国学了去。并在具有中华文化基因的环境中,衍生出新的饮品形式,突出特色的是韩国大麦茶。

大麦茶是纯正的黢米茶血统,不同的是把大米换成大麦,大麦比大米更有卖点。然后大量涌入我国,一个时期内成了时尚饮品。喝过的都知道,完全炒糊的大麦味道。本来就是炒糊的大麦,只是价格不菲,让爱时尚的人乖乖掏钱。

就要消失的传统食物,就要消失的传统食物(7)

再也烧不出糊锅巴

—现代厨房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上世纪末,还有很多家庭厨房烧煤,火炉焖饭。到了本世纪,首先普及了电饭煲,程序设计刚刚好,饭熟停电。饭是没了问题,不生不糊,但是没法再加把火,把米饭继续焖到焦香,也就没了锅巴,更没有糊锅巴,当然也没了铁锅焖煮的饭香。

我曾经试着用电饭煲焖锅巴,饭好后不动它,也不按停再加热键。就这样反复加热大半天,结果有了锅巴,薄薄一层,关键没有焦糊,内胆保护膜还被烧坏。

当然还有专门做商业锅巴的。我曾以为是家里锅巴味道,陆续买了很多家,结果都不是,故意做的,不是自然做饭烧结的,没了灵魂,根本谈不上好吃。

就要消失的传统食物,就要消失的传统食物(8)

——糊锅巴茶不能离开我们的生活。

也就是从电饭煲取代柴火锅起,豫南一带再也吃不到锅巴,当然没了糊锅巴茶。少了一道美食还是小事,再要肚胀没胃口,只得去看医生。大人还好说,几片药,打一针就能过去,孩子积食成大事。

我也是本世纪初才恍然大悟。当时女儿还小,半岁起我就开始喂辅食,熬的骨头汤蒸鸡蛋膏。结果孩子身体很好,小毛病不断,经常性反胃拉肚发烧,搞不明白咋回事。后来一位中医告诉我,这些毛病都是积食引起的。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果然在生活简单的年代,喂养孩子那么粗犷随意,很少见过这多毛病。不吃饭了,拉肚了,煎一碗糊锅巴茶,喝了就是,没得说必须去医院。

就要消失的传统食物,就要消失的传统食物(9)

——糊锅巴茶的改良做法。

没了糊锅巴怎么办?我在做米粉肉时受到启发。我爱吃米粉肉,就经常自己做,不是仅作这道菜,而是全套都自己做。主要是米粉,尽管市场早有成品卖,我至今坚持自己炒米,研磨成碎。道理很简单,卖的米粉没灵魂,还有添加剂。

炒米粉先要炒米,把米炒到焦黄,然后研磨成碎米,拌了腌好的肉块,码放碗里入笼蒸熟。这个菜也和糊米茶一样,在稻产区流行。著名的沔阳三蒸,其中一道就是米粉肉,独特的糊米焦香激发肉香,构成诱人垂涎的味道。

我就是在炒米过程中,突然回忆起久违的锅巴茶。有次故意多炒一点,留下炒到糊,然后熬了。果不其然,找到了儿时的味道。只是如今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吃饭观念也不同以往,基本不会出现消化不良,也没了饥一顿饱一顿的环境,找不到帮助消化消积食的机会,又不能故意积食一次。

就要消失的传统食物,就要消失的传统食物(10)

题后记:最后完整简述糊锅巴茶的食理特性:前面有说到,锅巴焦糊化导致大米的淀粉变性,没有糖了。就利于老人养胃,病人开胃,妇女减肥,儿童消积食。尤其当下精致生活条件下,适合所有人群食用。没有糊锅巴,可以用炒米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