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八旬的陈婆婆因为冠心病和房颤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经过医院心律失常专科主任谢双伦教授的治疗,陈婆婆终于告别了“隔天抽血、药不离身”的生活。

在八十岁大寿前夕,“几十年未拿笔”的她,亲手为谢双伦主任写下了一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

冠心病80岁老人做手术(八旬老太患心疾)(1)

感谢信

丧子后又患上心疾,八旬老人隔天跑医院

“去年痛失大儿子,使得我心脏问题更加严重,还落了个房颤的毛病。”感谢信中,陈婆婆回忆道,今年已经79岁的陈婆婆颐养天年之时,一场意外却让她痛失了大儿子。

从那以后,陈婆婆常常觉得心慌、胸闷,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作一次,休息一会就能好。家人原本以为是老人家丧子心情波动大,认为只要“静养一段时间”就能好起来。

但随着症状一天天加重,陈婆婆出现了“心脏像是要跳出来”的症状,这下家人才意识到可能是身体出了问题,立即送陈婆婆前往家附近的医院进行检查,经过心电图检测,陈婆婆被初步确诊为房颤。

考虑到陈婆婆之前还患有冠心病,医生建议解决房颤的问题。据陈婆婆的病历显示,针对房颤服用的是抗凝药物华法林。谢双伦教授介绍,这种药物的服用过程需要持续通过抽血检测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如果不达标,就要一直抽血调药。

在那段时间里,陈婆婆每隔几天就要跑医院抽血的生活。

但由于陈婆婆的INR值总是不达标,心慌也反复发作,去年9月,她来到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亚专科,向谢双伦教授求助。

“患者虽然79岁了,但精神状态很好,她非常乐观,一直相信我们医生能够帮助她解决问题,对此,我们当然也将尽最大的努力来回报她的信任。”谢双伦教授透露,像陈婆婆这样的房颤患者往往需要终生口服抗凝剂,在血栓栓塞和出血之间维持一个平衡,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后果非常严重。目前完全消除房颤的唯一方法就是射频消融术。

冠心病80岁老人做手术(八旬老太患心疾)(2)

左心耳封堵伞示意图

入院当天即报危急值,医生调整治疗方案见成效

了解了陈婆婆的情况后,谢双伦教授将其收治入院。入院当天的抽血检查中,陈婆婆INR指标达到4.05,出血危险性非常高,医院当即就报了危急值。

谢双伦教授立即停用了抗凝药华法林。陈婆婆的心脏彩超结果提示她的心脏功能良好,可以耐受消融手术治疗。为了避免冠脉危险情况出现,医生为陈婆婆安排了冠脉造影并为陈婆婆植入了一枚支架。植入支架后,“身体和精神都好了很多,我对消融手术治疗效果更加期待了”,陈婆婆回忆道。

一段时间的调养后,陈婆婆迫不及待地回到医院准备进行左心耳封堵术。经过了4个小时的手术,手术团队顺利地为陈婆婆置入了左心耳封堵器,陈婆婆术后恢复良好并顺利出院。

据了解,左心耳封堵术是目前全球预防房颤病人卒中的治疗新趋势,对于高卒中风险、长期抗凝存在禁忌的房颤患者,谢双伦教授认为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可能成为见效不错的选择。

“出院后不久,我们就收到了陈婆婆亲手写的感谢信。她目前没有再胸闷和心慌的情况,也不用再频繁地出入医院抽血检查,更不用时刻担心死亡和瘫痪的威胁,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非常感谢我们对她的治疗和细心照顾。”看到陈婆婆的信,谢双伦教授真心地为她感到高兴。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黄睿 张阳

图/医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