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月下:《长恨歌》
文/文吉儿
元和元年,白居易与友人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半个世纪前的唐宫天宝遗事,一气呵成写下千古绝唱《长恨歌》。这首长篇叙事诗,刻画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一曲旷世悲歌,虽由真实事件为背景,却不乏艺术渲染,亦参照了民间传说,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深邃的历史内蕴,对后世诸多传奇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恨歌,歌长恨。故事最初的色彩源自这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古人对绝色美女的最高形容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实质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构造了一个“人比花娇”的更高意境。在这里,诗人则是使用了异曲同工的衬托手法,为读者重构了美的定义。
美是有力量的,当这力量足够强大之时便会具有毁灭性。用一人的夺目之姿对比六宫的百卉群芳,仿佛月华初升之时群星失色,那些粉白黛绿瞬间沦为黯淡背景,强烈的色彩对比描绘出了一种惊心动魄的美,不可不谓造句奇绝。一笑倾城,再笑倾国,不免令人想起在一千多年前,这样的笑容也曾出现过,那一场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最终酿成了亡国之祸。
江山美人,醉生梦死,骊宫仙乐风飘,玉楼轻歌曼舞,耽于享乐的情形被诗人用缱绻笔墨刻画地鲜明而生动,而这不仅是帝国穷奢极欲的表现,也从侧面反映了唐长安城的繁华壮美。这段难得可贵的帝妃之恋也不止于骄奢淫逸的男女情欲,他们更是彼此艺术追求上的知己。轻快的笔调,勾画的是一个疏政而多情的君王,和一个娇媚天成的绝世佳人,浓郁的盛唐气质令人不禁心生向往,想要一窥帝国极致的盛大与温柔。
那么,“三千宠爱于一身”是何结果?这里出现了一句颇为巧妙的诗句:“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杨门子弟列土封侯,权势显赫一时,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就这样被扭转,可笑、可悲、可叹。但同时,这种反常现象也恰恰说明了社会形势之严峻,为后事埋下了一线伏笔。
所谓乐极哀来,当叛乱的战鼓声传来,一曲霓裳只得停罢,慌乱的逃亡路上,六军不发,竭力要求赐死贵妃。君王无奈,血泪诀别。从此钟鼓声迟,裘薄衾寒,玄宗重返长安之后更是睹物思人,悔恨不已,遂派方士招魂寻找芳踪。“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纵是不可一世的帝王,也无法挽回失去的爱人。行笔至此处,一字一句极尽渲染之能事,促使诗歌的感染力被一再放大,那种徒然又茫然的心痛跃然纸上,令人感慨殊深。
最后一场动人心魄的重申密誓,更像是帝国最后的余晖。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大胆构建了一个玄幻美妙的仙境,情节步步推进,场景衔接自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画龙点睛之笔,升华了全诗主旨,意蕴幽深,情思悱恻,一番曲折,首尾回环。
天上人间,长安城的生死遗恨永远没有尽头。此恨绵绵,又何止是令人扼腕的帝王爱情,它更是一个王朝的治乱兴衰。这首千字律诗,说到底是一段诗化的爱情故事,但却能够超越儿女之情,成功塑造出兴亡之感,正是它流传千古的精妙所在。
当历史的车轮走过,一切尽在不言中。伟大的盛唐长安,已经随着一段段悲欢离歌淹没在了滚滚红尘,然而盛世的恢弘气象和它制造的缠绵情事,却是永远无法消弭人间。正如诗人提笔之前的所思所感:昔日再回首,长安堪入梦。长安,是浪漫丰饶的指代,是灿烂风华的色彩,是中国人心中的古都情结,它的故事也必将永恒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