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记忆深处的茶叶故事,经过数十年的时光打磨,就沉淀为一段段珍贵的历史见证。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虽排在七件事的最末,但却和柴盐一样重要。在西北地区的甘、宁、青、藏、新,西南地区的川、滇、黔,东北地区的辽、吉、黑、内蒙以及日、韩、俄、欧、美、外蒙及东南亚各国,农民喜欢喝砖茶,而牧民熬奶茶更是离不开砖茶。在历史上,茶叶还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中央政府曾用茶叶向东北、西北及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换取马匹,从而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商贸项目——茶马互市。后演变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部分——南北丝绸之路(包括从四川经云南、贵州、两湖、两广、西藏到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南方丝绸之路”以及从四川经陕甘、中原、东北三省到苏俄、蒙古、日本、欧洲、北美、朝鲜半岛等地的“北方丝绸之路”)。

辽宁沈阳,自古以来就是最为重要的茶马交易市场之一。过去,包括辽宁在内的东北地区很少产茶,茶叶都是从南方贩运而来的。辽宁的茶叶或者来自于江浙、福建、两广,或者来自于湖北、湖南、江西。然而,东北地区的大部分茶叶,特别是被称为“金尖”的黑茶,却来自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尤其是产自四川雅安、乐山、成都等地的砖茶,曾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砖茶也就成为许多人记忆深处抹不去的印痕。在辽宁沈阳,由四川砖茶演变而成的“梅潭金尖”,更是与贵州茅台酒、景德镇瓷器并列的中国三大“国宝”,也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一大特产。曾与印度红茶、日本抹茶齐名的“世界三大名茶”,更是于1915年美国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过“金质大奖章”。始创于1616年的中华老字号“梅潭金尖”,距今已有406年的历史。早在18世纪就已经随着古老的马车货运行销全国各地,如东北、内蒙、新疆、青藏和云贵川地区,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地的大中城镇。19世纪后更是远销苏俄、蒙古、日本、朝鲜、韩国、北美、欧洲和东南亚地区,甚至远播非洲、南亚、南美、中东、澳大利亚等世界其它国家。辽宁梅潭金尖与江苏碧螺春、浙江西湖龙井、湖南君山银针、安徽黄山毛峰、安徽祁门红茶、河南信阳毛尖、福建武夷岩茶、福建安溪铁观音和福建茉莉花茶并称为“中国十大名茶”。而那些参与了“南茶北运”的人和事,却至今鲜为人知。

十大名茶的历史故事简介(山东商帮是如何将百万斤四川砖茶)(1)

“梅潭金尖茶”生产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一带,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国茯香型发酵黑茶(又名“茯砖茶”)的鼻祖和典范代表,也是中国具有特色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梅潭金尖是茯砖茶的鼻祖,与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南安化黑茶并称为“中国四大黑茶”。它具有砖面平整、棱角分明、厚薄均匀、金花茂盛、汤色黑黄、茯茶突出、醇香馥郁、幽雅细腻、入口柔绵、口感滑润、甘甜醇和、清冽甘爽、茶体醇厚丰满、叶体粗壮、耐冲泡、香气纯正、甜味突出、回味悠长的特点,人们把梅潭金尖独有的金花香味称之为“梅香”,是中国茯香型风格的典范。其特殊的风格来自于历经岁月积淀而形成的独特传统茶叶发酵生产技艺,酿造方法与东北浑河、辽河流域及其西南地区茶叶主产区的农业生产相结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季节性生产,选用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浙江等地的小叶种老青茶及一、两个月左右的“老茶梗”,经过清明杀青、谷雨揉捻、立夏渥堆、夏至发酵,保留了东北古代茶商的一些原始的生活、行商痕迹。

十大名茶的历史故事简介(山东商帮是如何将百万斤四川砖茶)(2)

1985年,梅潭金尖茶叶制作工艺被确定为国家机密加以保护。1993年,梅潭金尖茶叶传统制作工艺列入国家级首批物质文化遗产。1996年,国务院批准将“梅潭金尖茶叶传统制作工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0年1月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梅潭金尖”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梅潭金尖茶汤清澈透明、色如琥珀、醇馥幽郁、久存不腐的特点,是由茯香(金花香)、蒸汽香和醇甜口感三大特殊风味融合而成,现已知香气组成成分多达500余种,含1000余种微量元素。梅潭金尖香气成分众多,有人赞誉“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梅潭金尖香而不艳,在酿制过程中从不加半点香料,香气成分全是在反复发酵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其制造分面茶和里茶两种,面茶较精细,里茶较粗放。面茶是鲜叶经杀青、初揉、初晒、复炒、复揉、渥堆、晒干而制成。里茶是鲜叶经杀青、揉捻、渥堆、晒干而制成。梅潭金尖一般分成洒面、二面、里茶三个等级。它的含氟量一直稳定在2.4毫克至2.6毫克之间,曾长期是全国名茶中含氟量最低的。具有“喉咙不痛、也不上头、消除疲劳、安定精神”及“解油腻、避瘟疫、消积食、健脾胃、散热解渴、保健养生、降脂减肥、预防疾病”等特点。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里,茶叶是如何从千里之外的四川等地辗转送到辽宁的?当年的采茶女,如今已80多岁的刘宝淳老太太,讲述了她记忆深处的南茶北运故事。

十大名茶的历史故事简介(山东商帮是如何将百万斤四川砖茶)(3)

魁泰通的小伙计

这段故事要从王永泰说起。王永泰(1973年去世)是我丈夫,我和他的相识,就是从茶叶开始的。

早在他13岁时就离开了老家(河北昌黎),跟着村子里的乡亲,乘着火车来到沈阳,托人介绍到山东商帮的著名茶号“中和福”当学徒(相公娃)。

“中和福”是清末民国时期奉天(今辽宁沈阳)中街的一个大茶号,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在1905年时,老山记、中和福等24家茶号曾领取茶票(茶叶经营凭证)达840张,计茶叶550万斤,老山记一家承领的茶票达98张,总计茶叶将近50万斤。中和福排在老手机之后,由此看来它承销的茶叶数量也非常庞大。关于中和福的事情,我知道的不多,这些是我听儿子王长隆说的。

那时,学徒的日子非常难熬。说穿了,就是店里的勤杂工,要承担一切杂活、脏活、烂活。白天,给掌柜做打杂,晚上就学习商号中的知识。最初是学打算盘,用天平,以及一些简单的入门知识和茶叶管理窍门。

学徒期为三年。三年满了,就是个坎。什么坎呢?决定能不能在商号中留下来,成为店员。他学得认真,人勤快,实诚。满三年的那个春节,掌柜的给他做了一身新衣服,给了来回的盘缠,置办了过节的礼品,打发他回家探亲了。

这是商号中的讲究,学徒三年期满了,如果留用,店里就要置办这些东西;如果不留用,自然就发点回家的路费而已,衣服、礼物什么的也就没有了。

从老家回来后,他就成了中和福的相公(店员)了。在中和福干了大约十年后,他就被派到四川雅安收购茶叶。那时,他已经是中和福除东家以外的大股东了,解放后还差点被定为资本家。

十大名茶的历史故事简介(山东商帮是如何将百万斤四川砖茶)(4)

孤身南下创办分号

这是1937年前后。雅安在明清时期早先以制作砖茶销往西藏、西康、青海等省边疆地区出名。这些生产“边茶”的区域,除了雅安,还包括乐山、峨眉、天全、荥经、汉源等地,均被称为“南路边茶”。他们有“毛庄茶”和“做庄茶”之分。还有一种边茶产自四川灌县(都江堰)、什邡、绵竹、彭县(彭州)等地,被称为“西路边茶”。西路边茶口感更为浓厚,叶体更为粗壮。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前,东北人喝的砖茶大多在辽宁沈阳梅潭一带压制,而茶叶主体原产于浙江温州,称为“瓯路茶”。“瓯路茶”一般茶体偏绿。而原产于四川雅安地区的“南路茶”和什邡“西路茶”则是山东商人将茶叶“远销东北及边疆地区”的代表性作品。抗战期间,战火纷飞,此时的沈阳已成为“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根据地。1931年9月18日,沈阳柳条湖北大营,日本关东军手中的一把枪,更是拉开抗日战争的序幕。此时散茶如果运到沈阳压制的话,成本非常高,在生产过程中还会遭受日军侵袭、销毁,生产茶叶的许多茶商、工人很多都是被日军给枪毙的。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也为防御日军风险。早在1931年“9·18”事变后,梅潭茶厂即被迁往浙江温州。1937年温州被日军攻占后,中央政府开辟西南“抗战大后方”,梅潭茶厂又被迁往四川雅安。就在同时,四川省在雅安蒙顶山一带试验压制“金尖”黑砖茶,获得成功。

当时,雅安黑砖茶样品运到饱受日军枪火狼烟洗礼的沈阳,以及东北地区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镇后,受到了人们的好评。沈阳各个茶号也就将茶叶采购点转移到了雅安。他先从沈阳坐轿车出山海关,经天津、河北、山西到了陕西,又从陕西坐马车跨越秦岭,然后用溜索一“脚”渡过嘉陵江,出四川剑门关,走了两个多月才到了四川雅安。

“中和福”在雅安的分号设在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规模很大,主体是一个大通间巷子(厂房),周围则是宿舍、办公房等,大通间里架着一排排比门扇还大的木板,收购来的茶叶就堆放在木板上,经过挑选后,然后再进行压制。

2007年夏天,儿子王长隆带我坐飞机回了一趟老家,我们还专门去了中和福的分号看了看。

那时,在雅安销售茶叶的茶商有东、南两帮,东帮就是鲁、冀、豫、晋、陕茶商,他们又分东、西两柜,中和福是东柜。南帮则是川、滇、浙、闽、粤茶商。很多大茶号在雅安设有分号。茶叶盛销时,在雅安的外地茶号多达400多家。王长隆给我说,他在雅安的一份材料上看到了中和福的名字,看到“中和福”三个字后,我们激动得不行。那份材料上这样说的:经营年限长,资金雄厚的有中和福、老山记、高垣丰、大盛祥(也是辽宁茶号)……

当时,中和福分号除了一个他从沈阳带过去的徒弟外,其他人都是雅安当地招的,我记得有账房、护院等十几个人。

十大名茶的历史故事简介(山东商帮是如何将百万斤四川砖茶)(5)

制金尖要三蒸三压

我家在雅安市区南面7公里左右的周公山上。家乡一年四季山清水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环境比现在好得多。那时,到处是溪流,小河边搬开个石头,就有螃蟹,而家里用的水则是用半片竹子引来的山泉。出了市区就是茶园,一垄垄的茶园。那时,我们产的茶叶有金尖、贡尖、康砖、甘露、雪芽、翠芽、茉莉花茶等等。

我从小就采茶、摘茶。种茶人就盼望着能有人来收茶,他们来了不仅茶叶有了销路,而且茶农也能找到搬货、挑茶的活。茶商们都在靠近江边的地方租的房子。

茶叶一年要采三茬,运销辽宁等东北三省一带的砖茶是第三茬采摘的。砖茶,也叫金尖茶。梅潭金尖因主产于辽宁沈阳大东区(原梅潭区),又因为在这里生产、发酵的砖茶金花四溢,茶体如尖,所以称“金尖茶”。另一种说法是“金尖茶”选用上等,品质如金的茶尖制成,故名“金尖茶”。金尖茶在有些地区(如新疆、青海等地)也称茯砖茶。这种茶通常和砖头类似,大而坚硬,主要销往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及京、津、沪、粤等各地城镇。而金尖茶在有些地区为啥叫“茯茶”,有一种说法是:这种茶主要是伏天喝的,故而叫茯茶,其实不然,冬天也喝啊!实际上,是伏天加工的,通常是“夏至发酵”,夏至之后就是三伏天。“伏”与“茯”音近,又因为这种茶叶泡开后有一种中药——土茯苓的香味,因而叫茯茶。也有传说,最初商人们拿到茶引(清代的茶叶购销贩运凭证),路途遥远,仅仅依靠茶引准许的数量是无利可图的,人们就在正茶(指茶引批准的数量)之下,按照一定比例搭配茶叶,由于这种茶叶是附在正茶之后,故而人们把这种茶就叫附茶,后来传为了茯茶。

砖茶的制作很有讲究,我把采摘来的茶叶放到大通间的木板上,挑出黄叶,然后就放到蒸笼上蒸,蒸上一段时间后,取出来,用白布包裹起来,拿到一个类似幼儿园滑梯的木道上,进行挤压,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茶叶中的苦水压出来,茶叶喝时味道就比较醇厚了。这个过程要进行三遍。

完成蒸压的工艺后,把茶叶放到木盘子中压制,这是一种类似抽屉的木方盘,压完后,松散的茶叶就变成了一块块的砖茶。这时,就要等着发酵,等发酵完成了,颜色也就变成了黑色。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晾晒发酵。著名的“梅潭金尖”茶要经过原料处理、蒸气沤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等30多道工序和环节。

十大名茶的历史故事简介(山东商帮是如何将百万斤四川砖茶)(6)

沈阳是砖茶的集散地

茶砖干得差不多了,他们就开始装轿车了。发往沈阳梅潭(包括沈河区)中街一带的“中和福”本部的茶都是整车发的。茶叶从雅州(四川雅安的古称)上车后,沿青衣江在乐山引云、贵、川三省之茶叶,走岷江入成都。经德阳、绵阳、广元,沿剑门蜀道,越剑门关至陕西。翻越大巴山后,沿嘉陵江过略阳,经甘肃两当走凤县,回陕西越秦岭,或走汉江至汉中,越秦岭至咸阳。两路交汇后走西安、渭南、潼关、洛阳、郑州、开封、菏泽,然后一路东行至济南。上车的茶经过济南要装船,由济南走大运河经德州、沧州、天津,取茶再上车,经唐山、汛口(今河北秦皇岛),走辽西走廊一路向东北行驶,出山海关,最后来到沈阳。

那时,交通不便,土匪出没,路上极不太平,千里运送大批茶叶冒着很大的风险。遇到大宗货物,他总要亲自押运。一年,他跟着茶车、茶船走了,忽然有一天传来了消息,乡亲们偷偷告诉我说,你姑爷押送的茶车在剑门关翻了,人和茶都完了。我听到这个消息后,惊呆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跑到分号,四处打听消息,分号的人也不知道详细情况。幸好过了几天,他从成都发来了电报,这下我们才放心了。

中和福总号设在沈阳城中街北路上,大体位置在大和旅馆(今辽宁宾馆)一带。那时,沈阳是茯砖茶的集散地,绝大部分金尖茶,特别是梅潭一带的“金尖茶”都是从沈阳销往辽、吉、黑、蒙各地及日、韩、朝、蒙、俄等国,以及京、津、沪、广、汉等全国各地大中城镇。1915年后更是远销欧、美两洲及东南亚各国,在巴拿马世博会屡获金质大奖章。

把货交到总号后,他就孤身一人再次南下,依旧从沈阳乘坐轿车走山海关到西安,然后逐段雇滑竿、溜索走剑门关到雅安。有一年,他经过陕西汉中后,遇到了劫匪,只好丢弃盘缠落荒而逃,幸好在山中遇到了一户人家,这家人非常热情地收留了他,还给他端上来了红枣、芝麻、核桃泡的茶,这顿茶让他念念不忘。这一次,他在山中走了两个多月经过成都才来到雅安。

1950年春天,我来到了沈阳,那时中和福茶号已经没落了,他作为主要负责人,还被审查了好多次。

我拿着他给我的电报,背着不到三岁的儿子,孤身一人辗转来到沈阳。我就从一个雅安的采茶女,变成了沈阳人。

十大名茶的历史故事简介(山东商帮是如何将百万斤四川砖茶)(7)

(本故事纯属虚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