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思贤滘,三水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里是三江汇流之处,珠三角的发源地,更流淌着动人的传说。但三江汇流的壮观景象是如何形成的呢?远古年代的思贤滘又是怎样的呢?本期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一下思贤滘。

千年江山百年沧桑(在历史长河中奔腾的思贤滘)(1)

西江与北江的交汇处——思贤滘/资料图片

黄金水道通江达海

江根村边、昆都山下,有一条黄金水道,连接广东两大河流——西江和北江,此处也是两江距离最近的地方。它就是思贤滘,一条长约1.5公里的狭长水道,将发源于云南的西江和江西的北江沟通起来,成就了三江汇流的壮美景色!

货船行经此水道,沿北江上可达清远、韶关,下可抵广州;溯西江而上,则可到肇庆、梧州;顺江而下,则可连江门。正是这条狭长的水道,把这些分布在两江畔的城市连接了起来。

除了通航,思贤滘起到分洪的作用。“每当北江涨水,水位骤然抬高,北江水就会通过思贤滘流向西江,加上西江涨水也会流向北江。”三水海事处河口船舶监管点负责人薛金河说,思贤滘起到了一个连通器的作用,平衡两江水位。但由于两江较宽,而思贤滘狭窄,往往导致滘道水流湍急,行经该处的船舶需小心谨慎,否则容易发生事故。

千年江山百年沧桑(在历史长河中奔腾的思贤滘)(2)

宋代思贤滘区推测河道形势图。

滘区曾是一片汪洋

如今的思贤滘是一条狭长的航道,但在远古年代,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专家学者们的深入研究让我们有机会了解这条黄金水道的过去。高级工程师张显球从地壳运动的角度来分析思贤滘的形成。他认为,数亿年前因地壳运动作用,思贤滘一带开始出现了三条地质大断裂:广三深断裂、西江大断裂、北江断裂。因三条大断裂正好在三江汇流处相交,经过亿万年的桑海沧田演变,形成了独特壮观的三江汇流自然景观。

据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先生的考证,最早的思贤滘并非如今的样子,而是一片汪洋,“平原广大,地势低平,但这里并不是海湾而是河网区。”史前的思贤滘区已是西北江相汇合的河网地带。

如今,思贤滘虽然沟通两江,但西北江是各自独立的,西江向南,而北江流向东南。但在明代以前,西江主要是流向东边的,即与北江汇合在一起。魏晋以后,直到水经注成书的北魏年代,仍称“溱水(北江)又南注于郁而入于海”。可见当时北江成为西江(古称郁水)的支流,并且由三水南入于海。唐宋时期,思贤滘区情况与汉代相似,西江仍以东流为主,其次是向南入海。

唐宋时期,思贤滘区仍然水面宽阔,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西、北、绥三江的形势就形成在唐代。曾昭璇先生称,唐代江岸比汉代狭窄,此时,由于绥江的冲击,西北江开始迁移,北江不断向东迁移,西江主流南迁,形成了唐代西、北、绥三江的形势。但此时滘区内河流交错,洲岛甚多,不是如今单一水道和狭窄的河面。宋代人口南迁,垦耕滩地,建立堤围,使西北江河床固定在堤围之间,滘区西江河段因在三大合川汇合处,故仍以洲岛地形为主。

千年江山百年沧桑(在历史长河中奔腾的思贤滘)(3)

航拍的三江汇流图。(资料图片)

围河造田形成思贤滘

时空变换,沧海桑田。到了元明时期,思贤滘区又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围河造田形成了思贤滘的雏形。专家们称,南宋大量围垦,促使洲滩的形成,洲滩的形成又成为围垦有力的条件。

此时,西江进一步发展是滘仔冲已淤塞,滘南沿岸兴建了大路围,由昆都山到苍岗转南到马口。这样,思贤滘的南岸就被固定下来。滘东也有堤围保护,使滘东河道变得狭长,不利于西江东流。这样,滘区就变成了一个天然泛洪区。故明代各处堤围就要加高,才能应付洪水。随着堤围的不断加高,原本属于河道的区域变成了堤围内的农田,河道也渐渐变窄。

曾昭璇指出,明末清初是思贤滘区重大变迁时期,由于围垦的继续,堤围变得更高,直至连成一片,河道变得更加狭窄,滘区成为西北两江沟通的河段,而非属西江的河段,北江洪水可以反入西江。

由此得知,现在的青岐直到清代才完全形成,之前该区域是西江的一部分,从一片汪洋到零星洲岛,再到与大陆连成一片。而思贤滘也从宽阔的水面变成了狭窄的水道,从西江的一部分变成了沟通两江的通道。

所谓沧海桑田,思贤滘的形成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