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大熊已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申请其肉毒杆菌产品 Nabota(又称:绿毒) 的上市许可,2021年7月,大熊制药已经在中国完成了Nabota的3期临床试验,试验机构包括以中国整形外科闻名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的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在3期试验中,473 名面部严重皱纹的患者接受了相同剂量的 Nabota 或 Botox。在总共16周的试验期内,每4周确认一次皱纹的改善效果,给药后第四周发现,Nabota给药组和对照组分别达到了92.2%和86.8的皱纹改善效果。
据我们此前了解,德国肉毒素品牌“西马”同样也预计今年拿证,如果大熊制药的速度快一点,那么其品牌Nabota很有可能成为国内上市的第五款肉毒素产品。
(nabota产品图)
2014年大熊制药推出Nabota,在韩适应症为改善前额和眼部皱纹以及治疗中风后的上肢肌肉僵硬和眼睑痉挛。目前为止,Nabota是亚洲唯一获得美国FDA批准的肉毒素产品,已在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全球55个国家获得项目许可,并在约80个国家签订了出口合同。
据悉,2021年第三季度Nabota的销售额同比翻了一番,增长85.7%,从113亿韩元增至209亿韩元,主力贡献市场为美国和韩国,在巴西、泰国和墨西哥也有较高的业绩。
大熊制药Nabota事业部负责人 Park Sung-soo 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仍具有爆发性的增长潜力,肉毒素产品仅占市场 1%。经过差异化经营战略,希望在上市后3年内实现中国销量第一。
在微创注射美容领域,中国的肉毒素市场确实是一个特殊的蓝海市场:消费者确实对肉毒素的认知比较充分,接受度也很高,但品牌之间的竞争又确实相对较小。
美国最大投行高盛曾预测,2025年中国肉毒毒素市场规模将达6.72亿美元,将扩大至15.55亿美元。Frost &Sullivan数据也显示,早在2019年,中国肉毒素终端市场规模就突破48亿人民币(2016-2019年复合增长率为31.6%),已经为同期韩国市场的7-8倍。
据韩国食药局2021年的年度报告,韩国肉毒素产品已多达449个(并非全为医美注射产品),中国医美市场的体量大于韩国,而品牌目前为止仅4个,也难怪韩国的肉毒素品牌都“扎堆”地想进入中国市场。
(大熊制药)
作为韩国处方药市场的老大,这并不是大熊制药的美学产品第一次进军中国,2019年其旗下的玻尿酸品牌婕尔就已成功在中国上市。不过就国内市场来说,玻尿酸品牌从国产到进口,已经多达数十种,并且价格维度广,从几百至上万不等,竞争激烈,相比来看,肉毒素市场明显性价比更高。
那么市场空间大,就一定意味着好做吗?
未必。
一方面,水货市场仍然在挤压正品产品,多款韩国肉毒素早在多年前就以各种“代购”的方式进入了中国“黑医美”市场,同时也倚其“韩流”标签收割着当时对医美信息了解不够充分的求美者,在韩流行度高、价格低廉,是消费者选择他们的主要原因。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曾发布数据,2019年市场上流通的肉毒素假货和水货占比70%,正规厂家肉毒素仅占有30%,48.4%的求美者因为价格原因注射过不合规产品。
再者,当市场上仅有衡力和保妥适两个肉毒素品牌时,求美者的选择空间本身就小,衡力价格便宜,但弥散度大,保妥适质量更优,但价格贵。既然没有正规产品来填补衡力与保妥适之间的空缺,求美者踩入“水货”的坑也是在所难免。
所以当新的肉毒素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首先要夺回的是“水货”产品的市场。
另一方面,求美者虽然对肉毒素的接受度很高,但是对肉毒素的应用范围,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大,瘦脸、除皱,已经可以算是求美者对肉毒素的“刻板印象”。
近些年在大家的努力下,肉毒素瘦肩瘦腿的市场认知已经走出来了,但是随着进入市场的品牌越来越多,品牌与机构势必要重新塑造求美者对肉毒素的认知,例如肉毒素的提升打法,与玻尿酸或手术项目的联合治疗等,每一个细分应用领域都值得被打透,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做到了有效有深入的医美科普。
不同的品牌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未来才有机会做到精准营销。
再回到大熊制药,虽然它对外的形象是:处方药老大,但我们发现,在美业方面,大熊制药的产品线也非常丰富,除玻尿酸产品与肉毒素产品外,大熊制药旗下还有医美级护肤品Easyde怡之露、ESTHEMED怡思美、药妆品牌Cellisys希丽思,还有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生长激素(Caretropin)等,这一点与国内的上游厂商相似,从医美到生美,全面覆盖消费者的求美需求。
中国的第五款肉毒素到底是韩国大熊制药的Nabota“绿毒”,还是德国Merz制药旗下的Xeomin“西马”?他们又会如何在市场上找准定位?我们目前只能等待时间的答案。
参考资料来源:Korea IT Times;K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