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经典对联介绍和分解的系列文章,很多以前出现过的对联,会在举例中用到,今天说说拆字联中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应用。

简单的拆字联,如上联:长巾帐中女子好,少女尤妙;下联: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为柴。很直白,很简单,上联中长巾合成帐字,女子合成好字,少女合成妙字;下联中,山石合成岩,古木合成枯,此木合成柴。这是最容易理解的拆字联类;因为不牵涉中国文字的简化过程中文字的变化。

明月出沧海夕阳落西山下联(日出东月出西天上生成明字)(1)

(古典少女)

有一部分对联就不行,比如: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下联:因火生烟夕夕多。这副对联,上联没有繁简字问题,下联中人因火两字组合成烟字,繁体字的“煙”,则不能拆成相应的因与火两个字。因此,这副对联只能是简代字后的现代人编出来的,它被传说成古时繁体字时期的人创作的对联就有问题。

另外有一部分对联,则必须是繁体字时期的对联,比如,明洪武年间,吴文泰和丁逊合作的一幅对联,上联:四口兴工造噐成,口多工少;下联,二人抬木归來晚,人短木长。这副对联里拆了两个核心字都是繁体,一个是噐字,这是器的异体字,而來是来的繁体字,如果我们不接触繁体字,这样的对联,就失去了趣味。

明月出沧海夕阳落西山下联(日出东月出西天上生成明字)(2)

(袁世凯像)

再比如这副对联,上联:或入园中,拖出老袁还我国;下联:余临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这是民国早期袁世凯称帝时,北就有人出上联征对,有人对出下联。这副对联中用到的也是繁体字,“園”字去掉里面的“袁”字,加进“或”字,又合成中国的“國”的繁体字。上联的核心字拆的是繁体字“園”和“國”;下联的道字,把里面的道字换成余,构成途字,是正常的拆字。这副对联的妙处在于,一边拆字,一边又语意双关,上联意思是打倒袁世凯,还我民国,下联跟上联语意相连,指袁世凯的帝国已经日暮途穷。

另外有对联,其中用到的字既不是简体字,也不是繁体字。有一副对联里用到过氷 字,就是那副经典的“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水,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字头”,其中的氷,既不是繁体字,也不是简化字,而只是在草书或行书书法中偶尔出现的异体字,这个字也被用在拆字联中,比如,上联:海晏河清,王有四方当作国;下联: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氷。如果我们深究,就会发现,一些对联书里把这副对联编成古人的对联就有问题,因为在古代,繁体的國并不是王字加个四方框。显然,这是一个简化字对联,冰字的繁体和简体字一样,氷只是冰的异体字,因此,下联也可以是简化字时期的对联。

明月出沧海夕阳落西山下联(日出东月出西天上生成明字)(3)

(日月同辉的明)

关于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对联用字,基本可以用来界定对联是何时期人创作的断代问题,比如,传说为明代蒋焘所作的对联,上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下联: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于是有人提出这个故事可能是后人附会出来的,原因是冻字理解成东两点当然没问题,因为冻的繁体是“凍”,而洒的繁体字是“灑”,不能理解成西二点,其实,“洒”与“灑”两个字在古代是假借字,洒字也是正常的繁体字形态,并无不可。因此把这个对联归到蒋焘的名下并无问题。

明月出沧海夕阳落西山下联(日出东月出西天上生成明字)(4)

(冻雨西窗)

今天标题中出的这个上联:日出东,月出西,天上生成明字,据说是明代人的应景之作,日与月合成“明”字,有时代原因,但这又是典型的繁简字通用的拆字联,原联的下联:子居左,女居右,世间配定好人。不用考虑繁简字差异,不用考虑时代背景,大家对个下联试试吧。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