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有些人为什么特别想自杀?有些人为什么自杀获救之后依然会再次自杀?研究自杀,明白其形成的机理,不仅对个体和家庭有益,也对领悟教育和管理的规律大有裨益。自杀行为的出现,不仅是个人的失败,也是教育和管理的失败,不能不关注。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和社会转型,自杀的国人越来越多。在日本,居高不下的自杀率成为社会的一大威胁。为什么有些人想自杀,难以甚至无法摆脱自杀的欲望?这一直是一个谜,弗洛伊德称之为人的“死本能”。

我们先来看看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亲手描述的个人痛苦经历。当时他从一切事情的表面上看都是称心如意的,但他仍然被这样一种压倒一切的无意义感所折磨,并使他长期徘徊在自杀的边缘:

我感到,在我的内部某种东西已经破灭了。我的生命总是由这种东西支撑着的。我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抓住的东西了,而且感到我的生命在精神上已经停止了……

于是,你可以见到我,一个看起来快乐而很健康的男子汉,藏起了绳子,以便不把自己吊在每晚我独自去睡觉的屋椽上;现在我不再去打猎,唯恐我将屈服于这种很安逸的诱惑,用我的枪结束我自己的生命。

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已害怕人生;我已被驱使离开它;而且不顾及我依然从中期待着某种东西。

每次这些情况发生的时候,就我所有外部环境的一般情况来说,我本来应当完全是快乐的。我有很好的妻子,她爱我,我也爱她;我有很好的孩子和大量的财产。这些财产的增值我这方面并没有付出辛苦。我的亲属和相识给予我的关心,比以往任何时候我所得到的更多;我被陌生人大大赞扬;而且毫不夸张地说,我可以相信我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了。此外,我既不疯也没病。相反,我拥有在我同龄人身上很少遇到的体力和智力。我能够像农民一样地割草,可以用我的脑子不间断地工作八小时,而且不会感到不好的反应……我今天所干的这些,结果会是什么呢?明天我将要做的那些,结果又将是什么呢?我整个一生的成果又是什么呢?我应该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我应当做这些事情?等待着我的必然的死亡,既然不能摆脱和消灭,人生有什么目的呢?

这些都是世界上最简单的问题。从最愚钝的儿童到最聪明的老人,它们在每一个人的心灵中存在着。对于它们没有一个答案,这是不可能的。

如何理解托尔斯泰当时强烈的自杀倾向?人们往往知道自杀产生于绝望,但人在绝望状态下为什么会自杀?这一问题的答案却不甚了了。我们对自杀的多案例研究发现,自愿性自杀(没有任何外部力量强迫人去自杀)基本可以分为三类:冷静型自杀、向往型自杀和激情型自杀

冷静型自杀的典型个案在中国社会是大学生的自杀。这些自杀者在自杀前万念俱灰,自杀时往往表现从容冷静,是长期痛苦后的“唯一”选择。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就是说心死导致极哀。因此,对他们来说,自杀就是一种解脱,继续活下去才是无尽的痛苦。因此,在他们经常痛苦至极难以忍受时,做出自杀的行为要比继续活下去容易得多。

向往型自杀基本发生在邪教徒中间。这些笃信邪教的人相信自杀以后灵魂可以进入极乐世界或天堂,而肉体不能过去,因此,对他们来说,自杀意味着从躯体中释放出灵魂,以便旅游到极乐世界,享受那个世界的荣华富贵和快乐幸福。邪教头目对追随者往往具有像革命领袖或宗教领袖般的影响力,让信徒们笃信存在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极乐世界,而且在其领导下,有能力到达那个世界。

激情型自杀在过往中国农村妇女中间可以找到很多案例。这些自杀的妇女往往没有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目光短浅,在与家人或邻居吵架后,情绪异常激动,感觉没有活头,一瞬间对未来产生绝望,便轻生了事。有的选择投水、喝农药,有的选择上吊或触电等。

这三类自杀者有什么共同的导致自杀的心理状态吗?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三类人自杀前都是往前看,结果是:第一类人往前看,看到的永远是黑暗,继续活下去就意味着无尽的痛苦,在无法忍受精神的煎熬时,自然渴望通过自杀来解脱自己;第二类人往前看,在另外一个世界看到一片光明,肉体无法前往,在相信灵魂能够达到那个世界时,他们就渴望通过自杀释放出灵魂;第三类人往前看,一堵“墙”横在前面,眼前是一片黑暗,前方是什么,根本就没有多想多看,于是心情过度激动与痛苦,感觉无法再继续活下去。第三类自杀者如果及时抢救过来,多半都会后悔自己在激情下的冲动行为。但对第一类和第二类自杀者,只要人格结构与状态不改变,自杀就是最终唯一归宿

这里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回答:第一,一个人在产生强烈的自杀动机时,可能正像托尔斯泰那样拥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亲情友爱和社会地位,甚至有非常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他们为什么会绝望?为什么感到生命在精神上已经停止了,不再有意义?第二,绝望之后为什么会极度痛苦,以致需要通过结束生命来解脱?回答这二个问题对理解人格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回答上述两个问题需要对人格的动力属性和开放系统的特点有足够的理解,如果对个人目标只持有认知的观点,是无法来解释目标、人格同自杀的关系的。

根据章凯教授创立的人类心理的自组织模型和动机的自组织目标理论,心理目标是人格的核心成分,是人格力量的动力源泉。心理目标是个体心理世界孕育出来的、渴望实现的、相对稳定的、有价值的未来状态。心理目标人的心理系统自组织生活的驱动者与组织者。如果个体的心理目标全部实现,并失去了孕育新目标的能力;或者所有未来目标都破灭了,这意味着人的心理世界失去了动力系统,失去了驱动者与组织者。同时,根据情绪的目标结构变化说,一个没有心理目标的个体,意味着不再有积极的情绪情感,同时生命中的活动也不再产生任何意义,也无需再建构任何信息。这样的生活正是托尔斯泰所体验的生活状态:

“我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抓住的东西了,而且感到我的生命在精神上已经停止了……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已害怕人生……我应该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我应当做这些事情?等待着我的必然的死亡,既然不能摆脱和消灭,人生有什么目的呢?”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也曾说过:“倘若没有一个始终存在的目标来规定、延续、修正并指引内心世界的所有活动,人就不可能去思考、去感受、去渴望、去梦想……在我们的心灵中,除了一股朝着某个特定目标前进的力量外,差不多可以说是别无他物。”(阿德勒,2012:16-17)

人类的四大致死原因 人类死本能与自杀的成因分析(1)

那么,绝望之后为什么会极其痛苦,以至于变得不可逆,需要通过结束生命来解脱?这一现象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个体原有的目标全部破灭了。根据我们的心理模型与情绪理论,在目标破灭的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熵(度量无序程度的物理量),这些熵摧毁了人格结构及其正常的组织功能,使其走向解体与死亡,因此出现不可逆的极度痛苦状态。第二种情况是个体所有的心理目标都实现了,不再有目标来驱动和组织人格世界以及其他心理活动,人格世界不断走向萎缩,最终导致人格走向解体与死亡。在这一过程中也同样产生极度痛苦。在这两种情况下,只有确立新的人生目标和希望,才可能走出自杀的边缘。但心理目标的形成并不是一个意识可以完全控制的过程,更多地是从内心孕育和创造出来的,并且只有在相信可以实现时,目标才可能形成人格动力,主导人格活动。

(来源:章凯.《目标动力学——动机与人格的自组织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