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时代并不发达的时候,作为80后的我,就在书店经常看到刘墉的育儿经。也是通过阅读刘墉的《超越自己》、《创造自己》和《肯定自己》,了解到家庭教育的深远意义。
刘墉教子有方,他的儿子刘轩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女儿比刘轩小17岁,时隔近二十年,时代变了,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女儿刘倚帆去年已经幸福的走进婚姻殿堂,在沃顿商学院MBA毕业的女儿同样出色的事业女性。看到白发苍苍的刘墉挽着女儿幸福的瞬间,豁然明白,这些年他对儿女的用心之深,那一封封家书,是写给孩子们,也是写给整个家庭的成长烙印。
2019年9月刘墉女儿婚礼
有幸在我大儿子12岁,小儿子3岁的时间阶段,读了是刘墉在女儿十岁时出版的一本写给女儿的《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
让我们看到刘墉对女儿的细腻温情,也让同年龄段的家长深深感受到,家庭教育并不是只呈现在大道理大是大非之上,而是在生活的每一处细节,在每一件大事小情处的转折之处。
01、性格的教育:塑造弹性
“如果完全不逼她,她是不是一样知道每天把功课做好?”
这让读者们家长们欢天喜地,如何不做虎妈虎爸,就可以教出出色的孩子?当读完这本《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我们才明白:教育,体现在处处细节之时,恰到好处又顺其自然。
刘墉家里突然来了很多人,五口之家变成了十四口人,家里突然人员的增加这种情况,我们家里可能经常会遇到。但是作为父母,即希望可以热情款待亲戚朋友,又希望孩子可以不耽误功课,继续保持平日的学习习惯。
因为大人也比较矛盾,经常对孩子也就放任自流,等亲戚朋友走了,再让他们收心学习。
但刘墉对女儿的教导方式完全点亮了父母们的智慧之光,他对女儿说:你将来可能出去住校、可能面对不同的环境,我们希望你能有最大的弹性,使用各种的状况。
刘墉和女儿小帆
刘墉还讲了他的两次特殊时期的感受,小时候刘墉经常代表学校演讲,他的老师训练的方式很特别,带他去学校福利社,很多学生买东西、吃东西的地方,让他在当中正儿八百的演讲。
只为克服因为环境就分心,怯场的问题,后来刘墉受益匪浅,学会了即使在最吵闹的环境,仍然保持冷静。
这样的经验,日后刘墉在电视台工作,在吵闹的办公室和时间争分夺秒写稿子带给他很大的好处。
我们经常给孩子制造安静平和的环境来保证他们的学习质量,但假如在意外或者特殊环境,会造成孩子们对环境的挑剔易怒。
如果借着家里来客人的时机,教会孩子适应环境,尝试在吵闹的环境中保持冷静,也是一种人生磨练学习,这是家长的大智慧,也是引导孩子思维广义而非狭长的好时机。
02、挫折教育:保佑用功的人刘墉是作家也是画家,两个孩子一路顺利考上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学业有成必定成功大于失败吧,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起点越高的人,参加比赛越多的人,对挫折教育越重视。
刘墉的女儿参加钢琴比赛,曲目准备的并不充分,但他还是给女儿大大的鼓励,不管结果如何,比赛的过程还是要好好享受。
刘墉小时候就非常喜欢画画,每次的美术比赛都会参加,但是一直到高中都没有得过一次奖,但依旧每次都参加,把比赛当做练习就行了,不要期望太高,就不会有精神压力。不断参加,不因为挫败而失去信心。
女儿的钢琴比赛出成绩的那一天,刘墉和妻子特意把电话线空出来,等待举办方的通知电话。然而到睡觉时间,也没有接到喜讯,女儿落寞的道了晚安。
刘墉为女儿写了这封信,告诉她,来比赛的小朋友很多都要练琴6小时以上,如果每个人都拜同一个神,到底神会保佑谁呢?
当释然,是会保佑那个比较用功的人。
每天六个小时和每天一个小时练琴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真的想拿奖,努力就可以了。倘若失败了,就要祝福那个练的用功的小朋友接到获奖电话,为他庆祝欢呼。
很多家长带孩子参加比赛,失败的孩子会受到父母的苛责,不够刻苦、不够努力,失败是注定的。这种说法是过早的给孩子下定义,让孩子心存内疚,越来越不自信。
假如可以客观的对待比赛,客观的探讨“平均用功时长”,客观的告诉孩子做到什么标准,就会得到什么结果,那么下一次比赛前,可以自己平衡一下努力程度。
成功或者失败都只是暂时的结果,关键是激发孩子学习的的原动力,能够平衡赛事的水准。挫折时常态,也是必经之路,只有理解挫折,才会明白如何走向成功。
03、生命的教养:善待和约定在《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里,最让我动情的几篇文章,是刘墉对女儿有关生命的教育。这方面是在育儿书籍里很难见到的内容,但对于人的成长来说,又是最可贵而被忽视的内容。
刘墉一直把母亲在一起生活,母亲91岁步履蹒跚,女儿才不到十岁,年龄相差悬殊的第一代和第三代,孩子对老年人有不理解和不耐烦。
在一个傍晚妈妈喊吃饭的时候,女儿快步跑回屋子,刘墉喊住女儿给奶奶拉着门帘,女儿嫌弃奶奶走的太慢,嘟囔着太饿,有些不耐烦。
刘墉写了这一封信给女儿,讲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中国谚语,娓娓道来人是如何变老,还细细道来老年人的种种心态,对儿孙的留恋和不舍,很多时候在我们嫌弃老年人的碍眼,但对于他们来说,只希望多看我们一眼,每一眼都有可能是最后一次。
每个人都会变老,如此爱的爸爸妈妈也会变成老态龙钟,伴着尿骚味,伴着磨磨蹭蹭。孝顺是一代告诉一代的情感延续和理解,一个人是否懂得感恩和孝顺,不是知识灌输的结果,而是从小家庭熏陶的下意识习惯,行知确实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这本书中有一封家书,叫做《当家里失火的时候》是刘墉讲给女儿的火灾安全教育。但其实作为父母,我还真的没有和孩子想过这个问题:
假如家里失火,在逃生后,没有看到家人,该不该重新冲进火灾现场寻找亲人?
某一天,他特意指着对面人家的石柱对女儿说:“如果咱们家失火,你一逃出来,就要到这个石柱子等着,千万别乱跑。”
这看起来是未雨绸缪,但一般父母很难想到,只因刘墉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一家着火,当时父母得知消息从外赶回来,冲进火光中去救睡在二楼的孩子,结果全部丧生。但其实孩子早就跑出来,正在街对面街角处。
这种新闻惨剧每天都在发生,我们大多刷到新闻,一看了之。但刘墉能够想到第一时间和女儿接受别人的教训,去提前交代好意外下的安排,这是一种理智的生命教育。
其实刘墉在13岁时家里发生的意外也有关系,家里突然发生火灾,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许多珍藏的物品都被焚烧殆尽。
刘墉一家四口
“第二天回去,一大堆人把我们存下的一点点值钱东西都挖走、抢光了。”
有两年,他们只是住在一间“草房”里——他母亲在废墟上头盖了一个小草棚。“住进草棚的第二天,母亲烧了一锅红烧肉,我觉得是这辈子吃到最好吃的红烧肉。”
这次的意外之灾,也助力了刘墉的乐观个性。
“我们可以把那丑恶的回忆化为一种美丽,把所有的伤痛化为一种毅力。物不经冰霜则生亦不固,人不经忧患则德惠不成,就是这个道理。”
父母的过往经历,对生活的处处警惕,也许在合适的时机应该传授给孩子,因为你不知道,某一此的谈话或者提前约定,在生命遭遇危险和变故时,有可能是拯救生命的唯一机会。
写在最后这本《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通俗易懂,一个下午就读完了。假如做到刘墉对待女儿的家庭教育程度,其实也不难,但正因不难,几乎不需要任何知识点,只需要用心、用爱、关注,才显得普通父母的粗糙和差距。
人生处处是课堂,如果父母有心,不必去专门学习课程,能够像刘墉一样,在家里,每一件小事都能感受到孩子的情绪,并给予积极正向的交心指导。不必焦虑、不必陪写作业大呼小叫,就可以耐心温暖的陪伴他们做快乐的读书人。
作者介绍:荣荣
关注女性,赋能家庭。欢迎关注~@荣荣家庭关系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