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上评论工农兵大学生的言论比较多有的说了一些真实的情况,客观的进行了评论也有的人,不了解事实情况,凭空想象的进行了议论作为一个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我来介绍一下我知道的的情况,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如何评价工农兵上大学?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评价工农兵上大学(工农兵大学生的历史情况)

如何评价工农兵上大学

近期网上评论工农兵大学生的言论比较多。有的说了一些真实的情况,客观的进行了评论。也有的人,不了解事实情况,凭空想象的进行了议论。作为一个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我来介绍一下我知道的的情况。

1,推荐的政策条件。

国家是从1970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共计有六届毕业生。即70级、72级、73级、74级、75级,76级。1971年没有招生。六届合计有90多万学生。总数只是现在每年大学招生人数的十分之一左右。

其中,1976年 国家进一步改革招生制度,提出”哪里来哪里去”,喊出了”社来社去”,”不拿工资拿工分“的口号。一些地方对农林院校招生的学生,做出了“毕业不再分配工作”的规定。后来 “四人帮”,倒台后,政策又做了调整 ,76级毕业的学生也分配工作了。

参加推荐的硬性条件是: ① 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②两年以上工作实践。其他条件就是当时的政治要求了。

还规定,单位正式职工,满五年工龄的,可以带薪上学。不满五年工龄的,单位正式职工,上学期间计算工龄。

家庭出生不好的人也可以被推荐。对他们实行“给出路政策”,列为“可教育好子女”。每年都有一定的数字比例。

2,被推荐上学的那些人,他们文化程度的具体情况。

那时被推荐上学的人,有66届、67届、68届、72届、73届、74届高中毕业生。有66届、67届、68届、70届以及以后几届的初中毕业生。

高中毕业的人,参加推荐后,多数被推荐上了大学。初中毕业的人,参加推荐后,多数被推荐上了中专。

一般,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会被推荐到师范大学。工厂的技术工人会被推荐到与他从事工作相关的理工科类大学。金融、商业系统的职工会被推荐到金融、财贸院校。知识青年及回乡青年会推荐到农林院校。赤脚医生会被推荐到医学院。

有些院校的招生,是对口招生。如上海的一些院校,一些专业规定只招收上海的下放知识青年。

说是被推荐上大学的人,多数都是小学文化程度,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3,工农兵大学生的素质情况。

被推荐上大学的青年,都是当地和单位较为优秀的青年。多数是单位的先进工作者,生产标兵,技术革新能手,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部队的学员,多数是“五好战士”“军事能手,“学习标兵”等。

有劣迹的,影响不好的青年,群众不推荐你,单位也不推荐你,上级机关研究也不会通过。

也有特殊照顾的。如革命先烈的后代。英雄模范人物。

他们都是在社会上工作或者劳动锻炼了几年以后去上学。都是有了求知欲以后又去学习的。在学校应该没有混日子的。有了一定的实践过程,又去学习专业理论,他们的专业知识应该不会太差的。尽管有一些文化基础不好的,也不会像网上有些人说的那样,都是草包。

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国家开始了职称评定工作。在职称评定工作中,国家对工农兵大学生重新进行了考试。考了基础理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化学,外语),以及专业理论课、专业知识课等,对考试合格的才给评职称。应该说,评定了技术职称的,其素质和知识水平和其职称是相匹配的。

在招收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同时期,各地还有着以学习农医为主的“五.七”大学,以学习工业技术为主的,厂办的“七.二一”大学。以及有一定规模的职工大学。这些学校的学员有的也被安排了工作。但他们不属于工农兵大学生,不参加国家统一分配,不列入国家招生计划。

4 、毕业后的学历

推荐上中专学校的,毕业后按中专待遇。(定级后,相当二级工工资。)

推荐上专科学校的,毕业后按专科待遇。(实习期间,工资相当二级工。一年后,定行政23级或技术级。上学前是正式职工的,毕业后直接定行政23级)

推荐上大学的,毕业后,工资待遇按大专待遇,多年后有文件规定,按大学普通班对待。(多年后,已经不涉及工资待遇了)

5,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贡献。

无疑,六届九十多万的工农兵大学生,他们对社会的发展,作用是积极的 ,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也是九十多万普通民群不可相比的。

几十年来,各条战线上工农兵大学生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工作着。

在大专院校工作的,多数都是副高以上职称的教职工。一些还被评上了教授,博导。有的还担任了学校、单位的主要领导和中层领导。

在科研单位工作的,多数都有了副高以上的职称,有的是课题组的负责人,有的是单位的负责人, 有的还被评为了两的院士。

在企业工作的 ,多数都是企业的骨干,成为了企业的领导和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在基层工作的,特别是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在县以下的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七十年代以前分配到学校、医院工作的(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纷纷“流动”,离开县乡,到大城市去工作了。一些才毕业的,可以自由选择的大学生,又不愿意到县乡工作,县乡基层的医院、学校等单位一些骨干力量,多数都是一些工农兵大学生及中专生。

在部队工作的 ,退休前没有转业的,多数都是师团实职或者师级的文职职岗位 ,有的还成为了将军。

至于在党政机关、中央企业工作的工农兵大学生,他们是一些更优秀的人。他们陆续走上领导岗位,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在辛勤工作。那些走上中央领导岗位的,他们更是辛勤,他们用辛勤的努力和聪明的智慧,带领全国人民奔向更加幸福的将来。

四十多年过去了,工农兵大学生已经成为了历史,除少数的人还在国家重要的岗位上,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辛勤工作,多数人都已经退休,甚至有一部分人已经离开了我们。作为一段历史,我们记住他们。也许,这段历史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这都是祖国前进的过程,我们不要去指责它。相信祖国在前进的过程中会不断完善自己 ,会更加完美的走向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