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读中小学的时代,还没有什么电子设备,大量的教具在今天可能已经见不到了。而且,那时的很多教具都是老师们自制的,同时各地由于条件不同,在教具的使用上差异极大。我在这里仅凭自己的回忆,说说当年的那些老教具。

先说第一样东西,小黑板。

为什么要先说小黑板呢?这是因为,我们在小学期间老师用的最多的东西就是小黑板。注意:这里用的是“东西”而非“教具”,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小黑板并不属于教具。根据度娘的解释:教具指的是用来讲解说明某事物的模型、实物、标本、仪器、图表、幻灯等,包括教学设备、教学仪器、实训设备、教育装备、实验设备、教学标本、教学模型等。而小黑板充其量是一种黑板的补充,属于教学的辅助工具之一,但如果把“教学”和“辅助工具”这两个概念加以组合的话,小黑板也可以算作广义上的“教具”了。

小黑板并不是一块缩小了的黑板,而是一种“制式”黑板。这种小黑板不大,大约宽有不到一米,高约五六十厘米,上面有一个把手,我们小学生就能够一只手提着走,上课的时候可以挂在教室正式的黑板旁边,也可以挂在大黑板上方的钉子上。说它是“制式”黑板,是因为这种黑板不是全黑的一块木板,而是用油漆在黑板上预先打好了格子。比如,教生字用的黑板上面一般是两行格,每一行里面有四个单字格子,每个格子的下面是田字格,田字格上方是汉语拼音格。教写字课的小黑板则是两行打好了的米字格,老师用蘸了水的毛笔在上面写字。一般情况下,老师都会在上课前把要教的内容写在小黑板上,先让课代表到办公室里把小黑板拿到教室,放在黑板下面,等到老师正式上课要用的时候就挂起来。算数老师的应用题也会事先写在小黑板上,这样就免得在上课时长时间面对黑板写字,把一群本来就坐不住的小孩子“晾”在身后。

熟悉中小学教学的人都知道,一个老师上课的板书分为主书和副书,这种小黑板在某种程度上既可以部分取代副书,又可以成为主书和副书的补充,是我们那个时代老师用得最多的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所以我将其列为第一种“教具”。

再说第二种教具:口算条。

这是我们在读小学一二年级时差不多天天都能见到的东西。说起来这个东西再简单不过了,就是一张十六开白纸纵向一裁两半,然后老师用毛笔在上面事先写上20或100以内的加减法题目,然后在上课时随时给全班出题。每次老师都会在上课时拿着这么一卷口算条,在讲一段课程之后就开始让大家进行口算练习。老师到时候会把一张口算条展开举在胸前,给学生看上几秒钟,然后就收起来,让学生说出或者写出答案。据我观察,老师展示口算条基本上是随机的,所以让学生写出答案来对不对老师也不记得,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往往老师会让同学们互相检查答案。

再说一种教具,是我们在小学算数课上用的。这种教具我问过很多人都说没见过,但是我上的那个小学里有,可能属于一种比较少见的东西。这个东西学名叫什么我也不知道,就是一块跟小黑板一样大的一块木板,上面蒙着一层白色的毛毡,老师会把同样用毛毡做的各种颜色的小苹果等图案粘在这块白毛毡上,那个小苹果之类的东西后面有类似尼龙粘钩一样的东西,可以一下子就把这个图案粘在白毛毡上。我们那时就叫这个东西为“小白板”,老师一般用来给我们演示算数。除了小苹果这类图案之外,还有阿拉伯数字和加减号及等号,所以在小白板上还可以直接出算术题。这个东西我只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见过,上到三年级老师就不再用这个东西了。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还有哪里的学校用过这个东西。

今天先说这几样,后面会接着说。

50年代数学课本(话说那个年代的教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