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我家从“一张床”搬到了“一间房”——从浦西的陋室迁居至浦东的60平方米新房。第一年的某一天傍晚就有一只蝙蝠来造访,飞进了我家的淋浴器排烟道,大概因受阻而“吱吱”地叫了几声,又飞出窗外;我这才发现窗外的天空有一群蝙蝠在飞舞。蝙蝠喜欢群居,那时浦东改成“浦东新区”不久,夏日的傍晚看到蝙蝠群舞一点不奇怪;再说当时尚无普及“蝙蝠传染病毒”的知识。其实即使现在也不用紧张,上海(主要是郊区)的蝙蝠只有三种:东亚伏翼、大棕蝠和中华山蝠,它们生活在建筑物的洞孔或缝隙中,昼歇夜出,有冬眠习性;而新冠病毒肺炎的自然宿主菊头蝠则通常生活在山区,以洞穴和悬崖峭壁为栖息地。

蝙蝠倒挂卷缩(蝙蝠倒挂卷缩不是杂技)(1)

蝙蝠系哺乳纲,翼手目动物的通称,是唯一具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它们的指间以及前肢与后肢之间生就薄翼膜,通常后肢之间也有翼膜,分大蝙蝠和小蝙蝠两大类。大蝙蝠以果实为食,小蝙蝠(包括菊头蝠)种类较多,主要以昆虫为食;个别种类食鱼(如食鱼蝠),还有吸其他动物血的(吸血蝠)以及食花蜜、花粉的。

蝙蝠为什么要倒挂着睡觉?蝙蝠虽然会飞行,然而飞翔能力毕竟不如鸟类,由于后肢短小不能支撑行走,又无法快速爬行,很难像鸟儿那样获得起飞前的弹跳力,无法从平地上一蹴而起,所以必须爬到高处,先来个滑翔。另一方面,如果蝙蝠在地上筑窝,一旦天敌来捕食,那就只能当牺牲品了。大自然造就一个生态平衡的地球,必然有其方略,进化是一大手段——从解剖学出发,蝙蝠后爪中的肌腱与人的脚趾或手指中的肌腱结构完全不一样,当肌肉放松时,反而使后爪死死地抓紧了建筑物或岩体突出部分,同时将身体卷缩起来,供血系统也经调整而不会“冲击”脑袋(不会头疼)。倒挂卷缩,对冬眠的蝙蝠来讲,好处多多:在安全的高度,完全放松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此外,可让排出的粪便直接掉到地上,不污染它们自己的栖息地。与此相反的是,如果想松开后爪,倒是要消耗不少能量的。

在进化过程中,蝙蝠选择了有利于飞翔的性状,并遗传给后代,不断得到强化。再说,蝙蝠的细胞也在发生变化,由于在空中飞翔所需的能量是地上行走的3至15倍,因此生物体内细胞主管供能的“线粒体”也进化得越来越强,然而跟鸟类相比还是有差距,因此蝙蝠不和鸟类直接竞争:白天隐蔽,夜间捕食,这是蝙蝠在生存斗争中展现的一种智慧。蝙蝠是夜行害虫的捕食者,有的是植物的授粉者和种子传播者,被列为对人类有益的动物,然而几十年以来,几乎所有致命的病毒爆发(新病毒或老病毒的变异)都是蝙蝠或中间宿主传播的,于是有人提出应该赶尽和灭绝蝙蝠。其实这是一种不可行、不科学的下策,蝙蝠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群类,几乎每一种来自蝙蝠的致命疾病往往是因为人类主动侵犯了它们、威胁到它们的栖息地所致。蝙蝠,倒挂并非游戏,致病不是本意。千万不能惹出更大的灾难。(陈钰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