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同治、光绪二帝形同傀儡。一时,民间奇案无数。其中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四大案影响最为深远,可谓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史称清末四大奇案。

市井百姓们吃饭之时,时常谈起这四大奇案,他们殊不知这世间流传着的清末奇案除了上述四大案之外,还有一件奇案就和这“吃”有着莫大的关系,且被称为第五大奇案。这是一件与宫保鸡丁有关的案子,涉案双方都是大有来头的人物,一人是四川总督丁宝桢,另一人则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左宗棠,这俩都是不好惹的主,二人都说这宫保鸡丁是自己发明的,一直争论不休。

咱中国人一说到吃,估计这全世界还没几个国家有资格和咱比划比划的。

有一句俗话,这么说的,“天上飞的飞机不吃,地上的四条腿的桌椅板凳不吃,其他的啥都吃” 。

清末四大奇案都是哪四件(清末第五大奇案)(1)

从古至今,那有名的吃货可谓数不胜数,前有苏轼,后有乾隆,都是大吃货。其实这两人已经算的上是吃货界的大咖了,但要和下面要提到的这位比起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这位骨灰级吃货著有一部专门介绍饮食和烹饪的巨著,叫做《随园食单》,在这部书里详细记述了中国古代从十四世纪到十八世纪流行的南北菜肴饭点共计326种,同时对各种美酒名茶也有介绍,该书是一部十足的中国饮食名著。为什么书名叫《随园食单》呢,因为这个吃货老年的时候自号随园老人,他的名字叫做袁枚。袁枚,是清朝乾隆嘉庆年的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清末四大奇案都是哪四件(清末第五大奇案)(2)

袁枚

清末四大奇案都是哪四件(清末第五大奇案)(3)

在《随园食单》这部书里,鸡丁是在羽族单里,羽族单包含禽类及鸟类食材的加工。书里对鸡丁的加工方法是这样描述的:

取鸡脯子,切骰子小块,入滚油炮炒之,用秋油、酒收起;加荸荠丁、笋丁、香蕈丁拌之,汤以黑色为佳。

翻译过来大致的意思是下面这样的,把鸡脯肉切成骰子形状的一小块一小块的,再放到烧烫了油中爆炒,加上酱油、酒收味起锅;再加荸荠丁、笋丁、香蕈丁拌一下,汤呈现黑色是为最好。

当然,鸡丁的做法多种多样,但要说用的最多的和名气的大的肯定要数宫保鸡丁。至于这宫保鸡丁到底属于那家菜系,一直以来,史家都争论不休,又说是川菜的,有说是鲁菜的,也有说黔菜的。

还是接着聊这所谓的清末第五大奇案,宫保鸡丁到底是谁发明的呢,目前,江湖上来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丁宝桢发明的。

丁宝桢,咸丰三年中了进士,这一年他33岁,从此踏上仕途,一路步步高升,就像做火箭一样,一路官至山东巡抚、四川总督。其在山东为官期间,还一举诛杀了人人痛恨的大太监安德海,此举令朝野上下人人拍案叫绝。在山东任职期间,丁宝桢就让自己的家厨制作“酱爆鸡丁”一类的菜吃,觉得这钟菜特别好吃。后来到了四川,每一次宴请客人的时候,为了盛情的款待客人,丁宝桢都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家厨拿出看家本领来,他让家厨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鸡丁和在一起下锅爆炒,这样炒出来的鸡丁肉嫩味也美,整个就一个色香味俱全,很受客人们欢迎。在光绪二年(1876年)的时候,丁宝桢被光绪帝授予“太子少保”之衔,这官衔属于“宫保”这一官衔的一种,因此人们也称丁宝桢为“丁宫保”。“宫保”是明清两代时期的一种荣誉官衔,包括太师、少师,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少师,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后来,“丁宫保”家的鸡丁也被称做"宫保鸡丁"。

清末四大奇案都是哪四件(清末第五大奇案)(4)

说道这里,左宗棠可能不高兴了,因为左宗棠日常也喜欢吃鸡丁,左宗棠家里的厨子给他做的鸡丁的做法是,把肌肉切成丁,再配上花生、木耳、笋丁等配料一起爆炒,因为左宗棠曾经加过“太少少保”衔,所以左宗棠家的鸡丁也被称为“宫保鸡丁”。

清末四大奇案都是哪四件(清末第五大奇案)(5)

今天,我们大众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宫保鸡丁”属于川菜,起源是鲁菜中的“酱爆鸡丁”,后来被四川总督丁宝桢综合鲁菜中“酱爆鸡丁”和黔菜中的“辣子鸡丁”,改良发扬而形成了今天的“宫保鸡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