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大唐边塞诗人的疯狂)(1)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大唐边塞诗人的疯狂)(2)

在人们心目中,“诗”和“远方”,总是个浪漫的组合。但对于大唐那群边塞诗人而言,这两个词却承载了太多生命之重。在那遥远的塞外,有壮美的风光,也有残酷的沙场,有建功立业的梦想,也有报国无门的怅惘……他们把这一切写进诗歌,刻进历史,同时也奏响了大唐的最强音。

在这群边塞诗人当中,有四位最负盛名。他们就是被誉为“四大边塞诗人”的高适、岑参、王昌龄和王之涣。

今天,《那些年》就带你走进四位热血男儿的诗和远方……

高适:年近半百的疯狂

高适的前半生,是落魄潦倒的。

他年少丧父,流落江湖,一度靠乞讨度日。二十岁时到长安参加科举,原本志在必得,结果名落孙山。后来契丹进犯大唐,高适兴冲冲地奔赴边塞,满怀豪情地写下“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意思是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然而希望很快落空,因为上司根本没把他看在眼里。

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大唐边塞诗人的疯狂)(3)

在边塞游走两年后,高适回到中原,四处游历,这期间,他又参加了几次科举,但每次都落榜。直到四十多岁,高适得到了宋州刺史张九皋的赏识,在他的推荐下,高适做了个地方芝麻官。但高适并不开心,官小、事多、还要对上级曲意逢迎,于是三年后他便任性辞职。

年近五十,高适又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弃笔从戎。他加入了时任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的幕府,投身军旅。从此,一手持剑,拒敌于千里之外,一手握笔,作诗于塞下军前。他在《送李侍御赴安西》中写道:“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在《塞下曲》中又写道:“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他的命运很快发生了转折。安史之乱爆发后,上司哥舒翰战败被俘,潼关失守,唐玄宗出逃四川。关键时刻,高适冒死抄小路追上唐玄宗,向他解释潼关失守的原因和经过,由此得到皇帝器重。后来他又主持平定数场叛乱,立下赫赫战功,最后被封为渤海县侯。

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大唐边塞诗人的疯狂)(4)

《旧唐书》中评价道:“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在大唐诗人群体中,因军功而封侯的,他恐怕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

岑参:高产的脑洞大王

岑参是与高适齐名的边塞诗人,二人并称“高岑”。

岑参出身于官宦世家,但是后来家道中落,加上年幼丧父,所以他从小家境孤贫,一直由哥哥教养。岑参天资聪慧,五岁开始读书,九岁就能写诗作赋,二十岁时到长安献书,想以此求取功名,然而却未能如愿。此后奔波往复,蹉跎十年,直到三十岁他考中进士,但也只是得到一个位卑职微的小官。

仕途的失意,使他产生了去塞外建功立业的想法。

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大唐边塞诗人的疯狂)(5)

三十四岁,他第一次出塞,来到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中掌书记。他在诗里写道:“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三年后返回长安。回长安待了两年后,他再次来到边塞,这次是做了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两段塞外经历,加起来有六年。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边塞题材的诗歌,留存下来的就有七十多首,是大唐边塞诗人中留存作品最多的一位。

比起数量,更值得一赞的是他的“脑洞”之大。在岑参的作品里,处处可见奇景奇事和奇思妙想——比如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他写道:“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风夜吼,石乱走,一看到诗句,画面感马上就来了;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他又写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明明是看雪景,但在诗人眼里,挂满枝头的积雪,却像一夜盛开的梨花…… 类似例子在岑参诗中可谓俯拾皆是。

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大唐边塞诗人的疯狂)(6)

岑参最终没能像高适那样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的名字连同他的诗篇,早已深深刻进了盛唐的记忆里。

王昌龄:宰相都替他报仇

在大唐边塞诗人中,王昌龄是最擅长写七言绝句的,故而有“七绝圣手”之称。当时,面对大唐守将无能,屡吃败仗,他挥笔写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出塞》后来广为流传,被誉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

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大唐边塞诗人的疯狂)(7)

王昌龄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而被贬的原因,史书里只含糊其辞地说了四个字:“不护细行。” 就是不注意小节。

对于他的境遇,许多诗人朋友都颇为同情。公元739年,王昌龄被贬谪岭南,孟浩然以诗相送:“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次年王昌龄被任命为江宁县丞,然而不久又受到诬告,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听说后,十分痛惜,挥笔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后来王昌龄再回长安,中途拜访孟浩然。孟浩然当时背上生疮刚好,不能喝酒,但是好朋友久别重逢,大喜过望,便不管不顾地与王昌龄痛饮一场,结果引得旧病发作,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舍命陪君子”。

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大唐边塞诗人的疯狂)(8)

正史中关于王昌龄记载很少,只有《新唐书》中简短介绍了一下他的结局——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王昌龄离开龙标往东北走,到了安徽境内,遭刺史闾丘晓杀害,一代诗杰就此陨落。至于被杀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这个刺史也没什么好下场,他第二年就被宰相张镐以贻误战机之名斩首。临刑前他苦苦求饶:“放过我吧,我还有老母要赡养啊。”张镐勃然大怒:“那王昌龄的老母谁来养?”最终,这位宰相级粉丝,为王昌龄报了仇。

王之涣:真正的无冕之王

王之涣的诗,流传至今的只余六首,虽然数量少,但首首都是精品。

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大唐边塞诗人的疯狂)(9)

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那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王之涣妇孺皆知的作品,却不是艺术成就最高的。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那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关于这首诗,还有段轶事。有一次,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个文艺青年,一起到旗亭饮酒,遇到梨园伶官在演出。王昌龄便提议说:“我们三人齐名诗坛,难分上下。今日聆听歌女演唱,谁的诗入曲一首,便在亭壁上画一横道,最后视优劣、多少分胜负。二位意下如何?”高适、王之焕欣然赞同。

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大唐边塞诗人的疯狂)(10)

首位歌女演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第二位歌女唱的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第三位歌女唱的是王昌龄的《长信怨》

王之涣作为三人之中年纪最长、成名也最早者,此时脸上有些挂不住,他说道:“这几个女子都是下里巴人,岂懂得阳春白雪?”于是他手指一抬,指向最后那位一袭青衫的绝色女子:“这位压轴的美女最清新脱俗,品味最高。她所唱之曲如果不是我的诗作,我从此就封笔不作诗了!

果然,那位压轴出场的歌女,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名作——《凉州词》

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大唐边塞诗人的疯狂)(11)

当歌女们得知三人身份后,纷纷前来求合影、求签名,连饭钱都抢着帮他们结了。

这段轶事,也从侧面反映出边塞诗人在当时有多受欢迎。盛唐是边塞诗歌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这些雄浑豪迈的边塞诗,是盛唐的产物,也是盛唐的风骨。

回望千年,在那远离盛世繁华的边塞,有人看到了浪漫,有人看到了悲凉,有人在呼唤英雄,有人在渴望和平……那是属于一群热血男儿的诗和远方。是他们,让世人看到了文人身上的另一种铿锵。

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大唐边塞诗人的疯狂)(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