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仅仅是一部魔幻小说?有人说写的是一部造反的故事,有人说西游记就是一部心灵成长的历史,从西游记的章回标题来看,大家判断就是一部修行的秘籍。

其实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主题都应该是多维的。

太多的人从《西游记》中看到了太多的庐山横岭、侧峰,太多的人从中看到了佛道相争的传闻,太多的人发现了不同样子的哈姆莱特的影子。

有一次,在一个亲子教育培训当中,我做一个即兴发言,突然脑中灵光一闪,觉得孙悟空从石猴出世到大闹天宫,被压五指山下,一直到西天取经,终成正果的经历的过程中,玉皇大帝、各路神仙和佛祖、菩萨的种种态度和展示的“神通”,像极了我们各种不同的家长,跟“叛逆期”孩子相处的写照。

西游记对成长过程的影响(怎么跟逆反的孩子相处)(1)

孩子睁开好奇的眼睛,去探索世界,也许会犯错闯祸,但家长应该不应该包容他们呢?

石猴出世的描写反映了一个混沌初开、刚刚降临到这个世界的小生命的诞生。他质朴单纯又无所畏惧,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能量满满,什么事儿都想去试试。

此刻,他看到的世界是美好的,他做的事情无论对错,动机都是善良的。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的所有事情都是一种试错,而这些试错就是成长。

但是有很多家长,就不能够容忍这种试错,而要让他规规矩矩,就像天上的一众神仙那样,看着孙悟空横竖不顺眼。

于是他们就采用了忽视、藐视、蔑视、愤怒、打压和欺骗的方法,对石猴先是大惊小怪,然后就是满心的蔑视,当发现神仙们打不过他的时候,就连哄带骗让他做一个所谓的大官儿:“弼马温”。

不用对号入座,我们都知道这是哪一种家长的写照。

后来,当然是小小弼马温终于发现自己的真实处境是什么,所以愤怒之下踢翻了老君的炼丹炉,踏烂了凌霄宝殿的匾牌,一路打将出来——他,彻底地反了!

西游记对成长过程的影响(怎么跟逆反的孩子相处)(2)

孩子彻底“逆反”、完全失控。

而这时,被请来处理残局的佛祖和观音菩萨他们的做法又是什么呢?他们和颜悦色,慈悲宽容,对待孙悟空虽然嘴里也说“你这猴子”、“猴头”,但充满了亲切的戏谑之意,就像长辈对一个隔代的、调皮捣蛋的晚辈充满了慈爱。

西游记对成长过程的影响(怎么跟逆反的孩子相处)(3)

对待孩子,家长的整体态度都应该是接纳和宽容的。

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他们循循善诱,重视规则并制定了规矩,跟猴子打赌:你的筋斗云不是很厉害吗?如果你能从我的手掌心翻出去,那今后就随你调皮捣蛋了。

西游记对成长过程的影响(怎么跟逆反的孩子相处)(4)

接纳和宽容并不代表着溺爱而是,很温和地建立规则。

结果当然是猴子被压到五指山下,但佛祖和观音并没有翻脸训斥,趁机教训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家伙,他们既有严格的规则,又有宽厚的长者风范,他们替孙悟空想到了未来的出路,那就是五百年后由唐僧解救他,跟随师傅去西天取经,修成正果。

所以孙悟空对天上一干神仙,包括玉皇大帝,后来的态度都有点不尊和倨傲,甚至直呼玉皇大帝“玉帝老儿”;而他对佛祖和观音菩萨,虽然也有猴子特有的调皮捣蛋,但还是充满了恭敬之心。

总结一下:

一、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因为好奇而去探索世界,这个过程就难免闯祸,但这是一个必要的试错过程,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提高,个体心理建设和人格成长都必须要有这样的过程。

二、合格的家长对待孩子一定是接纳、宽容和慈悲的。孩子所有的做法都出于一个正面的动机,他们由于认知能力偏低,所以还无法按照社会规则来判断对错,所以家长一定要拿他们当“孩子”对待。

三、宽容和慈悲绝对不等于溺爱,正确的教育孩子方法一定是“温和而坚定的”。家长要跟孩子一起商量和讨论各种规则,让孩子有参与感,并且让他“愿赌服输”,口服心服、心悦诚服。

我想,这才是正确的对待“逆反”孩子的教育之道,也只有这样一个孩子才能历经人生、社会的“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

如果您能够认同我的看法,是不是也会觉得《西游记》通篇的象征手法,充满了暗示,处处都有玄机,充满了人生智慧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