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贞元年(805年)8月,唐顺宗在宦官们的逼迫下宣诏禅位太子李纯。过了5天,太子李纯在太极殿登基。当天,太极殿灯火辉煌,鼓乐喧天。李纯身着黄袍,头戴冠冕,在太监和侍卫们的拥簇下,登上了皇帝宝座。宗室贵戚及大臣列班朝贺,三呼万岁。就这样,李纯正式做了唐朝的皇帝,即唐宪宗。

唐宪宗即位的第二天,便毫不留情地下旨惩办唐顺宗身边的几位宠臣。贬王叔文为渝州司马,后又赐死。贬王伾为开州司马,不久伾死于贬所。又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韩哗为饶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程异为郴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二王八司马事件名词解释(唐二王八司马事件)(1)

唐宪宗为什么如此痛恨他们呢?这要追溯到前几朝的政局。

安史之乱,使唐朝从繁荣的顶峰上跌落下来。随着杨贵妃香消玉殒,唐帝国也从此一蹶不振。烽燹连年,经济破败,王室衰颓。皇帝一个比一个昏庸。肃宗如此,代宗如此,德宗李适更是如此。德宗猜忌心强,性情急躁,刚愎自用。当皇帝不久,就免去了一代名将郭子仪的职务,而任用臭名昭著、无德无才的卢杞为相。德宗爱财如命,一些节度使和地方官为讨其欢心,不断进贡财物。名目很多,有的每月进奉,叫“月进”,有的每天进奉,叫“日进”。德宗每年收到进奉的钱,多寸竟达50万之巨。但他仍不满足,还别出心裁地搞什么“宫市”,让宦官担任宫市使,宫市使手下有白望数百人,他们常常假称皇命,去市场和民间强行贱买,以一百钱买数千钱的物品,实际上是公开抢劫。所以市民和百姓看到宫市使到来,就像看到强盗一样害怕。

由于政治黑暗,地方政权独霸一方。他们时而为争夺地盘互相厮杀,时而串通一气发动叛乱,搞得国无宁日。贵族豪绅趁机横征暴敛,鱼肉百姓,大批农民家破人亡,流落他乡。唐王朝陷入了风雨飘摇的危机之中。为了挽救唐朝的危亡,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怀着强烈忧患意识,希望革新政治,挽狂澜于既倒。他们在一起议论国事,形成了一个开明官僚集团。除二王外,主要成员还有韦执谊、韩哗、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凌准,程异等。

王叔文,王伾,均是浙江人,为莫逆之交。一个善棋,一个善书,都担任太子李诵的老师,与太子朝夕相处,相处融洽。尤其是王叔文,有韬略,明治国之道,深得太子信任。805年,德宗死,李诵继位,是谓唐顺宗。顺宗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王伾为翰林待诏,韦执宜为宰相,让他们主持改革朝政。后顺宗患中风不语症,常居深宫,每当百官奏事,在内殿设置帷帐,于帷中裁决可否,再由内侍传宣。在一旁陪伴顺宗的有亲信宦官李忠言和顺宗爱妃牛昭容。外面翰林院中负责草拟诏书的是王叔文,凡叔文有所奏白,由王伾入告忠言,忠言转告牛昭容,昭容代达顺宗,往往全部听从,无不照行。

二王八司马事件名词解释(唐二王八司马事件)(2)

王叔文等人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黜聚敛之小人”。道王李实在担任节度使时,因克扣军饷,引起土兵哗变,吓得他用绳子从城墙上吊下,才狼狈逃命。当了京兆尹后,他本性不改,继续穷凶极恶盘剥百姓,百姓对他恨之入骨。有一年关中大旱,颗粒无收,可他不报灾情,仍逼百姓完粮纳税,农民有的变卖田产,有的贱卖青苗,许多人家破人亡,背井离乡,而他却中饱私囊,贪污了30万贯钱。王叔文执政后,果断地撤掉了他京兆尹的职务,贬他为通州长史。百姓闻讯,无不拍手称快,一些人还怀藏砖石,准备在李实离京时痛打他一顿。

二、罢官市和五坊小儿。宫市是唐朝前所未有的贪暴行为,百姓怨声载道,王叔文下令罢除。 “五坊”,是指雕坊、鹘圬、鹞坊、鹰坊和狗坊。“小儿”是在五坊服务的差役,多由宦官充任。五坊小儿在长安城内外到处张网捕雀,搞得鸡犬不宁。有时,他们恶作剧地把网张到百姓的门上和井口,不让百姓出入和打水。他们在饭店吃饭不付钱,甚至还留下一筐蛇,叫店主看管饲养,说蛇是用以捉鸟雀进奉皇帝的,直到店主送钱赔礼、磕头求饶才肯罢休。对于这样的虐政,王叔文也下令罢除。宫市和五坊小儿皆罢,深得人心。

三、释放宫女和教坊女乐。宫女是供皇帝享乐的女奴,教坊女乐是从事歌舞活动的女奴,他们没有人身自由,一辈子关在宫中守活寡。王叔文当政后,放出宫女,允许亲属在九仙门外迎接,家人团聚。

二王八司马事件名词解释(唐二王八司马事件)(3)

四、免盐铁使月进钱。唐朝中期开始,实行盐铁专卖,设盐铁使经营。后又出现所谓的盐铁月进钱,就是在正课以外,每月向皇帝送余钱,供皇帝私用。这不仅加重了人民负担,也影响了国库的正常收入。王叔文宣布免除。

王叔文改革,废除了唐朝的一些弊政,如能取得成功,可望开创新的局面。然而,那时的唐王朝弊端已积重难返,以宦官和藩镇为代表的腐朽势力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宫禁内外,宦官爪牙遍地,皇帝不过是他们手中的傀儡而已。由于王叔文改革触及了宦官和藩镇的权益,大宦官俱文珍、刘光琦和军阀韦皋等内外呼应,进行疯狂地抵制破坏。因为唐顺宗是王叔文等人的后台,他们首先把矛头指向唐顺宗。早在唐德宗驾崩时,他们就妄图取消唐顺宗的皇位继承权。现在顺宗任用王叔文、王伾进行改革,侵害他们的利益,他们便公开起来颠覆唐顺宗的统治了。

二王八司马事件名词解释(唐二王八司马事件)(4)

唐顺宗身染重病,不能亲自视朝。于是宦官们以此为借口,要求马上立太子。顺宗有儿子27个,按规定只有太子才有皇位继承权。顺宗长子广陵王李纯与宦官较为亲近,所以,俱文珍、刘光琦极力要求立李纯为太子。王叔文、王伾明知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坚决反对。俱文珍等人就向顺宗直接要挟,迫他应允。顺宗无奈,召翰林学士郑捆等议决。郑细等对王叔文的改革不以为然,故也倾向立李纯为太子。在内外压力下,顺宗只好让步,下诏立李纯为太子。对此,王叔文深为忧虑。

为了避免失败的厄运,王叔文任命素有重望的老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镇行营兵马节度使,以韩泰为左右神策军行军司马,企图夺取宦官手中的军权。这一企图被宦官察觉。他们遣使密告诸镇将官,令他们不要交出兵权。所以范希朝、韩泰到奉天,诸将都不应召。韩泰报告王叔文,王叔文也束手无策。正在王叔文无计可施之时,俱文珍却拿来了圣旨,宣布撤销了王叔文翰林学士的职务,调任户部侍郎,把他一脚踢出决策机关。后来,王伾再三上疏请求,才允许他每三、五日可进一次翰林院,但权力已非昔日可比了。

二王八司马事件名词解释(唐二王八司马事件)(5)

祸不单行。正在这危难之际,王叔文母亲病故,按礼必须离职回家守制。王叔文返里后,王伾四出活动,往来于宦官之间,请求他们重新起用王叔文为相并兼领北军,但没有得到响应。后又请求起用王叔文为威远军使,仍无人为奥援。王伾自知无济于事,在翰林院中卧到半夜,忽然失声大叫道:“王伾中风了!”于是乘车离去,从此不敢露面。

顺宗是改革派的支柱和靠山,顺宗不倒,改革派就有卷土重来的可能。于是,宦官、军阀和守旧官僚连成一气,向顺宗发动了总攻击。他们以皇上身体不佳为由,纷纷上表,强烈要求太子监国。首先发难的便是曾被王叔文斥责过的西川节度使韦皋,不久,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也先后向顺宗和太子上表笺,内容也是要求皇太子监国和惩办王叔文等人。宦官俱文珍里应外合,推波助澜,在宫中屡屡向顺宗进奏,希望顺宗以国家社稷为重,答应大臣们的请求。在腐朽势力的攻击下,顺宗失去了招架之力,不得不下旨由太子监国。半个月后,宣布禅位给太子,自称太上皇,最终交出了国家政权。太子李纯当了皇帝后,立即惩处了王叔文等改革派官员,并于806年正月毒死了改革派的总后台——唐顺宗。

二王八司马事件名词解释(唐二王八司马事件)(6)

二王八司马的政治生命如同凋落的树叶随风而去。他们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只进行了短短146天就夭折了。永贞革新失败以后,宦官势力更加甚嚣尘上,他们“威慑朝廷,势倾海内”,连皇帝的生死废立也全操纵在他们手中。继唐顺宗后,唐宪宗和唐敬宗也分别死于宦官之手,宪宗以后至唐亡的九个皇帝,有七个为宦官所立。作为皇室奴仆的宦官,却成了至高无上皇权的实际代表,在古老中国的这块神圣土地上,竟然出现过这样的历史怪现象,难道不是发人深省的吗?

“二王八司马”早已成为古人,他们所领导的永贞革新县花一现,也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二王八司马所以最后落得如此下场,是因为当时唐朝已十分腐朽,保守,对抗势力十分强大,也因为改革派所依靠的是一个重病在身又没有实权的皇帝,力量非常弱小。他们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