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其润。图片素材由荆楚汉服社提供。

这在汉服界,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笔者也穿过传统服饰,对汉服运动的未来,充满着很多的期待与想象。今天看到朋友着装汉服,演奏古筝曲,受到台下观众表赞时,内心不免泛起一丝波澜。

有人说:汉服运动是逆流而上,强行恢复一种早已消亡的东西,是封建,是思想的倒流,这是必须承认并正视的一点。过度宣扬,是民族主义者,不正常的现象。

有如此想法的不在少数,如果一个人,着装汉服走在街上,甚至会被认为“哗众取宠”、“博取眼球”、“另类”、等标签。一位汉服爱好者称:她曾在很多地方受到行人的指责。她举例说道:“一次穿着交领右衽的襦裙,竟被称为日本人”!

我十分感慨,对于传统服饰文化,我们真的是认知太少,以至于不自觉的把它“丢进”了邻国的怀里。有一点不得不承认,从众心态强烈的国人往往需要一个不合大众的理由(别人都穿时装,为什么你不穿)。由此,笔者也看到了传统民族服饰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交领襦裙和晋制襦裙有什么区别(一次穿着交领右衽的襦裙)(1)

笔者:即使你不认同,也不要存在偏见。

那么,真如部分网友所言,只有汉民族主义者,才会支持汉服吗?

我个人持反对意见!什么是民族主义,如果认同、肯定、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就得扣个这样的帽子,不了不说,这是个人认知水平的问题!

汉服在优秀传统文化里,演绎着这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一样的特色。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博大而又精深的东方文化,受到各国人民的追捧,一时引起“中国文化热”,开始大量推崇古老的东方文明,接纳并深深被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沉醉,丝绸之路、孔子学院、中国国学、传统美食等深受各国人民追捧与热爱;国内举办的成语大会,诗词大会,汉字书写......这些东西出现且大热,并不是偶然,而是时代的潮流,大多数事物越是短缺就越受欢迎。

而优美典雅的汉服,以其精美的工艺财富,人文价值,展现着这个古老民族,独特的穿着体系。其在工艺上的价值,不可估量。比如经典的刺绣纹样与工艺、布料的织绣,精美的云锦、绝伦的缂丝,都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交领襦裙和晋制襦裙有什么区别(一次穿着交领右衽的襦裙)(2)

《红楼梦》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对当时社会风貌,及文化的记述。大量的服饰描写,无不彰显着传统服饰的雍容华贵。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节,曹雪芹借黛玉之眼,来向后人展示了府中人物的衣饰装扮——“……这个人打扮与众姊妹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体窈窕,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他的文字之美,在于我们最直接的感触。汉服,与汉礼,相辅相成,又相融相通。这不仅是文学之美,更是传统精美服饰的最佳体现。

交领襦裙和晋制襦裙有什么区别(一次穿着交领右衽的襦裙)(3)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东方文明代代相传,这是因为华夏民族具备兼容并蓄,而又坚韧不拔的强大品格。这使得我们不断地吸收融合外来事物,又不断发扬创新精神,在这个文化融合过程中,相互交融,汲长补短。无论在饮食文化的变迁,还是在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比如佛教,源起印度,却形成我国特有的宗教形式),以及在人文风俗及生活方式中的变化,都以其强大的文化支撑,源远流长!当然,它也同样体现在不断变革延伸的服饰文化中。

时代在发展,传统服饰复兴,应当革新改进!

文化传承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复兴汉服这件事我是持支持态度,有人说汉服只是表面功夫,心里有汉文化就行,我不敢苟同。汉服是汉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与汉文化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民族曾经是很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向别人好的地方学习的。

交领襦裙和晋制襦裙有什么区别(一次穿着交领右衽的襦裙)(4)

不过有些人的观点是,对于目前民族服饰发展的的逐渐式微,可以认为是我们主动放弃的,说得不好听点叫淘汰掉了,说得好听点叫退出主流市场——这样的言论也不是毫无道理,时代在发展,汉服,韩服,和服,都是一件衣服而已,只是形制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但是都应该被尊重。相反汉服在这些人的批判中,会有所取舍,有所创新,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如同汉服复兴,不应该有反智化倾向,汉服复兴者接受批判,但并不接受对传统服饰的诋毁和侮辱。在这一点上,传统民族服饰的继承与发展、革新,应根据历史的进程,时代的进步,人们的需要来有所取舍!

毕竟任何一个时代的服饰照搬到现代都是不合适的,不能满足现代的审美和需求。这正是汉服文创要给力,多出好的设计,让最美中国风,走走出国门,拥抱世界!

交领襦裙和晋制襦裙有什么区别(一次穿着交领右衽的襦裙)(5)

传统服饰的发展

和大多数初次接触汉服的人一样,服饰之美直接震撼到了我。

这些着装传统文化服饰的人群,传统文化复兴,礼乐复兴这场文化运动,这类人被称之为汉服复兴者,他们相互之间,有着共同称谓,即是“同袍”。

《诗经·秦风》有诗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笔者发现,近年来各地汉服社团增长迅速,不仅出现了各类社会社团,多数高校自发组织的大小汉服社团,也是数不胜数。且不论人多人少,他们和普通的兴趣爱好社团,有些很大的不同,汉服社团有着对外进行传统民族文化宣传的强大意愿!从这一点出发,我个人认为,这是文化之幸、国之幸。

我可以这么的理解,汉服运动,并不是要简单地要恢复一套“衣裳”,他们追求的也不是复古,而是一个文化符号的复兴,在国富民强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国梦”增添亮彩,建立文化自信!

子贡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有一句话,笔者不得不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才算是真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