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通讯员 隋业辉 陈嘉伦

从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开始,湖北就与桥结下不解之缘。随着湖北桥梁产业逐年壮大,声名赫赫的湖北“建桥军团”形成。国庆节前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赴江苏、安徽等地,感受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大桥的湖北跨度、湖北高度,更见证世界级大桥中的“湖北智造”。

一项项世界纪录频频刷新

江苏长江上的大桥(苏皖多座长江大桥遍布)(1)

9月23日,安徽马鞍山江心岛上,100多个M形墩柱从远处一直排到江边,场面蔚为壮观,每个相隔40米、高30多米。这是马鞍山长江大桥的引桥,由于是公铁两用桥,墩身高大“壮实”。

江苏长江上的大桥(苏皖多座长江大桥遍布)(2)

“你看,主塔桩基有36根,每根直径达4米,创下长江大桥桩基之最,我们仅用108天完成任务,功臣是超级旋挖钻。”中交二航局项目部副经理陈跃云指着工程图告诉记者。

9年前,由在鄂央企中交二航局参建的马鞍山长江大桥连通江心岛,2万岛上居民告别摆渡过江历史。如今,江心岛上,巢马铁路马鞍山公铁长江大桥建设如火如荼。

江苏长江上的大桥(苏皖多座长江大桥遍布)(3)

沿长江顺流而下200公里,江苏泰州市虹桥镇长江岸边,一条钢栈桥延伸至1.6公里远的江心,一座漂亮的钻石型主塔已“长”至百米高。这就是主跨1176米的常泰长江大桥,也是在建的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由中交二航局等湖北企业参建。

现场,重达60多吨、数千根钢筋组成的钢筋部品被全球首台万吨米级W12000型塔吊吊起,稳稳落在主塔塔肢上,以平均每天近一米的速度快速“长高”。主塔设计总高达352米,是目前世界在建最高桥塔。

大桥不仅“长”得高,跨度也屡创纪录。

江苏南京栖霞区的长江南岸,南京仙新路过江通道桥墩林立,大桥已现雏形。记者乘坐施工电梯,用时6分钟升至260多米高的南主塔顶端,登塔俯瞰,凉风徐徐,宽阔的长江上百舸争流。

据悉,该过江通道的跨江主桥由中交二航局参建,1760米一跨过江,为目前国内第二大跨度悬索桥,跨度居世界同类型桥梁前列。

“最美桥塔”书写智能建造

江苏长江上的大桥(苏皖多座长江大桥遍布)(4)

长江南京段浪涛拍岸,江苏龙潭长江大桥南塔高耸入云。由于临近青龙山与龙潭,桥塔上横梁设计为“双龙戏珠”寓意,横梁上将有一个圆形混凝土浇铸成“龙珠”造型,被称作长江下游“最美桥塔”。

站在240米高的塔顶,可见蓝色的设备犹如给桥塔“穿”上一个“金刚罩”,将桥塔顶部密实地包裹起来。这就是龙潭长江大桥智能建造的“招牌”:一体化智能筑塔机,高22.8米,平台宽2.8米,重约280吨,是全封闭的空间桁架结构。

“金刚罩”智慧在哪里?中交二航局项目总工高鑫林告诉记者,筑塔机具有钢筋部品调位、智能养护、智能控制等多项功能,爬升速度可达每小时5-10米。即使遇到大风等极端天气,工人在百米高空中仍可如履平地。

“湖北智造”为何遍布长江苏皖段?高鑫林分析,长江中下游普遍江面宽阔,出于环保、航运等考虑,大桥往往一跨过江,随着湖北建桥军团实力提升,逐步告别“千人会战”,除了在大桥上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外,大型的智能装备也大显神通。

世界级大桥处处闪现“智能建造”。在常泰长江大桥,二航局项目团队创新研发主塔施工数字孪生系统,实现对物理场景的数字化模型构建,集成了智能液压爬模监控系统、混凝土云工厂、大体积混凝土温控等系统;南京仙新路过江通道4000多颗锥形螺母预埋均达到了毫米级精度。

钢筋,主塔中的“筋骨”,在多个项目的流水线上,“流淌”科技的“血液”。各式各样的机械手臂在流水线上忙碌着,块体机械化成型于一体的钢筋部品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呈现眼前。

不仅品质升级,而且安全加倍。

江苏长江上的大桥(苏皖多座长江大桥遍布)(5)

传统桥塔钢筋施工一般需要工人身处高空,将钢筋逐根绑扎。而在常泰长江大桥,实现钢筋部品装配化施工。这背后,是二航局项目团队创新研制的“PT6500型钢筋片体柔性制造生产线”和“KT6000型钢筋块体柔性制造生产线”。

龙潭长江大桥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帽上张贴“身份证”——小小的二维码。手机微信扫一扫,个人基本资料、工种、健康体检状况、教育培训记录、岗位风险等信息一目了然。

一系列“湖北智造”,为苏皖长江大桥打造百年品质工程奠定坚实基础。统计显示,10年来湖北“建桥军团”累计有100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一流水平,30次斩获国际桥梁大会(IBC)大奖和“菲迪克”工程等国际桥梁项目大奖。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