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伏羲女娲交尾图”上可看的细节太多了,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相交的尾、手里拿的东西,还有图上一些作为陪衬的东西。只有读懂了这些细节,才能真正明白这类图在当时想要表达的内涵。

伏羲女娲图细节解读(伏羲女娲交尾图)(1)

在上古神系中女娲的地位要高于伏羲,这也符合母系氏族像父权、夫权主导的转换。关于二人的形象,在与他们生活的时代已经相去甚远的书籍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帝王本纪》中有记载伏羲的身世与形象:“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氏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长于成纪,蛇身人首。”伏羲是华胥氏通过感应而生,人首蛇身。女娲是“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伏羲女娲的共性是都是“人首蛇身”,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形象呢?这或许与早期的动物崇拜有关,这是现在比较通行的解释。一个更为大胆的猜测是或许与汉朝人习惯跪坐以及当时的汉服有关。参考一些汉代的画像石,人物像在跪坐的时候,其下身与蛇身很相像,或许,为了表现伏羲与女娲的神性,因此他们的形象就是在此基础上夸张了,安了个非人类的身子。

伏羲女娲图细节解读(伏羲女娲交尾图)(2)

很多人应该没看过这类汉画像石图像,鸟交颈,树也是交缠在一起的,所以,“伏羲女娲交尾图”在当时并不是孤例,这类表达“琴瑟和鸣”,与生殖崇拜有关的图是很多的。

伏羲女娲图细节解读(伏羲女娲交尾图)(3)

伏羲女娲图细节解读(伏羲女娲交尾图)(4)

在先秦古文献中,两人并不处于一个时代,也毫无交集。直到汉代,伏羲女娲才有了交集。文献中有将二人解释为兄妹的,有说二人是夫妇的,而从图像上来看,二人的关系就很明了了,明显是有阴阳调和的意思。

伏羲女娲图细节解读(伏羲女娲交尾图)(5)

在一类汉画像石中,伏羲与女娲两人一手擎着日、月,一手则分别拿着规、矩。在日轮中多有金乌,而在月轮中则是蟾蜍或玉兔。以鸟表现太阳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是蟾蜍来表示月亮呢?

伏羲女娲图细节解读(伏羲女娲交尾图)(6)

伏羲女娲图细节解读(伏羲女娲交尾图)(7)

其一,或许与月亮上的阴影有关,古人凭着强大的想象力,认为阴影像青蛙和玉兔。因此便常常以青蛙或兔子代替表达月亮。

伏羲女娲图细节解读(伏羲女娲交尾图)(8)

其二,“蛙”同“娲”音,所以才能属“阴性”的女娲配合。并且,青蛙多卵,对青蛙的崇拜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伏羲女娲交尾的意义就是生子,在古人观念中,多子即多福。

伏羲女娲图细节解读(伏羲女娲交尾图)(9)

另外,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伏羲与女娲的手里还拿着“规矩”,这个解释起来就简单了,这类画像石多出现在一些官员墓中,汉代恰好是古代农业手工业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所以图中会出现这两种极其重要的计量器具。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规与矩”还有另外一层更重要的意思,即体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章句上》)”的儒家思想。

除了伏羲与女娲的主体形象,在图像上的一些陪衬也很有看头,如图像上的西王母:

伏羲女娲图细节解读(伏羲女娲交尾图)(10)

其实,当伏羲、女娲与西王母共同出现在同一画像石上时,西王母才是C位,她才是真正的主体。西王母的地位明显要高于伏羲女娲。所以,伏羲女娲沦为了仆从。西王母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但是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西王母并无特别贡献,根本无法与女娲相比。但在汉代,西王母成为了一位民间的神,受到普通百姓的广泛信仰,西王母也是一位“生子神”。

纵56.5厘米、横67厘米,山东微山县两城乡出土

伏羲女娲图细节解读(伏羲女娲交尾图)(11)

这幅伏羲女娲中,伏羲女娲的下半身也是缠绕的,并且还结成了一个传统的“中国结”,这种结现在叫“双钱结”。这难道不是隐含在伏羲女娲的夫妻关系吗?并且,在汉代,西王母是一位“生子神”,这也再次印证了整幅画也是与婚姻、生子有关。

伏羲女娲图细节解读(伏羲女娲交尾图)(12)

伏羲女娲图细节解读(伏羲女娲交尾图)(13)

在上面两幅伏羲女娲画像石上,伏羲女娲手里分别拿着一把很像菜刀的东西,实际上是汉代一种叫“便面”的扇子。在汉代,一般主人不会亲自手执“便面”,而是由仆从代劳。马王堆汉墓也曾出土一大一小“便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