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球场上,篮球入框

爆发出一阵阵喝彩

文体活动室内

有人踏着跑步机、踩着动感单车

图书室里

年轻人或下棋,或看书……

这是记者8月23日

在应城市郎君镇政府看到的情景

晚上8点,忙完一天的工作

机关干部们纷纷来到新建的

文体活动室、图书室健身或“充电”

城市青年人才驿站可以两个人住吗(从蜗居到)(1)

应城市郎君镇,乡镇干部们闲暇之余在小图书室里下棋、阅读。

“我们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起了小食堂、小图书室、小文体活动室和周转房,乡镇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大为改观。虽然基层任务重,工作压力大,但大家都能安心住在镇里,用心进村搞工作。”郎君镇党委书记徐华平说。

为解决长期以来基层干部住宿条件简陋、老旧危房占比大、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今年1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五小”场所(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活动室)和周转房建设,将其作为换届之后加强乡镇班子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保障工程”、激励关爱基层干部的“暖心工程”,列入市委1号文件重要内容和市级重点实事项目,开足马力、整市推进,1至2年内实现乡镇全覆盖,着力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创业环境。

按照规划,我市将累计投入5.15亿元

建设“五小”场所243处

周转房3597套

建成后,将有4123名基层干部受惠

城市青年人才驿站可以两个人住吗(从蜗居到)(2)

孝南区西河镇主体完工的周转房。

“‘五小’场所和周转房建成,能有效解决基层干部‘五天四夜’居住环境差、业余生活单一、年轻干部不愿来等一系列问题。”已在乡镇工作16年的安陆市接官乡党委书记朱毅深有感触。

城市青年人才驿站可以两个人住吗(从蜗居到)(3)

安陆市接官乡主体完工的周转房。

今年7月,应城市首批6个乡镇 “五小”场所和周转房建成。“现在有了家的感觉。”从“蜗居”到“优居”,实现“安居乐业”,田店镇青年干部王治峰在和父母的通话中说:“新宿舍挺好的,生活设施齐全,拎包入住,有独立卫生间,洗漱方便。”

居住环境好了,王治峰更加坚定了扎根乡镇一线工作的决心,“业余时间可以到图书室、文体室看看书、打打乒乓球,工作更有干劲了。”

城市青年人才驿站可以两个人住吗(从蜗居到)(4)

应城市田店镇,文体活动室一角。

城市青年人才驿站可以两个人住吗(从蜗居到)(5)

应城市杨河镇,青年干部们利用业余时间在小图书室里“充电”。

干部安心,干劲更足。在大悟县宣化店镇王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传钊扎根在村里,结合实际与村“两委”干部一道制定“乡村振兴路线图”,为村民引进产业,利用闲置学校建设藤编加工厂,签订来料加工协议,实现了村里留守妇女家门口就业。

“通过‘五小’场所和周转房建设,突破一些长期困扰基层基础建设的瓶颈问题,让乡镇干部在基层有了归属感,更安心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有利于筑牢党的执政根基。”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安陆市接官乡党委书记朱毅:

拴心留人好干事

8月23日早上,在接官乡政府三楼,接官乡党委书记朱毅在办公楼的东头公共洗漱间洗漱完毕后,迅速来到办公桌前处理完公务,再到小会议室主持召开乡班子会议,安排部署当前重点工作。

现在的接官乡办公楼是2013年初建成的,朱毅的房间面积约24平方米,兼住宿和办公于一体。作为乡党委书记,朱毅的住宿、办公环境算是比较好的。乡政府共有32名干部,很大一批新来干部、年轻干部只能在乡政府院外借租房子住,吃饭、上班很不方便,干部管理也不能很到位。

朱毅坦言:“我从乡人武部长开始干起,在接官乡已经工作16年了,改善办公、住宿环境一直是全乡干部的心愿。”年初,孝感市启动乡镇“五小”场所和周转房建设。“全乡干部看到了改善工作、生活环境的希望,十分高兴。”

“随着乡镇综合执法改革深入,一批站所工作人员将下沉到乡镇,所以本次接官乡周转房共建64套,除了乡机关干部外,还预留了一部分给乡里站所工作人员。”朱毅介绍,“周转房主体部分由安陆市财政出资建设,于6月份开工,预计10月份完工。”

城市青年人才驿站可以两个人住吗(从蜗居到)(6)

朱毅介绍当地周转房建设情况。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每套周转房内,配有小浴室和小卫生间,工人师傅正在安装窗户。

“乡政府将按照孝感市《乡镇‘五小’和周转房建设标准》要求,配置基本生活配套设施,做到干部拎包入住。”朱毅说,“由于乡政府在2013年改建时建有食堂,所以本次就没有建小食堂。”

“有了周转房,生活、工作环境将极大改善,干部心安了,在乡镇‘住家’干事的风气更加浓厚了。”朱毅说。

“00后”选调生胡敏:

扎根基层情更浓

应城市郎君镇“五小”场所和周转房建设是全市最先完工投入使用的。刚刚报到上班的选调生胡敏,已住进新建的周转房。

城市青年人才驿站可以两个人住吗(从蜗居到)(7)

胡敏在新建的周转房宿舍学习。

“就是她。”8月23日晚,在书香萦绕、雅致清新的图书室内,镇党委书记徐华平向记者介绍一位正在下棋的短发女孩,“她叫胡敏,上周五刚来报到的选调生,荆门沙洋人,‘00’后。”

胡敏起身,走过来大大方方地招呼道:“来看看我们的新宿舍,拎包入住的。”

推开门,只见窗明几净,南北通透。床铺干净整洁,浴室、衣柜、空调、电视机、桌椅等各种生活设备一应俱全,看起来简单而温馨。

“今天是我住进来的第11天,下班回到宿舍,既安静又舒适,一天的辛苦顿时都不算啥了。镇政府食堂三餐都做饭,吃饭也很方便。”

“刚刚参加工作,习惯吗?”

“远离家乡来这里工作,心情还是有点复杂的。不过,到了这里以后发现,所有的刚性需求镇里都给配备齐全了。新宿舍住得省心又舒心。爸妈送我来报到的,看到这么好的生活条件,他们很放心。”

“接下来,其他干部也会陆陆续续搬进来。”徐华平说,“这里原是一块空地,新建了这栋四层楼房。一楼是文体活动室和图书室,上面三层是干部宿舍,可满足全镇机关干部住宿生活需求。”

“‘五小’一点都不小,我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胡敏接过话茬,道出基层干部的心声:“好的生活环境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更浓了。”

记者手记

乡镇干部是基层工作的“桥梁纽带”,也是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出台一系列关爱基层干部的暖心政策。孝感以乡镇“五小”场所和周转房建设为“小切口”,做实激励关爱基层干部“大文章”。

以“五小”场所和周转房建设为抓手,解决乡镇基础设施危旧狭小、保障功能弱化等问题,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切实改善乡镇干部工作生活环境,让基层干部住有所居,有一个暖心安心的“家”,正如有乡镇干部所言:“说是‘五小’,其实一点也不小”。

“修的是房,留的是根,暖的是心”。解决好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干部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稳定了乡镇干部队伍,也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投入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一乡镇党委书记在与记者交流时,用“三少三多”总结当前乡镇机关作风明显改变:“走读”的干部少了,周末留守的干部多了;浮在面上的少了,沉到一线的多了;敷衍了事的少了,为民服务的多了。(孝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