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我和豆瓣”,欢迎去豆瓣App关注Ta。

豆瓣上看到了一个豆友的悲剧(我和豆友结婚了)(1)

1. 豆友@落 的故事

豆瓣上看到了一个豆友的悲剧(我和豆友结婚了)(2)

豆友@落 和她的戴先生

文 | 落

我和戴先生的相识,源于他在豆瓣发的一个帖子。

大三的时候,我回家实习,每天都很清闲。那个时候朋友们不是在实习就是在工作,都没什么时间搭理我。在这样的空档期,我无意中刷到了戴先生的征友帖。

当时那个帖子人气超高,我抱着无聊找个聊友的心态发了一封豆邮。一来二去就聊开了,我把戴先生当做树洞,吐槽闺蜜没空理我,全世界都好忙,是不是大家都变了……

某次他感冒了,我上网查要吃什么药然后发给他,他回了一条短信“凤姐我发现你现在好像我女朋友”,然后我们就莫名其妙的开始了所谓的网恋 异地恋。他在北京,我在钦州,相隔两千多公里。我们谈很多以后、将来,但谁都没有把握走到最后,只是觉得趁着彼此的喜欢延长这份恋情的愉悦就好。

很快我实习期结束了,面临着找工作。戴先生家的房子也刚下来,要装修。他不断问我的意见,想要和我一起经营一个家。那个时候的我们即便觉得前途渺茫,却都认定了是彼此想要在一起的人,于是戴先生提议让我别回学校了直接来北京找他。

很多人估计觉得我很大胆,仅靠着网恋就能不远千里来大首都见一个网友。其实那会儿不是没有挣扎过,也曾经很惶恐。但不管怎样,2010年8月9日我们见面了。戴先生来机场接我。尽管我们一直视频聊天,但对于见面还是又期待又紧张。我找到他的时候他正背对着我,我心里默默地松了一口气,对,是他,是我想要在一起的人。他很自然地走过来牵我的手说给你妈妈打个电话报平安。然后他带我又是坐地铁又是打车,最终到了,之前我们异地时通过电话遥控简单装修的家。

其实蛮奇妙的,两个天南海北的人,通过豆瓣相识相知最后一步一步跌跌撞撞走到了一起,过上了曾经年少胡言乱语中希冀的生活,简直夸张过电视剧。

由于认识了靠谱的戴先生,连带觉得豆瓣比什么招聘网站都要靠谱,所以连工作也是豆瓣上找的。就这样,本来只是抱着来帝都逛一圈就回广西的念头,却被靠谱的豆瓣带来的靠谱的戴先生和工作留了下来。

差不多四年的时间里,我们相互把对当成孩子一样,给予对方曾经缺失的关爱,在争吵中修正,在甜蜜里成长,经营着琐碎的生活,结婚到变成了一件顺其自然又可有可无的事情。到底是家长绷不住,都催着我们领证。去登记的那天我并没有很开心,相反觉得登记了就真的嫁出去了,就真的离开我妈了。戴先生却说,结了婚,不是你离开了妈妈,而是多了一个人和你一起照顾妈妈。

登记完接下来一堆庞大且浩瀚的工程尾随而来,装修房子 拍婚纱照 婚礼 蜜月……在豆瓣上找靠谱的摄影师,折腾完婚纱照之后就开始筹备装修的事情;在豆瓣上找了临时过渡的房子,并找了搬家师傅帮忙搬家;装修之前在豆瓣刷着各种装修攻略 ……几乎人生大事都跟豆瓣有关系,其实并不是打广告,豆瓣的功能越来越多,渗透着我生活里的件件小事。一直想找机会写出来,今天上班偷个懒。草草成文,只为给那些关爱我们的朋友道声谢谢,并记录下这奇妙的缘分。

2. 豆友@新月 的故事

豆瓣上看到了一个豆友的悲剧(我和豆友结婚了)(3)

豆友@新月 和他的第一个友邻

文 | 新月

2017年8月的第一天,我发了一条广播,“我要和自己在豆瓣上关注的第一个友邻结婚啦”。发这条广播的时候,离正式的婚礼只剩下五天时间了。事情真到了眼前,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

妮妮是我的第一个友邻,因为豆瓣这个网站就是她告诉我的。以下的事情尽管她反复声明自己完全没有印象,但事实上这就是我第一次认识她和豆瓣的方式:大学开学的第一天,照例要组织第一次班会。由于每个人除了认识自己的室友之外,很少认识其他的同学,因此基本上也是以宿舍为单位就坐。并且,按照各个学校通常的情形,男生都坐在教室的后排,女生则在前排。班会开始前,我也不记得当时自己在干什么,就听到一个女生对我说,“有个叫豆瓣的网站,特别有意思,你可以去看看”。事后回想起来,我确信她在这句话之前肯定还说了些什么,但因为我实在没意识到会有一个陌生的女生开学第一天来找我说话,完全没有反应过来。

回去之后我就注册了豆瓣,并加了她做友邻,但也就仅止于此。不过借着豆瓣,她算是我为数不多还算熟悉的女同学:她喜欢看电影,时不时就能看到她添加一部看过的电影;她喜欢看一些很文艺的小说,标记为“读过”的书里有很多是这一类;尽管她学习成绩很好,却不是一个无趣的学霸,这从她的广播和她关注的那些友邻就能看出……我猜你们如果当时知道这些情况,肯定会觉得这是一个木讷男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其实事情发展的方向也是如此: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我把这个豆瓣账户给丢了……

实话说,当时我对豆瓣并不熟悉,玩了很久的单机版,因此丢了账户我也不伤心。2008年,我和我们的班长找了几个同学去上海玩,妮妮也在。可能是我祖上积德,老天决定再给我一次机会接近这个姑娘。到了上海之后,大家想玩的地方不统一,时间又不多,只好分开行动。结果集体出行就成了我们俩的旅行。出去玩了四五天,大家都很开心,于是回到学校之后也经常一起出去玩。此时,老天又提醒了我一下,让我忽然想起来豆瓣这件事。于是我又注册了一个账号,关注了她。她很诧异,“你怎么知道豆瓣?又怎么知道我在豆瓣上?这件事我从来没和别人说过呀”。于是我老实交代之前发生的事,她仔细想了很久回答说,“我完全不记得了”。其实和她去上海之后不久,我就发现了她的这个新属性,记性不太好。不记得就不记得吧,反正在绕开了很多次“然后就没有然后”的可能ending之后,我们在一起了。

有了她这位豆瓣资深用户的指引,我也不用继续用单机版豆瓣了,并且开发了很多一起上豆瓣的乐趣。我们一起去看电影,看完就会在豆瓣上评分,然后讨论一下电影和其他友邻写的评论。我们会在豆邮里写很长的对某一本书或某一件事的看法,尽管我们天天见面,但还是如此。你们或许会觉得这样很作,但我认为通信是谈论严肃事物时比较妥当的方式,有些严肃的话当面是很难说的。当时的豆邮很像传统的电子邮件,需要填写主题,我们也会写很正式的抬头和落款。

在一起的欢乐时间总是短暂。妮妮要去美国留学,我要去北京念博士。很多人都说,你们这事儿可能要黄。但我们总觉得,总要试一试,如果真的要黄,那也就顺其自然。自从我们分隔大洋两岸,豆瓣就成了我们重要的交集,因为这里有一群很有意思的人,比方说水木丁的日志、亚比煞的书评、黎霹雳的食物相册等等,影志那个名叫《豆友译名:你知道'霸王别鹅'这部电影吗”》的相册,也是我们可以聊好几天的话题。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这里有很多和我们一样的博士生,看到他们生活科研上的欢乐与忧愁,也是格外亲切。

2016年下半年我从北京博士毕业,以近乎奇迹的方式加入了上海的一所高校。2017年上半年,妮妮从美国博士毕业,在面试中近乎以压倒性的优势,也到了上海一所高校工作。我们又汇合在了一起。九年之前我们第一次来上海的时候,就说日后工作若是能在上海就很理想了;九年之后这件事真的实现了。

这些看上去很容易,事实上做到这些事非常困难。无数次晚上打电话的时候,妮妮都哭着说自己或许坚持不下来了;也有很多时候,我感到对论文毫无头绪,可能要延期毕业了。好在这些事都没有发生。我们都认为,自己能顺利毕业,除了该感谢那些通常应该感谢的人之外,有两家公司值得感谢,一个是星巴克,包括这篇文章在内,我们所写的绝大多数论文、报告、短文都是在那里完成的;一个是豆瓣,它提供了一个连结大洋两岸的中介,使两个在论文苦海中挣扎的博士生不仅没有被淹死,还奇迹般地最后挣扎到了岸边。2017年的8月6号,也就是我星巴克金卡会员日的那天,我们结婚了。

我们不算是在豆瓣相识,但豆瓣是我们“相知”的重要媒介。我们本来就是同学,但是在大学的一百多人的大班里面,根本不算熟悉。可爱的友邻们提供了无数好玩的,或者可以聊的话题,让我们更加认识对方,也常常有,“啊,原来你也这样看”的默契感。在异地时,这是一种海内存知己的小感动。如今,团圆了,给豆瓣交代一声,也是老瓣er的本分。

3. 豆友@J。 的故事

文 | J。

我们是因为帖子《才发现容祖儿也有好歌,求推荐!》认识的,好像当初这贴上了app首页。他看到帖子后给我豆油推荐了一首歌,那么多人都在评论里热热闹闹的讨论,只有他一个人豆油给我。我们就从容祖儿聊到粤语歌再聊到感情人生,从15年9月底豆油到了16年3月。

3月底的一天,我和闺蜜去婺源散心。他在南昌,想连夜开车来给我们当司机,又怕冒冒失失几百公里跑来吓到我。我也想让他来,又怕尴尬。我们俩就一直端着不好意思,直到我走了也没见成,特别遗憾。我走后我们就互加了微信,感觉关系更进一步了似的。又聊了几个月,气氛就越来越不对劲了。后来6月中旬我没沉住气去了南昌见他。6月底我们就在一起了,鼓起勇气克服了很多对异地恋对未来的恐惧和不安。现在我们快结婚了。异地恋姐弟恋网恋都感受了一遍,还在豆瓣上找到了我们的猫儿子。

豆瓣上看到了一个豆友的悲剧(我和豆友结婚了)(4)

豆友@J。的猫儿子

4. 豆友@蚶墩墩🛴 的故事

豆瓣上看到了一个豆友的悲剧(我和豆友结婚了)(5)

豆友@蚶墩墩? 和她的先生

文 | 蚶墩墩🛴

我和先生都不是相信缘分的人,但确确实实是缘分让我们走到了一起(正经脸)。

2015年2月,我在豆瓣当地谈恋爱小组发了帖,我先生当时也正好刷了那个小组,并且第一个给我发来了豆油嘿!

戳进主页浏览,发现他添加的小组都特正气,标记了许多国内外的电影,评语也不浮夸。我还发现他很爱看漫画打PS4,《神秘海域》、《狙击精英》啥的,和我一样都是宅宅的家里蹲!更让我欣喜的是他把当年周杰伦演唱会杭州站标记为“要参加”!相同的兴趣爱好迅速让他从豆邮中脱颖而出。3月份我们在西湖边见了面,发现彼此都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于是飞快地开始谈恋爱,并且一起参加了周杰伦演唱会 ̄▽ ̄

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虽然年长我六岁,但是从未用这个理由左右我的做法想法,反而会经常鼓励我并且为我的奇思妙想拍手称赞。喔不过有时候会笑我知识都是从八组获得的…

现在我还是喜欢在豆瓣广播里碎碎念,记录有趣的事情@他,发现合适的同城活动@他,提醒对方及时标记电影这样才能在《瓣我同行·我的豆瓣观影报告》里显示“2017 我们最有缘——我和***有x次在同一天里看过同一部电影”……我们希望那个x数值越大越好~

2015年2月在豆瓣上相识并恋爱;2016年4月在国外求婚并订婚;2017年4月在西湖边结婚并…并开始新的生活。在生活里标记点滴进程,在豆瓣上标记书籍电影音乐。感谢豆瓣。

5. 豆友@白川 的故事

豆瓣上看到了一个豆友的悲剧(我和豆友结婚了)(6)

在一起2000天时候的合影留念,现在快要3000天啦

文 | 白川

说来也巧,最近偶然发现“我和豆瓣”这个账号,看了几篇大家写的同豆瓣的渊源的故事。有的人因为豆瓣出书,有的人因为豆瓣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人因豆瓣能够得以继续写喜欢的文字、从而从日常乏味的上班族生活中解放出来,有的人则因为一群欣赏她的粉丝而熬过人生低谷。

在一个在豆瓣十年的用户来说,看到这些故事,觉得格外的励志与温暖。虽然我在豆瓣没有收获到他们的这些机会和成果,但是我由此认识了我的男友(partner)。

我们于2009年10月在豆瓣相识,2015年4月于新西兰基督城注册结婚,目前定居于悉尼。

彼时我是二十出头的小文青北漂,注册豆瓣之后这些年来一直有到豆瓣标记书影音的习惯,也会偶尔写写评论和日记。

相识那阵子,日剧《Last Friends》正在热播。当时很迷这个日剧,也很迷当年清秀有型的瑛太(对,仅仅是当年的他,微笑)。

有一天就遇到一个瑛太头像的豆瓣er,开始还不清楚性别,也不知道是谁先开始,就开始一来一往地互相留言。当时的豆瓣还很不社交化,没有豆瓣主页的时间线信息流,大家的交流方式仅限于小组、留言板和评论区。

年轻时候,对陌生人的好奇心比较重,也渴望找到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挚友或伴侣;因此,也特别会关注他人同自己“共同喜好”的数量,很单纯的认为这个数字的大小,代表着成为朋友或情侣的可能性数值(事实也证明这个功能是豆瓣最牛逼最有用的功能之一)。

印象中刚认识的时候,他跟我的共同喜好的数量大概是两百个左右,在我所有的友邻里算是翘楚了,不由得多了一分好感。

大约密集的聊了几周,彼此都觉得很聊得来,有很多共同喜好和话题,互相也有了好感,就决定要见个面。这个时候我才问他要了照片,毕竟到了见面的程度,还是有点好奇长什么样。

现在看来,在如今的社交交友生态下,大概很多人都无法想象在网络中同不知其形貌的人聊这么长的时间却能忍住好奇吧。放在今天,大概早就先冲着下三路去了,什么内涵,什么共同话题,上了床以后再说吧。

见面到交往,其实都比较顺其自然。若干年之后,他总是说,“你真是个爱抱怨的人,第一次见面就滔滔不绝地给我倾倒负能量,我还只能应和顺着你说。”这苦水一倒就是八年,工作烦躁,家长里短,人际关系,他就成了这个负能量回收站。

同大多数情侣一样,八年过来,我们也经历了无数的风浪和考验,从热情走到平淡,完成了情侣关系的转变,当然以结婚为界,对外界我会称他为我的partner而不是bf或是男友(当时注册结婚的时候,注册文件上需要选择互相称呼的头衔,可以选择husband或者partner,我们一致选择了partner;在我来看,这个partner对我来说也比较贴近我们对于彼此的认同,life partner,更加写实和有深意)。

其实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不会太回忆过去,而比较习惯性地将眼光放在当下同未来。然而回想一下这八年之间,一起刷长安街、聊不完的话题一直聊到嗓子都哑了,一起搬进新装修的小家、慢慢购置家具和电器,一起在各地各国游历,他陪我做手术探病,决定一起出国留学、一起刷雅思,一起被中介忽悠申请完新西兰一圈又转到澳洲重新申请,一起做苦不堪言的大龄学生(还是有机会上一门课的同学),一起提交永居申请、一波三折后终获批。生活中当然不只是美好,只是回过头来想想,两人一路扶持一路成长,就像在RPG游戏中一同打怪升级一样,换做和其他人,可能遇到第一个小怪的时候就拆伙了吧。(笑)

豆瓣上看到了一个豆友的悲剧(我和豆友结婚了)(7)

他跳伞时候写在手上,后来拿照片给我看来求婚(虽然要结婚是之前就计划好的)

当然还有一个和豆瓣相关的共同成长和生活积累的证据:如今我们在豆瓣上的共同喜好数已经近千。

豆瓣上看到了一个豆友的悲剧(我和豆友结婚了)(8)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丢掉到豆瓣来做标记的习惯;而相识后百分之九十五的影视作品大概都是在一起看的,观影前我们会到豆瓣看一下背景和口碑,观影后会翻看一下评论消化一下内涵,而后两人也会讨论交换一下想法。而读书也是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家和书籍,至于写作,虽然我一直平平淡淡在写(大概有几年的断档期),但他也会读完给我提出意见。(当然有一点guilty的是,我也将他洗脑成了Perfume和AKB系的饭,哈哈哈。)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夫妻情侣间会越来越像,大概就有这一层原因吧——一同学习、一同成长,三观也越来越一致。

书写至此,这个以前从未仔细考虑过的话题,这般仔细地数一遍的话,还是要道一句:感谢豆瓣,让我如获至宝。

七夕已至,愿大家都有一起标记书影音的人!

“我和豆瓣”,讲述豆友与豆瓣的故事,欢迎关注。 ^_^

投稿邮箱:doubanstory@gmail

(全文完)

本文作者“我和豆瓣”,现居北京,目前已发表了15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我和豆瓣”关注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