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陆续聊了网球拍和拍线的话题。今天我们再来聊一聊穿线磅数。

大多数球拍会在拍喉三角区标出球拍的各种参数,也有少部分球拍会将其标在拍框的内侧。在这些参数中,每把球拍都会标出建议穿线磅数的范围。

同样磅数穿细线还是粗线(穿线磅数之争有人60磅)(1)

就我的经验来说,我竖线是穿55磅,横线穿53磅。但我发现很少有店主会定期对穿线机进行调校,我总怀疑常去的那家穿线店的实际磅数并不准确。但转念一想,如果一直在同一家穿线店找同一个穿线师,用同一架穿线机,那每次穿的实际磅数也不至于出现太大差异。

我周边熟悉的球友穿线磅数也都在50-60磅之间,大多数人都是在球拍上标明的穿线磅数范围内确定一个较为折中的磅数。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据说有的职业球员穿线磅数不足40磅,甚至有人还不足30磅。

同样磅数穿细线还是粗线(穿线磅数之争有人60磅)(2)

通常来说,拍线磅数的高低与控制成正比,与击球威力成反比。磅数低的线床弹性好,能给网球更大的反弹力,击球威力也就越大;磅数高的线床在击球时产生的形变较小,更易于精准地控球。站在球员的角度来看,力量大、喜欢主动发力的人可以适当提高磅数,而力量不足的人则需要降低穿线磅数,以便从线床中获得额外的力量。

同样磅数穿细线还是粗线(穿线磅数之争有人60磅)(3)

但是,穿线磅数与力量、控制性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不同品牌型号的球拍、不同材质的拍线对于相同的穿线磅数可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不仅如此,每位球员的身体条件、发力习惯和技术风格千差万别,击球感受也会有明显的主观差异。比如,同一把球拍,有的人挥起来觉得头重,而有的人则不会感受到头重,甚至会觉得这是一把头轻型球拍。

同样磅数穿细线还是粗线(穿线磅数之争有人60磅)(4)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穿线磅数方面。传统观念认为,较低的穿线磅数会缩减球拍的控制力。但许多人在用聚酯线的时候发现情况并非如此。较低的穿线磅数使线床变得更松,这可以抵消聚酯线的硬度,反倒有利于拉出上旋和提升对球的控制。

比较折中的态度就是——无论是挑选球拍、球线还是决定穿线磅数,你觉得怎么好就怎么来,不必过多在乎别人的经验,也不要绝对迷信所谓专家的建议。

同样磅数穿细线还是粗线(穿线磅数之争有人60磅)(5)

罗曼·普罗克斯(Roman Prokes)是一位长期服务于巡回赛的资深穿线师,他给职业球员的建议是,只要你感到舒适,你可以尽可能地降低穿线磅数,只要它对你的比赛有效,那就没有理由把拍线绷得很紧。

普罗克斯举例说,意大利球员菲利波·沃兰德里(Filippo Volandri)在某一年美网期间所用球拍的磅数仅为23榜。普罗克斯还透露说,很多意大利球员似乎更喜欢较低的磅数,其原因是这些擅长红土的球员更倾向于拉上旋。有球员确实反馈说,较低的磅数和较软的线床更容易拉出理想的上旋。

同样磅数穿细线还是粗线(穿线磅数之争有人60磅)(6)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同样喜欢大力平击的球员就一定穿很高的磅数。美国球员索克单打最高排名曾来到世界第八的位置,他的正手不仅球速快,而且能达到每分钟3000转,被誉为唯一能和纳达尔比“转”的球员。这样一位速度和旋转兼具的球员,据说其穿线磅数仅为38磅。

Tennis杂志几年前曾做过一次采访,著名穿线师奈特·弗格森(Nate Ferguson)透露说,休伊特在温网期间使用的是聚酯线和羊肠线搭配的子母线,穿线磅数甚至低于30磅。

同样磅数穿细线还是粗线(穿线磅数之争有人60磅)(7)

有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聚酯线的技术创新和更新迭代速度已经超过了网球拍。既然有职业球员在较低磅数方面有过成功的经验,那就表明突破球拍上建议的磅数范围是可行的。如果你某段时间忽然失去了手感和状态,觉得自己的水平出现下降或长期处在难以突破的瓶颈期,那不妨尝试一下新的穿线磅数,也许能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

同样磅数穿细线还是粗线(穿线磅数之争有人60磅)(8)

任何时候,对世界抱有好奇心,乐于尝试新事物,勇于探索未知领域,这是永葆年轻心态和持续进步的秘诀所在。(来源:网球之家 作者:云卷云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