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出了非常多当政的太后,不过在后世留下好名声的不多。可是邓绥临朝16年,后世对她的评价却很不错。南宋学者谢采伯在《密斋笔记》中评价:“后汉止三宗九帝,皆幼冲。一百十八年,政归母后,幸窦邓之贤,内外扶持,无大变故。”明代大学士李廷机也说:“邓太后摄政,朝野颇安宁。”

邓绥和东汉的故事(后世评价都不高)(1)

(邓绥)

那么,邓绥为何被后世这样肯定呢?

邓绥是个奇女子,她出生于名门望族,自幼便受到了贵族式教育,她不喜女红,酷爱经史。

她之所以能临朝称制还基于当时宗室的原因。

邓绥嫁给汉和帝不久,便被封为了皇后。

然而当时宫廷情况非常复杂,外戚和太监两股势力为了权力你争我夺,汉和帝的孩子常常死得不明不白,汉和帝无奈,只能将才生下来的幺儿刘隆放到宫外抚养。

公元105年,汉和帝病逝。

当时得到承认的只有两位皇子,一位是有痼疾的长子刘胜,还一位是不足百日的幼子刘隆。

已经被尊为皇太后的邓绥经过权衡,最终迎立刘隆为帝。

邓绥和东汉的故事(后世评价都不高)(2)

(影视中的刘隆)

按东汉制度,皇帝尚不能治理国事时,由皇太后临朝称制,待皇帝成年后归政。

鉴于这个原因,再加上邓绥在宫中深有人望,因此在大臣们的极力恳求下,邓绥开始了她临朝称制的时光。

也许是汉和帝的基因真的是太差了,刘隆继位不到百日便病逝了。邓绥只得再立章帝的孙子刘祜,史称汉安帝,由于刘祜才13岁,邓绥继续临朝称制。

不得不说,邓绥的政治能力很强,她在临朝称制的这些年中,做了许多改革。

比如:减少不合宜的祭祀,并罢免了不合典礼的祭祀官;大赦天下,罪不致死者一律释放;注重节俭,对宫廷所耗衣物、膳食、玩物等方面大力裁减皇家园林中的鹰犬悉数卖掉;削减各地征调的贡品;遣散年长多病的宫女,令她们出宫与亲人团聚;缩减皇陵建筑的成本,减少徭役。

邓绥对于外戚专权和太监专政都非常谨慎。

她提拔了一批娘家子弟,但对这些子弟约束非常严厉,甚至为了让他们明事理,特意开设了学校,让他们多读书,以文德教化他们。

邓绥和东汉的故事(后世评价都不高)(3)

(影视中的邓骘与邓绥)

有一次,她哥哥邓骘的儿子收受了别人的贿赂。邓骘得知后,便将妻子和儿子的头发剃光,谢罪于天下。这种事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可见邓骘有这样的觉悟,是离不开邓绥平日的管束。

邓绥执政的16年里,邓家子弟奉公守法,没有一个人干过贪赃枉法的事。

尽管邓绥进行了一系列节俭开支、薄徭轻赋、明辨冤案、吏治改革等方面的策略,她却还要面对最为严苛的“水旱十年”,当时各地不断发生旱涝灾害,贼寇随之四起。

邓绥开仓赈民,又裁剪宫廷用度,上行下效,百官节约下来的粮食衣物等均救济了灾民,再加上灾荒后,督促耕种,通过这些方式,最终邓绥成功地让东汉平安地度过了灾年。

就在灾荒不断的时候,爆发了西羌之乱,为了国土的完整和民族团结,邓绥一方面派兵镇压,一方面采取和谈和安抚的形式和西羌展开对话。通过她不懈的努力,最终平定了西羌之乱,维护了东汉的尊严。

由此可见,邓绥虽是女儿身,但她却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由于她实施了许多惠民之策,再加上她对内忧外患的及时控制,东汉在她的治理下更加繁荣昌盛,成为当时傲世天下的大国。

可以说,邓绥虽然不是帝王,但她在临朝称制的16年中,在立法、治国、救国这些方面不逊于史上任何一位帝王。这样为天下子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铁娘子,后世又为何要去骂她呢?

(参考资料:《后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