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消逝的证据

时处暑假,俗话说:“不怕学霸成绩好,就怕学霸过暑假。”焦虑的成人世界正在不断侵蚀童年的空间。各类兴趣班、提升班正在逐渐剥夺孩子的童年。直播里儿童的身影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国家得出台政策规定未成年人不得直播。一些未成年人的犯罪手法,也让人感叹这不是一个儿童,而是一个小恶魔。

小互动:你有感受到身边的童年正在消逝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有感受到童年的消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童年的消逝》,探索新时代的童年。

《童年的消逝》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1982年出版的人文社会类著作,波兹曼更广为人知的著作是《娱乐至死》。

童年的缺失是需要一辈子来弥补的(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1)

豆瓣简介

《童年的消逝》一书主要讲述了在成人和儿童皆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出现了如标题所示的现象:童年消逝。

在波兹曼看来,纯真童年的“消逝”,是一个轻视读写能力、放弃文化秘密的社会对于儿童生命的直接戕害。

童年是一个被发明的概念

西方文化,中世纪,儿童和成人穿的衣服一样,只是儿童的穿小号。

因此,作者在西方文化的写作背景之下,认为“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

童年的缺失是需要一辈子来弥补的(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2)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但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之下,童年的概念更早。垂髫(tiáo):古时童子头发下垂,不加扎束,所以称幼童或童年为垂髫。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童年即垂髫之龄,总角之时。与西方不同,发型与年龄直接挂钩,成人与儿童有着不一样的发型。还有很多描写儿童、童年的诗歌,“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不论是西方发明的童年概念,还是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儿童,都在儿童与成人“共享书面、画面信息(知识)”之后,儿童与成人的差异逐渐缩小。很多父母让孩子安静的方式就是给孩子一个平板电脑或者手机,他并不知道孩子看了些什么。

小互动:你觉得儿童与成年人在获得信息上差异缩小,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童年正在消逝……

既然是人造概念,也可以人为消逝。

童年消逝于儿童与成人的区别缩小,并不是生理上的区别,而是所接收到的信息差别不大。这些信息,尤其是来自于电视、网络的间接信息。

电视时代,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信息,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

作者的假设为:既然成年人知道的,儿童也知道了,那成年人和儿童的区别就不大了,儿童就这么消逝了。

童年的缺失是需要一辈子来弥补的(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3)

但我并不同意这个假设,儿童和成人“知道”的内容一样了,的确儿童预先接受了一些知识,但是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经历不同与成人,就算是知道一模一样的知识、看到一模一样的画面,也会有不同的解读。儿童提前知道一些知识,可能也并非坏事。考虑儿童稚嫩的心理,会给一些画面打马赛克,也会将一些少儿不宜的内容美化为儿童能够承受的。

小互动:如果一个孩子问你,ta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你会直接给他讲生育知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童年将何去何从?

作者在该书的引言中说道:“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指出了当代文化中日益告别纯真的“成人化”儿童在各种场合留下的庸俗身影。

但是关于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童年将何去何从?作者并未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作者认为家庭和学校是对这个问题最感兴趣的机构。

童年的缺失是需要一辈子来弥补的(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4)

在家庭中,家长对年轻人所接触的信息环境完全失去了控制,电视(作者写作的时代)成为第二家长。当下社会,电脑、手机成为第二家长,这样的媒介削弱了家庭在塑造年轻人的价值观和情感发展中的作用,家长甚至丧失了抚养孩子的信心。另外,女性和男性一样走向社会,儿童变得累赘,人们可能会觉得童年结束得越早越好。

关于学校,它承认儿童与成人有重要的不同,成人拥有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教给儿童。虽然学校的权威日益下降,但学校是防止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了。

最后作者还是给了家长两个方法:限制子女暴露在媒介前的时间;仔细监督子女接触的媒介内容,并持续为他们提供有关媒介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判。作者认为做到这两点并非易事,家长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样做能帮助孩子拥有童年,促成寺院效应(the Monastery Effect),帮助延续人道传统的存在,同时在创造某种知识精英,因为可以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习惯。

其实,在国内已经有很多政策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了。例如:各类游戏、社交软件的青少年模式,学生禁止带手机到学校,“双减”政策的落地,等等。

但是,政策、机构是针对群体,还需要家长以身作则,一对一、二对一来引导自家孩子,为孩子的童年“遮风挡雨”。

有一期奇葩说的辩题: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

我很认同傅首尔这段辩词,不剧透现实,陪着孩子一起去发现。

童年的缺失是需要一辈子来弥补的(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5)

小互动:你为了保护自己的童年或者孩子的童年,你做了些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最后,希望能如《童话镇》中所唱:都走到幸福结局。每代人都有专属自己的美好童年。

童年的缺失是需要一辈子来弥补的(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