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越大,越爱回忆我生活在北方一个贫穷又淳朴的村庄里记忆中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得上白面馒头,平时都是吃玉米面窝窝头,如果碰上亲戚邻居家操办婚丧嫁娶,那无疑是要大大地美餐一顿了,所以,对红白事儿的印象特别深刻,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回忆农村婚礼?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回忆农村婚礼(记忆中儿时看到的农村婚礼)

回忆农村婚礼

年龄越大,越爱回忆。

我生活在北方一个贫穷又淳朴的村庄里。记忆中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得上白面馒头,平时都是吃玉米面窝窝头,如果碰上亲戚邻居家操办婚丧嫁娶,那无疑是要大大地美餐一顿了,所以,对红白事儿的印象特别深刻。

记忆中邻居家出嫁女儿,当时男方是骑马来娶亲。一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头上系着红绸布挽成的大红花,身上都披着红色喜字的新铺盖,新郎率先骑到马上,在大门口等待新娘出门。大街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水泄不通,新郎像展示品一样360度无死角地接受着大家的评头论足。农村的大妈们,也很会闹腾,冲着新郎说说调侃的话,生性腼腆的新郎应该是如坐针毡,盼望着他的新娘子赶紧上马逃离围观人群那灼灼的目光。我那个外向泼辣的大伯母更会说些俏皮话,说一句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新郎脸更红了,伯母更是变本加厉,捡起一块石头朝着马蹄子丢去,马受到骚扰,不安地来回踱步,我当时好担心马惊了不受控制了该多可怕。当一长串响亮的鞭炮响起时,新娘子在我们焦灼的等待中,在众亲友簇拥中出门了,随行的家人会撒向人群一把喜糖,在大家争先恐后抢糖的慌乱中,新娘子已骑上了另一匹喜马,随男方接亲队伍缓缓离去。

后来,结婚骑的大马换成了自行车。我见过一对二婚夫妇结婚当天每人推着一辆自行车,车把上系着一朵大红花,伴随着稀落的鞭炮声,他们并排走在村里的主要街道上,后面跟着十几个看热闹的孩子,路过之处,村民会在自家门口瞅上两眼,他们绕着村子走了一圈,最后回到男方家里,这婚礼就算结束了。也许是二婚的缘故,以这么简朴的形式告诉大家他们结婚了,完全没有新婚夫妇婚礼的热闹和喜庆,再婚的婚礼显得低调冷清,也许经历了上次婚姻的失败,他们的情感确实不如新婚夫妇那么热切和饱满。

再后来,自行车换成了拖拉机。我哥的婚礼,那可是我们家屈指可数的大事。我们那里的习俗,婚礼一般都在腊月初六之后,年二十六之前举办,选择一个双日子但要避开初四、十四这两天。那年秋天开始,我妈就种了几亩棉花,要给我哥做结婚新铺盖,一定要比得上别人家结婚做的八双铺盖,我妈要做十双,就是十床盖的棉被,十床铺的棉被,满满地堆了一床。娶亲那天坐的是拖拉机,接新娘子下车有好多讲究,下车前要换上一双红色新鞋子,脚一踩地就有家里的长辈拿梳子给新娘子梳头,口中念念有词“一梳梳到底……”寓意白头到老,新娘子被簇拥着进到屋里,坐到床上之前要撒一把硬币,哗啦啦地引得小朋友满地去捡。新娘一进屋,新郎的任务就完成了,这时候才想起去洗把脸,把在女方家接亲时被围观的人涂在脸上、脖子上的黑鞋油去洗洗干净。每个新郎在女方家几乎都会有同样遭遇,这叫“闹新郎”,当然,“闹新娘”就是在男方家举行的,一般由新郎的同学朋友来闹。等大多数参加婚礼的人散去,新娘为了躲避被闹,往往会藏身于邻居家或不远处亲戚家,但不管躲在哪里,最终都会被找到,被几个人抓起手脚在空中筛糠一样,磕碰疼痛是难免的,我特别不理解也特别痛恨这种玩儿法。

交通工具的迭代变迁也体现在婚礼上。继拖拉机接亲之后,婚礼上又成了卡车、小轿车、婚庆公司全程服务,农村的婚礼也越来越趋同于城市。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婚礼,依然是表达感情的最高形式,我是个怕麻烦的人,当时通通舍弃了这些仪式,只领了个证草草了事。现在想来,是不是也有点遗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