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七擒七纵 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到底是真是假(1)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重新和东吴缔结同盟、稳定蜀中后,便率军南下平定南中叛乱。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七擒七纵、收服孟获的故事。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传承千年,一直为人民津津乐道。诸葛亮的潇洒和运筹帷幄、马谡的收心之计、孟获的憨厚和勇猛……一部平定南中的历史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和艺术文化,一般关于诸葛亮的戏曲中,必有七擒七纵的桥段,如京剧里就有《七擒孟获》的唱段。

但是重翻史册,对于七擒七纵的真实性,笔者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七擒孟获到底是不是真的,孟获这个人难道也是虚构的?毕竟《三国演义》不是正史,虚构这样一个经典桥段,也正是老罗的拿手好戏啊。

诸葛亮为什么七擒七纵 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到底是真是假(2)

在《资治通鉴》的第七十卷里可以找到这样的资料:“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孟获收闿馀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枞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遂至滇池。”

在《资治通鉴》中,提到了孟获,但对于七擒七纵的记载较为模糊。而书写三国史书时间较为靠近的《三国志》对于七擒七纵并没提及。《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只有寥寥几个字的记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之后裴松之作注,引用了《汉晋春秋》中的记载,此后《资治通鉴》在采集史料时必然看见这条资料对于皇帝读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所以不假思索,干脆就加上吧。就这样,“七擒七纵”从民间传到正史,后来经话本、老罗的不断推广,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

但是问题来了,究竟信谁的?现在是陈寿《三国志》说没有,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就说有,然后裴松之、司马光都站在了《汉晋春秋》这一边,貌似1:3陈寿输了,但是事实却未必掌握在多数人手里。

诸葛亮为什么七擒七纵 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到底是真是假(3)

第一,时间不够。诸葛亮南征,春天出发,秋天就平定了。这一路从成都到云南昆明,全程约870公里,在没有高铁、没有高速的时代,数万大军一路南征,而且面对的是原始森林、名山大川的艰难地形,行军速度是致命伤。地形不熟,给养运输不利,蜀汉多为步兵,跟当地地头蛇打架,自然不会占到什么便宜。幸亏诸葛亮在治军方面是高手,加上反叛的只是夷人部落,剽悍有余战斗不足,自然不是正规军的对手。好不容易走到那里,几个月里平定叛军,丞相已经很厉害了,不能奢求更多了。

第二,速战速决的战略诉求。借鉴第一点,行军艰难、给养运输压力大,而且地形也不熟悉,必然要尽快找到叛军主力尽快歼灭。要不然北方的曹魏有什么举动、蜀川的政局如有动荡,就会酿成无法形象的灾祸。这一点,对于刚刚消化掉刘备夷陵惨败、志在北伐的诸葛亮来说,速战速决是南征的第一要义。

第三,孟获这个人物,是否存在确实可疑。不说别的,这个“获”字不就有“俘获、得到”的意思吗?而他的姓氏,孟,显然是汉族姓氏,如果是少数民族取用汉族姓氏或是音译,也有这个可能。但是《汉晋春秋》说他“素为夷、汉所服”,就没法确定他究竟是夷人还是汉人了。正史没有更多记载,只能任后人想象了。

第四,史料的成书时间上,陈寿的更占优势,更有话语权。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虽不是推崇备至,却也是赞誉有加。而他笔法虽精简,但叙事也会对重要事件点过。就这样表现诸葛亮高贵人格、高超的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手法,没有必要删掉不用。而《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是东晋人,裴松之是南朝宋人,对于过去将近百年的历史事件的记载,有可能将别人的事例在加在诸葛亮的身上。至于《资治通鉴》,其成书意义,就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这样一个寓仁慈、智慧、计谋、忠诚于一体的故事范本,怎会舍弃?

第五,南中后来的表现与七擒七纵故事的结尾相违背。《三国志•李恢传》在介绍南征得胜班师之后说“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锄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这几个字就说明,对南中的军事胜利以及诸葛亮重用当地渠帅的措施并没有保他们从此忠心不二,叛乱还会发生。换句话说,南中并没有因为七擒七纵的孟获而从此忠心于蜀汉政权。由此便产生了一个矛盾,你们不是都服他吗,他都服了你们造反还有啥意义呢,这不诚心给人家难看吗?

诸葛亮为什么七擒七纵 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到底是真是假(4)

其实,真正让南中不再成为诸葛亮北伐的掣肘之患的不是“七擒七纵”后彻底臣服的孟获,而是李恢、张嶷之后十数年在南中辛苦经营,才换来西南民族团结的稳定局面。

《三国志•张嶷传》载:“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除嶷为越巂太守,嶷将所领往之郡,诱以恩情,蛮夷皆服,颇来降附。北徼捉马最骁劲,不承节度,嶷乃往讨,生缚其帅魏狼。又解纵告喻,使招怀余类。表拜狼为邑侯,种落三千余户皆安土供职。诸种闻之,多渐降服。”看看,真正让南中安定的是张嶷,而且花了十五年的时间,恩威并施,南人皆服。后来张嶷回成都时,“夷民恋慕,扶毂泣涕,过旄牛邑,邑君襁负来迎,及追寻至蜀郡界,其督相率随嶷朝贡者百余人。”

民族团结是大事,也是需要时间去融合、去相亲相爱的大事,仅靠诸葛丞相几个月的时间是很难一蹴而就的。但诸葛亮毕竟开了一个好头,从此李恢、张嶷接力,蜀汉才有一个安定的后院。虽然孟获并不一定真有其人,但无数的孟获在与诸葛亮、李恢、张嶷通力合作,在多民族融合、共同创造中华光辉灿烂历史的过程中,依然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们值得我们纪念和传颂。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水木刀 编辑:吃硬盘吧、小二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