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南海征服简史:原来某国自古是中国领土! | 林屋读书
文 | 林屋公子(《先秦古国志》系列作者,公众号:linwudushu)
友情提示:纯属恶搞,请勿较真。
目录
一、万国来朝时期(960—1127)
二、探索开拓时期(1127—1368)
三、全面战争时期(1368—1644)
四、征服统治时期(1644—)
余论、彩蛋
你懂的
一、万国来朝时期(960—1127)
北宋王朝于960年建立,版图较隋唐日益穷蹙。而受北朝以来胡人之风的影响,游侠阶层成为不可忽视之力量,开国帝王赵匡胤即娴熟拳棍。赵宋政府亦有意谋求合作御敌,故至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武侠世界帮派林立。宋国内,有少林、丐帮并驾齐驱为武林正统,有姑苏慕容等派别附随。宋之外,亦有天山缥缈峰之逍遥派、西夏征东将军属一品堂、大理段氏皇族等非正统派别,其势力足以与少林、丐帮分庭抗礼。
逍遥派势力惊人。掌门本为无崖子,其人隐居于中原擂鼓山,逍遥派实为灵鹫宫主负责。宫主天山童姥倚仗独门武功“生死符”,竟建立从亚欧大陆延续至太平洋的武林帝国。属于当时南海的势力,有海南岛的珠崖双怪、五指山赤焰洞的端木元,及椰花岛黎夫人。
以上,证实北宋年间南海门派对华夏武林之归属,亦即南海自古即为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一部分。
二、探索开拓时期(1127—1368)
无崖子、天山童姥相继去世,逍遥派掌门为虚竹子。虚竹子为附庸帮派解除“生死符”,各帮派领袖对虚竹子万分感激。然自此之后,华夏武林对南海门派控制日趋松懈,南海门派自此不朝。逍遥派亦逐渐式微,代之崛起为“天下五绝”。
到1127年靖康之变,大宋王朝退保江南。金元之逼仄,较辽夏更为猛烈;南宋之处境,较北宋更为窘迫。故当时之华夏武士,多集中在前线与异族抗争,无暇启动对南海的探索;南海门派亦不欲卷入家国纷争,乐得在椰树沙滩边逍遥自在。
尽管与南海门派交流空白,然而却不妨碍中原武士的向往。最典型的例子是,丐帮帮主黄蓉诓骗神雕大侠杨过,称杨过之妻古墓龙氏拜南海神尼为师,并随师父归去南海大智岛疗伤。神雕侠本欲入海寻妻,又被黄帮主恫吓称登岛即有杀身之祸。神雕侠何许人物?甘愿等待爱妻十六年,足见其对南海门派的迷茫以至恐惧。
中、南交往空白直到元朝末年才初步打破,时任中国明教教主的张无忌,在东海与波斯明教争斗后,却别出心裁地乘船到南海。之后在一荒岛停留之际,峨眉掌门周芷若坑害蒙古郡主赵敏,张教主不得已放弃南海之旅,返航中土,但张教主开拓之功永垂史册。
以上,证实南宋、元朝年间,虽然南海与中原武林一度断绝来往,但未能阻止华夏收复南海的心。
三、全面战争时期(1368—1644)
张无忌、杨逍之后,明教权柄为朱元璋篡夺,从而于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建立统一国家后,有意识对教派进行压制,并进一步推行宋以来重文轻武的理念,中国武林世界从此式微。宋元时期,武术家多重内功;明清时期,武术家多重招式。同时,明政府推行“海禁”政策,不允许私人海外活动。
明王朝中叶,中州龙武士与闽广木武士得到一张地图,其记载南海某岛藏有绝世秘笈。二人遂偷渡出境,按图索骥果得此岛,见石刻唐人李白《侠客行》一首,其释文殊为深奥繁复。龙木二人知此当为绝世武术,即命岛名为侠客岛。二岛主习有所成,然又有颇多争论。二人掳掠文武之士以为门徒,但争论更加频繁。只能并令使者前往中土,邀各正派掌门腊月初八赴岛饮粥,而对邪派则取灭门政策。
中土武士入岛即为神功吸引,竟在岛上乐不思蜀。中原武林以为尽被谋害,对南海武林谈虎色变。四十年后,长乐帮帮主石破天入岛。所幸石帮主目不识丁,其舍弃前二十三间石室的文字图解,从第二十四间石室的蝌蚪文字无意领悟出内功心法。石帮主一己打败龙木二人联手,龙木二人自尽。石帮主成为中国第一武术师。
以上,证实明朝年间,南海武林一度反攻中原,但最终被中原武林挫败,南海武林一系几灰飞烟灭。
四、征服统治时期(1644—)
明季末年,故蓟辽督师袁崇焕之子袁承志,当选为七省武林盟主。袁盟主拟拥大顺政权以抗明复仇。然自1644年大顺军入北京后,大顺国主李自成迅速失去民心,并于同年败于满洲政府。大顺军撤退西安,李自成听谗杀制将军将领李岩。
袁承志为李岩挚友,自此对大顺绝望,又不愿仕于满清。踌躇莫展之际,友人张朝唐建议其避于南海浡泥国。袁承志知浡泥国左近有一大岛为红夷盘踞,遂率领部属山宗、五毒教、青竹帮、恶虎沟等各中原门派、武士,南下经略该岛。史载“远征异域,终于在海外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以上,证实在明清之际,中原武林已对南海武林进行有效统治,该岛此时亦有部分成为中国之领土。
余论、彩蛋
问题来了,袁承志去的大岛到底是什么岛呢?
我们知道,浡泥就是今加里曼丹岛北部文莱一带。
我们知道,古人从中原南眺,左东右西。
我们知道,17世纪正好是西班牙入侵东南亚时期。
看看世界地图,原来这个岛在:
大众、新锐、趣味
热点知识化,知识娱乐化
欢迎关注优质文史公众号
林屋读书(linwudus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