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俗是地域文化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最能体现地域居民的文化特性本节将滤除生活习俗中的全域性共性内容,而突出刘家庙村与众不同的习俗特性,分为“事生”的生活习俗和“事死”的生活习俗,寻求“事生如事死”的关联依据,特别是通过丧葬习俗,探寻“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深层内涵,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乡下人家特有习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乡下人家特有习俗(村里的生活习俗)

乡下人家特有习俗

生活习俗是地域文化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最能体现地域居民的文化特性。本节将滤除生活习俗中的全域性共性内容,而突出刘家庙村与众不同的习俗特性,分为“事生”的生活习俗和“事死”的生活习俗,寻求“事生如事死”的关联依据,特别是通过丧葬习俗,探寻“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深层内涵。

一、“事生”的生活习俗

1.婚礼风俗

刘家庙村的婚礼习俗既保留传统,又讲究新事新办紧随时代潮流。即便是自由恋爱,在男女双方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也会按照老规矩进行“小见面”和“大见面”:“小见面”的实质就是见家长,属于非正式的,男方先带礼物到女方家,如果女方家长比较满意,则允许女方会见男方家长,如果男方家长也比较满意,则会给女方数千元的见面礼,理由是“回去买点衣服”一类的,表明了对婚事的认可。“大见面”即是定亲,男方出面找媒人,由媒人在男女双方家庭间不断传话、沟通、撮合,将“大见面”的时间、地点、规格、参加人员,以及首饰、衣物、定亲礼金等全部议定,“大见面”的主要环节在幕后,等正式礼仪时,一般不会出现临时更改和反目的情形。

箢子

村口有专人相迎,帮客人挑挑子。客人进家要稍作休息,然后去里屋看小孩,“见面钱”要用红纸包了直接塞到小孩铺下,寓意小孩有才或有财。出来后开始吃点心,一般是荷包蛋或者带汤的饺子,品点心也品小孩,像爸像妈长得如何之类。胖不能直接说,要说“湿乎”。饭前的空里,还要取名,小名是为了叫着方便,学名则要按照族谱辈分,寄托“修齐治平”的厚望。“望月子”的酒席同样是喜宴,与婚宴相比,少了四个果碟和四个小炒,还是男客一桌,女客一桌,场面其乐融融。酒足饭饱后,再看一遍小孩便要返程。要给客人压东西:糖、鸡蛋(用红纸涂成红色)、盐、烟等,由迎客的人挑了送出村口。

3.“温锅”的习俗

“温锅”即是“暖房”,有“众人添柴火焰高”之意。搬家前要选黄道吉日,老人要在吉日前先行到新宅子居住,寓意老人骨头硬,百邪不侵。搬家意味着分家另过,标志着新的家庭成立。温锅的人成分很杂,七大姑八大姨、姥姥舅舅、兄弟姐妹、三亲四友、街坊邻居,来温锅的纷纷送些食物、礼品、添置家具,以帮助他们度过困境。出嫁闺女的娘家要给闺女家买锅、碗、瓢、盆外带筷子,意思示“送聚宝盆”,“快快发家”。送面食,意思示“蒸蒸发发”,甚至吃饭用的小桌子,小凳子也有。主家会在新宅子的饭屋里垒炉砌灶,寓意安锅立灶,独立生活。来温锅的其他亲朋好友也会送锅,锅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锅”与过日子的“过”又是谐音,送口好锅便是送给好的生活,也是亲朋好友的美好祝福。另外要割肉买菜,买鸡买鱼。鸡代表“大吉大利”,鱼代表“年年有余”。温锅结束后,新宅子不再是空空洞洞的房子,而是充满了人间温情的家。“温锅”的习俗能增进亲朋之间的感情、促进邻里之间的和谐,使得搬家的人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快乐幸福的生活。

4.宴席的礼仪

刘家庙村的宴席常用八仙桌,正对着屋门的北侧为上,左主右副,东面为次,再次为西面,最次为背对屋门的位置(俗称“坐下手”),同样为左主右副,按照辈分和长幼的顺序,决不可造次。晚辈要给长辈“满酒”,左手托杯底,右手拇指食指握杯壁,举至额头,躬身送与长辈,敬满双数。同辈则为碰杯,但是酒杯的高度必须低于长兄的杯沿,否则会被认为没有教养和非常失礼。上菜的顺序为头鸡,二鱼,三丸子,四肘子,最少上齐两个菜陪客的才会张罗喝酒,刘家庙村村民朴实憨厚,没有文绉绉的祝酒词,而是直接说,“来,咱先上一气”。刘家庙村比较特殊的饮酒礼仪是碰杯一次,喝两次酒,互相敬酒也是按照二、四、六、八、十的数量,按照需要表达的感情以及自身的能力确定。刘家庙村的宴席,讲究“酒要满、茶要浅”,否则也会被认为是不懂规矩和礼貌。宴席结束后,家眷和“坐下手”的晚辈帮着收拾碗筷,擦净桌面扫净地面,将茶碗洗净,将茶壶里的茶叶倒掉,重新泡上热茶,按照长幼顺序,添茶、续茶,直到主请告扰。

二、“事死”的生活习俗

莱芜地区葬礼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延陵季子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葬于嬴博之间”。 其时,孔子这一葬礼专家前往观礼,对于季札用周礼葬其子大为赞赏。后人于其葬礼处立碑“孔子观礼处”(位于莱城区口镇垂杨村)。孔子的观礼让莱芜的葬礼得以促进和发展,历经数千年沿革,逐渐形成为独有特色的地方性习俗。孔子曾言:“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儒家重视的葬礼,长幼有别等级严格,严格按照周礼办理丧事。可以说,一个地区的葬礼习俗,就是一个地区风俗文化的最典型展现。

1.停灵与守灵

病人垂危时,家人大声嚎啕,闻讯赶来的族人及邻人将病人移至位于堂屋门口的灵床,并且分头通知在外的亲人,力求赶回见最后一面。病人断气,要在尸骨尚且柔软之际穿上寿衣并且整理遗容。然后将尸体移入棺材,面朝上脚冲北,并在棺材前安放供桌,称作“停灵”。孝子孝女更换孝服,分别头戴白布做成的“斜帽子”和“塔头”,鞋上裱白布,腰间扎麻绳,是为“披麻戴孝”。而后子女放声大哭,跪在灵堂两侧“守灵”。闻讯赶来的女儿们会在村口开始即行“哭丧”,用固定的旋律高声“哭唱”:“俺那娘(爷)哎”,“嗯(您)快睁开眼看看嗯那闺(gun)女”,也有善于表达的会在旋律中添加思念或者懊悔的词句,听闻哭声的族中女性则按照分工立刻相迎,女儿们的妯娌会相伴赴丧,称作“架客”,在丧葬期间负责架扶孝女,防止在丧礼关键程序无法行走或者过度悲伤难过晕厥。子女、孙子女、重孙辈及嫡亲外亲,孝服各不相同,鞋上裱的白布也分全裱和半裱,因而即使有“看出丧”的村民不认识孝子孝孙,也能分辨与亡者的亲疏,并且在一系列仪式里,即使一百多人的送灵队伍,也能按照位置推断每个人的身份。

2.报丧与吊丧

整个丧葬期间,整体事务由丧务总理及其领导下的内柜、外柜负责。总理一般为族内威望最高者,召开会议按照亡者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子女到齐情况,确定丧礼的规模和持续的时间。而后内柜负责记账、出账等内勤工作,外柜负责迎来送往的外勤工作。首先派出族内不需持服的年轻男子,按照分工分赴外亲家中报丧,包括告之亡去时间、何时出丧、是否派祭等。在亡者院内或门外搭设灵棚,灵棚下摆上亡者牌位、祭品等,称作“灵堂”,然后由丧务总理宣布开丧。首先由族内嗓门洪亮的“引奠人”引领孝子孝孙对丧务管理人员拜谢,然后进行“门祭”,顺序为:丧务管理人员、“顶灵祭”娘家人或者岳父家人、其他亲朋和街坊邻居。期间还有外请外谢、谢顶灵祭等环节,孝子孝孙中的男性按长幼顺序依次排开,到吊丧完毕在另一院落休息的亲朋面前跪拜,而后返回。孝子孝孙中的女性则在“停灵”所在的堂屋守候。每逢有人吊丧,“停灵”堂屋内的则响起一阵大声嚎哭,在“吊丧”完成后才渐行息声。门祭之后,还有泼汤、指路、送盘缠等一系列环节,需要持服的男性女性同时列队出发,这也是村民及周边村落村民最想“观礼”的环节。

3.告别与花祭

送盘缠结束后所有人回到家中,按照儿子、儿媳、女儿、“顶灵祭”的人、其他亲朋的顺序,“看最后一眼”,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而后钉钉“封馆”,随着“引奠人”一声“起灵咧”,棺材被众人徐徐抬起上路,此时也为孝子孝孙最为悲伤的时刻和节点。在管材抬往祖林的途中,在村口等宽阔平坦地方进行“摆花祭”。摆花祭是丧仪的高潮阶段,花祭的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有:顶灵祭、两边祭、双边祭、路祭、顶墓祭等,每祭按烧而论。有三烧(一只鸡、一块肉、一条鱼)、五、七、九、十一、十五烧不等。祭礼花样多,一环扣一环,高潮迭起,以不同仪式让死者风风光光地入土为安。花祭完成,棺材再次启动上林。随着火葬在莱芜地区普及,葬礼一般会在重要环节结束后,将亡者送去火化,相比传统丧葬仪式又增添了迎骨灰的环节,然后进行后续礼仪。

5.安葬与持服

棺材或者骨灰盒到达墓地后,按照既定程序下葬,先行浅埋,丧事告一段落,当晚设宴款待所有参与葬礼的族人。此时,一切内外事务仍有丧务管理人员操持,在晚宴结束且环境清理干净后,丧务管理人员与主家交账,至此卸任。第二天早晨,由亡者至亲参与圆坟。此后还有头七、百日等仪式,尤以“烧五七”比较隆重,子女要将纸做的楼房、家电、家具、金山银山、童男玉女以及火纸、元宝等进行焚烧祭奠,寓意为帮助亡者在阴间安家。丧期内,亡者五服以内的后人都需持服,其中直系子女三年,余者一般百日。“五七”之内,孝子、女婿不能理发、剃须,女儿、媳妇不许过度梳妆打扮,否则会受到族人、村民及亲朋的一致鄙夷和谴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