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光贤 忙碌了一周的工作,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周末,急盼着回老家看看恰遇晴天,冬日的阳光比烤火炉要暖和得多,最关键身体受热均匀我特地去原老房子的宅基地看看,那是九年前因建设高速铁路而拆迁留下的一老宅空地,周围被高铁围栏铁丝网围着,原村子里的大部分被高铁建设征用,剩下的一部分被乡邻们根据位置判定,属于自家的那一部分依然耕种着庄稼,我家的那一部分大概一百来平米,我母亲每年也都种些玉米大豆类农作物,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童年记忆散文50篇?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童年记忆散文50篇(散文追忆童年趣事)

童年记忆散文50篇

文/胡光贤

忙碌了一周的工作,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周末,急盼着回老家看看。恰遇晴天,冬日的阳光比烤火炉要暖和得多,最关键身体受热均匀。我特地去原老房子的宅基地看看,那是九年前因建设高速铁路而拆迁留下的一老宅空地,周围被高铁围栏铁丝网围着,原村子里的大部分被高铁建设征用,剩下的一部分被乡邻们根据位置判定,属于自家的那一部分依然耕种着庄稼,我家的那一部分大概一百来平米,我母亲每年也都种些玉米大豆类农作物。

冬天到来,这里的树叶早已落得干干净净,仅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树枝傲立于此,落叶也已腐烂七八成了,可供作地肥所用。我从自家老宅空地向前走了两百余米,来到另一处空地,这里搬迁前曾是一个公共娱乐场地,小时候我们把它叫做“场吧”。我站立此地,顿时孩童时的情景再现脑海,这块叫“场吧”的空地原本也没什么娱乐游玩的设施设备,只是面积稍大一点,大约300平米呈椭圆形,在我印象中搬迁前依然是土质结构,没有任何硬化,因处于寨子中部位置,且穿插于通组路中,因此被寨里乡邻作为休憩娱乐的场所。

想起小时候放学回家,吃了父母留在锅里放在炉火边烤的热饭菜,就不约而至来到场吧玩耍,最常玩的就是“挑小棒”。两块十公分高的石块间隔四十公分距离对称放置,第三块石块放置在它们正前方与其呈三角形之势,加上两根大拇指粗,长约四十五公分的树枝棒,完成这个游戏的设备组装。游戏规则是刚开始以“石头剪刀布”,谁赢了谁第一个开始“挑小棒”,即用一根小棒去挑担在对称石块上的另一根小棒,其余玩伴在对面十几米处徒手去接被挑飞出来的小棒,如果接住,则换另一人来挑,没接住就要站在小棒落地处用该小棒去射击对称石块上放置的小棒,射击目标则换人玩。否则进行第二个环节“称称”,即将两根小棒呈十字型状,由一根打击另一根甩飞出去,其余玩伴同样去接飞出来的小棒,接住即换人玩。否则进入最后一个环节“砍鸡头”,即将一根小棒放置于呈三角形顶部的那块石头上,小棒一端接触地面,中间部位靠在石块上,另一端悬空呈四十五度角正对其余玩伴,用另一根小棒去敲击它,再打出去,同样接住即换人玩,没接住就继续从第一个环节循环玩。

记得那时候我“接小棒”很厉害,面对飞来的小棒,有些玩伴来不及躲闪,而我毫不犹豫地冲上前接住,有时候会受伤,脸部甚至眼睛被飞来的小棒打着,尽管存在一定风险安全隐患,但大家依然很开心玩这个游戏,女孩子也喜欢跟着男孩子玩此游戏。除了“挑小棒”游戏,还玩“甩纸板壳”(用几张纸织成一个呈正方形的纸壳),玩“打珠珠”(一种直径长一公分的玻璃圆珠),还有跳皮筋,这个主要是女孩子玩耍的游戏。

那时候,我们玩的东西不如今天信息网络时代丰富,但那时玩的真的是简单而有趣、纯真,直到今天还记得我使用左手“打珠珠”的情景,那时小伙伴们都叫我“反手Lia痞子”,中间这字至今我还未发现如何写,只能用拼音代替。这块被我们曾经称为“场吧”之地,我们曾经童年时的美好记忆留在于此,虽然这块地早已变了模样,但是曾在这里玩耍过的人,我想只要看到此地,都能像我这样想起那些年童年的往事。

我在曾经的“场吧”上站立许久,那些童年趣事如放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中一幕幕呈现出来,要是未来能有一种技术,能把脑海中浮现的镜像原原本本复原出来制成影视片,那一定很精彩,因为它的童真、朴实,没有加任何艺术的修饰或伪装。

【作者简介】胡光贤,笔名十叶微尘,中共党员,贵州省盘州市海铺人。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理事,盘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盘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笔若诗歌网签约诗人,贵州作家网签约作家,野草文学工作室签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