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山野田园间,百花齐放。可是,有些花朵避开了春日盛筵,选择在百花凋零时风姿盛放。桂花、秋海棠、菊花、芦花……这些秋花增添了一抹多彩的秋色。“秋花不比春花早,开到秋花也是春。”从秋花最后的盛放中,“开”出了哪些别样的精彩?

秋花之香莫如桂

在古时,农历八月又称桂月,是桂花盛开的时节,也是桂香飘溢的日子。往年的10月金秋早已丹桂飘香,今年由于气温偏高,全国许多地方的桂花花期推迟了。

“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就曾盛赞桂花树及桂花的香气。李清照又用“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这两句词,将桂花的香味和形态尽现。

桂花盛开的时候十里飘香(今秋桂花还未飘香)(1)

桂花。司占伟 摄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对散发亦浓亦淡香气的桂花偏爱有加。植物学博士史军介绍,我国是桂花的原产地,在秦岭和淮河以南的很多山区都有野生桂花。中国桂花栽培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公元前3世纪就有关于桂花的文字记载,在《山海经》中就记录:“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之山……其上多桂木。”

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一直是名贵花卉和贡品。西汉刘歆的《西京杂记》中就描述了桂花的种植,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数十株。当时栽种的植物,如甘蕉、指甲花、龙眼、荔枝等,大多枯死,而桂树有幸存活。

桂花盛开的时候十里飘香(今秋桂花还未飘香)(2)

桂花图。周勇 绘

唐宋以后,桂花被广泛用于庭园栽培观赏。桂花因“桂”与“贵”字谐音,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通常成双成对地种植在一起,取“两桂当庭”的美好寓意。传统文化中,桂花被视作有高贵品格的傲花。南宋时,爱国名相李纲尤喜桂花,他曾为自己的书斋起名“桂斋”。后来,清代名臣林则徐在福州重修李纲祠,特意在祠旁也建了一个“桂斋”,表达自己有着与李纲同样的爱国决心。

史军说,到今天,广西桂林、湖北咸宁、浙江杭州、江苏南京和苏州,以及上海依然是国内的桂花种植中心,植桂赏桂为广大人士喜爱。

“花中神仙”有妙用

秋海棠也是开于秋天的花朵,有红白两色,红花粉艳,白花清丽。自古以来,海棠就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

桂花盛开的时候十里飘香(今秋桂花还未飘香)(3)

海棠花。张海峰 摄

在古老的传说里,海棠常被称为“秋海棠”,因多了一个“秋”字,增添了许多感伤。南宋时,唐琬曾在与陆游分别时以秋海棠相赠,借言自己此刻“断肠”。但现代的海棠却是一个“大家族”。博物学者莫非介绍,海棠有许多著名的观赏植物,如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和木瓜海棠,又称“海棠四品”。海棠的果实,有的可观,有的可食。

比如西府海棠,是蔷薇科苹果属植物。苹果属的海棠,在古书上叫柰。早在南朝梁武帝时期成书的《千字文》里就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古人觉得李子和柰子在水果中如同芥末和姜在厨房里一样重要。也有的地方,把沙果、花红和李子叫柰。因为这几样水果是苹果属里的小苹果。它们的果实都可生食,酸甜口味,可做果酱和蜜饯。

桂花盛开的时候十里飘香(今秋桂花还未飘香)(4)

海棠花。孟雨涵 摄

垂丝海棠,果如珠玑,又像枝丫间挂满的小铃铛。贴梗海棠也叫皱皮木瓜,往往是药用品种,药用最佳的产自宣城,名曰“宣木瓜”。木瓜海棠的品种多达百余种,有的以观果为主,有的以花取胜。

“海棠花的绚丽一点也不输给鼎鼎大名的樱花,我对海棠的第一印象来源于它们的果实。”史军说,在超市货架上偶尔能看到似山楂却无鲜红外套的小果子,就是海棠果。海棠种类众多,能适应多变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这是大多数苹果品种做不到的。园艺学家常通过嫁接将这两者组合起来,就能在全国各地栽种好吃的苹果。

三分秋色一分芦

古人云,“三分秋色一分芦”。飘摇的芦花,也为秋天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莫非介绍,芦苇是禾本科芦苇属水生植物。中国人认识和使用芦苇有7000年的历史。古人名之曰“蒹葭”。《诗经》中那句著名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说明“蒹葭”已演变为中国文化脉络中不可或缺的胜景。

桂花盛开的时候十里飘香(今秋桂花还未飘香)(5)

蒹葭苍苍。新华社图

在江南有些地方,芦花又被称为“秋雪”。晚秋时节,茫茫飘荡的芦花,宛如雪景。杭州西溪有一个秋雪庵,民国诗人郁达夫去杭州游玩时特地去此处,因为那里有一大片芦苇花。晚唐诗人翁洮的诗句“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道出了风中芦花与雪之间的神奇关联。

“自古逢秋悲寂寥”,芦苇常常成为离愁别绪的代名词,被人们写进思乡送别的诗词里。送别友人,李白诗云:“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漂泊在外时,白居易吟道:“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随风飘摇的芦花,天生自带了这个季节的飘零感。

桂花盛开的时候十里飘香(今秋桂花还未飘香)(6)

夕阳映照在芦苇上。新华社图

芦苇既没有花的美貌,也没有树的挺拔,是自然界不太起眼的植物,却“撑”起了一片秋色。除了一种别样的美,芦苇还有很多实用价值。苇秆可作造纸和人造丝、人造棉原料,也能供编织席、帘等用;芦苇尚嫩时还可作为优良饲料,芦根能清胃火、退高烧、治咳嗽,是专门祛除肺热的“太医”。《本草纲目》记载它能“解诸百毒”,《本草图经》记载它“煮浓汁服,主鱼蟹之毒”。

“野生的草,水生的花,在中国的诗词绘画中应运而生,浩渺无边。”在莫非看来,芦苇择水而生,人水相依,这正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追求。

站好最后一班“花岗”

一入秋天,不得不提的还有秋菊。其实,“菊花”的名称来源于古人对花期的认识。“菊”的古字是“鞠”,意为“穷尽”,也就是说,一旦菊花凋谢,意味着来到隆冬季节,再也没有花的绽放。

菊花原产于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菊花本身的价值也在不断被挖掘。早期的菊花主要被用于农业生产,所谓“鞠荣而树麦时之急也”,意思是古人将野菊的花期作为种植冬小麦的农作指示。

桂花盛开的时候十里飘香(今秋桂花还未飘香)(7)

菊花园写生。新华社图

之后,菊花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菊花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并不是从花盆栽种开始的,它们最初的生活使命是做药和当菜。”史军说,屈原的诗中所说“夕餐秋菊之落英”,其实是把菊花花瓣吃下去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也很有可能不是将菊花放在花瓶里欣赏,而是用作食材。

两汉时,菊花的饮食和药用价值更加受关注,《西京杂记》中便有关于菊花酒的酿制方法。自魏晋开始,人们对菊花的认识有所转变,渐渐从“用菊”转为“赏菊”。到了宋代,“菊花会”“赛菊会”等活动风靡全国。另外,男子簪花在宋代之前就已流行,如唐代杜牧等人在九月登山归来时就个个在头上插满菊花,“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桂花盛开的时候十里飘香(今秋桂花还未飘香)(8)

晚菊。新华社图

《礼记》中云:“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这也说明菊花是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种,花是黄色的。到如今菊花有数千品种,不仅种类繁多,颜色也各异,点缀了晚秋的景象。作为中国的传统名花,菊花还与梅、兰、竹一起,被赋予“四君子”的美称。梅花傲雪争春,兰花馨雅超凡,青竹独守气节,菊花气韵高洁。唐代孟浩然诗云“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展现了中国人在重阳节赏菊的习俗。在古代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吉祥、长寿的含义。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彭薇

来源:作者:彭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