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不宣而战,正式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四十八小时后,英法两国在纳粹德国拒绝了要求后者停战的警告后,也双双对纳粹德国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同盟成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

纳粹德国潜艇

自此,欧洲大陆上形成了两大军事对抗阵营。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法在与纳粹德国的对抗中渐渐感到力不从心。因此,英国加强了和美国、苏联等国之间的联系,意在强化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随着《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家宣言》的颁布,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才终于得以正式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同盟成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2)

主张与美国联手对抗轴心国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英美加强联系,美国承诺向英国提供军事装备支援

在英国向纳粹德国宣战后不久,就与远在美洲大陆上的美国加强了联系。当时的英国虽然拥有较为雄厚的军事工业基础,但大量生产各类兵器仍然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战机稍纵即逝,纳粹德国根本不会给英国更多的准备时间。

因此英国向美国表示,愿意将自己在西半球的几个重要的军事基地租赁给美国使用。但代价是,美国要提供给英国50艘驱逐舰。

公元1940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此后,美国便可以大肆出售或以交换的方式进行军火贸易,直接使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了丰厚的利益,也为二战后美国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国际关系史的韩金金硕士在《从租借法案看罗斯福世界构想的战时实践》一文中提到了美国在整个战争期间对外援助的具体数据:

"租借法最初的目的是援助英国,由于形势的需要,受援国逐渐扩大到40余个。至1945年8月杜鲁门宣布中止法案,援助物资累计506亿美元,约占美国战争总支出的17 %,1941至1945年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的515 %。援助英国及英联邦约 313 亿美元,援助苏联109亿美元,援助法国及其属地32亿美元,援助中国8145亿美元。给予了反法西斯国家巨大的经济援助,对二战胜利的作用不可抹杀。"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同盟成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3)

向国会提出《租借法案》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对于美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当时的美国同样具备着强大的军工武器生产能力,这一点从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美国军火的生产速率上就能够看得出来。更重要的是,英国方面并未向美国索要最为先进且近期下水服役的战舰,而是一些濒临退役的老旧战舰,因此并不会对美国海军的整体实力造成多大的影响。

而美国也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完成对海军兵器的更新工作。

虽然英国看似做了一次"赔本的买卖",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英国人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由于英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对于海军的依赖要远远大于其他国家。即便用多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军事基地所换来的仅仅是五十艘老旧驱逐舰,但这也能够在短时间内极大强化英国皇家海军的综合实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美等同于双赢。

德国启动巴巴罗萨计划,苏联与英国签订军事同盟条约

公元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撕毁了先前与苏联最高领导人签订的同盟协定,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随后,纳粹德国就开始对苏联发起了全面进攻,即巴巴罗萨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同盟成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4)

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希特勒

实际上早在一战开始初期,希特勒就有意发兵苏联。但前提是,纳粹德国必须先结束西欧的战事。自从不列颠空战落败之后,纳粹德国想要吞并英国的计划就宣告了破产。

在这种背景下,希特勒只能提前启动巴巴罗萨计划,但也正是德军的东进,才使当时的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改变。

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生效的时日里,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关系还较为"友好",至少双方都没有发生过激烈的军事冲突。当然,这也并不是因为斯大林真的就想要和纳粹德国一直维持长时间的同盟关系,而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备战时间而已。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袁锐硕士在《浅析苏德战争前德国与苏联的外交博弈》一文中陈述了斯大林签署该条约的理由:

"···希特勒上台后提出了'生存空间'和'种族主义'理论,这引起了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的极大重视。而希特勒在与日本组建了"反共产主义同盟"之后使得斯大林有理由相信苏联是德国未来战争的指向,由此斯大林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外交努力,试图阻止这场战争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同盟成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5)

苏联红军士兵

再者,当时的英法两国依旧和苏联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仅在战时存在,即便在战后也一直存在,也进一步导致了冷战格局的产生。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然而当纳粹德国正式对苏联发动进攻后,无疑就等同于将苏联推向了英法的反轴心国阵营之中。即便英法苏三者之间一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时,三者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并缔结了新的同盟条约,即《英苏互助同盟条约》。

《英苏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无疑直接影响到了二战的国际局势。在纳粹德国的军事压迫下,苏联不得不提前进入战争状态。也正是因为如此,苏联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和英国缔结了盟约,形成了英法苏反法西斯初级同盟。

至此,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初步形成。

按照"盟友的盟友就是盟友"的逻辑来看,此时的苏美也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盟友,只不过双方暂且还没有机会和意图进行配合作战而已,但这并不影响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的巩固。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反法西斯同盟开始筹划如何共同抵抗并围剿纳粹德国,以及在战后对纳粹德国的制裁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同盟成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6)

苏德战争示意图

以中、英、美、苏为核心,正式建立起反法西斯同盟

当时间来到公元1941年8月13日时,国际局势再一次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一天,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大西洋海域内的奥古斯塔号巡洋舰上签署了一项协议,即《丘吉尔罗斯福联合宣言》,也称《大西洋宪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同盟成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7)

丘吉尔和罗斯福正在商议《大西洋宪章》的相关内容

而英美领导人之所以会公布这一宣言,主要是因为苏德战争正处于白热化阶段,且苏联大有败退之势。为了支持苏联的反法西斯行动,英美号召更多的国家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很快该宣言就得到了多个国家的响应,当然反响最为激烈的就是苏联了。

到了公元1942年1月1日,英国、美国、中国、苏联等多个国家代表齐聚美国华盛顿,共同举行了阿卡迪亚会议。会上各代表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至此正式形成。对此,山东师范大学的陈海宏教授等人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纲领——〈联合国家宣言〉》一文中概括了《联合国家宣言》的主导思想:

"···26国联盟的作战对象是法西斯主义,它将法西斯主义比作是'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而残暴的力量。'正是这股邪恶势力正在威胁着世界各国人民的人权、正义;威胁到各成员国人民的人权、正义,威胁到它们的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从而用明确无误的语言向世人宣布:各盟国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战争,反对法西斯主义是捍卫全人类'天赋人权'的正义事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同盟成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8)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26个国家

毋庸置疑的是,《联合国家宣言》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各代表同意签署并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之后,就不得与轴心国私自缔结任何条约,也不允许与后者随意停战。这意味着,所有加入反法西斯同盟的成员国都将成为一个整体,轴心国的处境愈发艰难了。

同时,《联合国家宣言》也规定各成员国必须尽最大能力支持和支援盟军的作战行动,这也为盟军能够联合行动奠定了重要基础。总的来说,如果没有《联合国家宣言》的出现,或许第二次世界大战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也尚未可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同盟成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9)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现场


虽然美国正式对轴心国宣战是在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后,也就是公元1941年12月8日。但是其实在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同意将各类军事武器出售或租赁给各国之后,美国在二战中的身份和地位就发生了转变,即从中立国变成了非交战国。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租借法案》并没有明确指出,只会与英法等与轴心国对抗的国家交易,而是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进行交易。也就是说,美国也可以同时对轴心国成员提供军备支持,因此不能够将此时的美国定性为反法西斯阵营中的一员。不仅如此,虽然此时英法苏也在不久的未来缔结了军事同盟条约,但也依旧没有形成真正的反法西斯联盟。

总的来说,当《联合国家宣言》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可并在全世界公布之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才真正宣告形成。不过,反法西斯同盟中的成员国早就已经在宣言签订前,就已经与法西斯势力进行了多年的斗争。因此我们在肯定《联合国家宣言》加速了二战进程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肯定诸多成员国在宣言签订前的各项努力。


参考文献:

1.《从租借法案看罗斯福世界构想的战时实践》,韩金金著

2.《浅析苏德战争前德国与苏联的外交博弈》,袁锐著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纲领——〈联合国家宣言〉》,陈海宏、宋敏忠、韩保森著

文章内容来自今日头条:鸿儒说史 独家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