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一盛开在雪域的格桑花
提起雪域,稍有地理常识的人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想到日光城一拉萨。这是一个离“天”(佛陀)最近、离“人”(世俗)最远的地方,是神话的所在,洁净的土地,信仰的乐园。神秘和梦幻几千年来一直笼罩着这块空气稀薄的土地。
正因为这里太过神秘,因而要査找西藏土著的来历,如同追寻曲折流淌的雅鲁藏布江源头一样艰辛异常。毫无疑问,现代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的祖先是吐蕃人,而吐蕃人又来自何处?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南来说”、“北来说”和神话传说中的“本土说”。
“南来说”出自印度僧人。他们认为雅隆政权的第一世赞普是印度释迦氏族的后裔,逃到西藏后被当地土人拥立为王。但他们的说法前后矛盾,《西藏王臣记》认为他是阿育王的后裔,《布顿氏》则认为是一个叫茹巴蒂的人率部逃到雪山中居住,但他们都承认西藏早有土著。
“北来说”出自中国过去的史学权威。在考古水平有限的古代和近代,史学家们多采取推断的方法来认识史前文明。宋代宋祁等著的《新唐书.吐蕃传》讲道:吐蕃本西羌属,居赐支水西,族曰鹘提勃悉野。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窸野。”近代史学家翦伯赞、黄奋生等也认为吐蕃是发羌的后裔。其实这一推论在古代就有疑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迷唐羌“种众人不满千人,远逾赐支河首,依发羌居。”由此可知,发羌居住在黄河源头,远距西藏数千里,相隔数千里的两个部族岂能混为一谈?而且河首一带盐池遍布,西羌早知道用盐佐味,而雅隆人直到6世纪才开始做菜加盐。近代的考古发现更不必说了,因而吐蕃“北来说”断不可信。
“本土说”源自藏族的神话传说。很久以前的洪荒时代,有一只母猴邂逅了一位天神,在今雅鲁藏布江南岸泽当一带的雅隆地区过起了恩爱的生活,生下了很多孩子,繁衍为色、穆、董、东四姓,继而扩展为十八氏族,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吐蕃人。传说母猴最早就住在今泽当贡波惹上的一个岩洞内,因此这个岩洞如今依旧是西藏佛众焚香礼拜的重要场所。
一般来说,神话传说带有浓重的迷信、荒诞色彩。然而,近代考古学越来越清晰地证明,看似合理的“南来说”和“北来说”不过是猜想和推论,与这些考古发掘相吻合的竟是最不可信的神话传说。
1958年,考古学者在西藏尼泽河与雅鲁藏布江汇流处的塔工林芝发现了人类头盖骨,证明西藏高原上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1978年又在昌都加卡区卡若村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遗址,出土了数不清的打制石器,细石器,陶器、磨制石器,骨制工具、粟米,还有密集的房屋,窖穴,进一步印证远在人类史前时代,藏族土著先民就在这片高原上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
早期的雅隆人群居在今西藏琼结县的河谷中。他们以树叶为衣,野生的青稞,果物、豆类为食,先后发明了弓,矢、斧、刀、箭镞,逐步建立了自已的原始部落联盟一鹘提悉勃野(雅隆政权的古读法)。
鹘提悉勃野部的第一世赞普名叫聂赤必,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善赤赞普传说是天神与母猴之子,后来当了雅隆六牦牛部之王,被众人尊为赞普悉勃野。就在雅隆的主流民族繁衍生息的同时,另一个高原民族一羌族从中国的西部南来。西羌牦牛部、发羌、唐旌羌与当地土著人婚配,融入了西藏的土著居民。怪不得许多人认为吐蕃出自西羌。
于是,融入了多支羌人血脉的吐蕃在这块寂静的土地上编织梦想,他们学会了用湖水灌溉农田,以牛力开垦土地。后来,第十五世赞普意肖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城市一琼巴堡寨。第二十八世赞普弃诺颂赞将牧地与农田连接起来,国土已很难用马匹丈量。后来,第三十一世赞普朗日论赞吞并了强盛的女国,为儿子的闪亮登场做好了准备。朗日论赞执政后期一味重用叛归吐蕃的女国大臣,引起吐蕃父王六臣和母后三臣的强列不满,女国残部羊同又联合苏毗、达布、工布,娘波纷纷起兵叛乱。在内外交困的日子里,朗日论赞被叛臣毒死。
大凡英雄,总是受命于危难之时,在历中的呼唤声中隆重登场。629年,朗日论赞之子,13岁的弃宗弄赞继任第三十二世赞普,他就是吐蕃历史上的那道长虹一松赞干布。尽管荆棘丛丛,尽管年纪轻轻,但他毕竟有了展示自己魄力与才华并在艰难曲折中逐渐鲜亮的政治舞台。于是这只年轻的“高原雄鹰”凭借东风,浩荡入云,开始丈量无边长空。
他将下毒者夷灭九族,创立了大小盟制度,设立大相(大论)、副相(小论)等官职,出台了成文法典《十善法律》,依据于阗文创造了吐蕃文,征服今西藏阿里一带的羊同,消灭了今青海玉树一带的孙波,将都城确定在日光城一逻些(今西藏拉萨)。一个强大的吐蕃在同样强大的唐朝身边默默崛起。
听说唐朝公主嫁给了突厥和吐谷浑可汗,18岁的松赞干布也派出使者远赴大唐求婚。不幸的是,唐太宗低估并回绝了这个此前默默无闻的高原青年。于是松赞干布发兵将四川西境的松州围困了好长时间,在唐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オ撤兵西归。
641年,松赞干布已经25岁,他再次派出使者向唐求婚,而且承担这一使命的是吐蕃二号人物一大相禄东赞,聘礼是5000两黄金和数百件珍玩。当时各国求亲的使者很多,唐太宗颁下诏令,使者们必须参加考试,哪国通过考试,就答应哪国的和亲。在今布达拉宫的壁画中,就描绘着“唐太宗六难求婚使禄东赞”的场景。
试题一共六道。第一道题是一根木头两头一样粗细,要辨别哪头为根部,哪头为尾部,禄东赞将木头放人水中,根部因密度大而向水中倾斜,此题被顺利破解。第二道题是将一根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禄东赞把丝线拴在一只蚂蚁的细腰上,让它带着丝线穿过了明珠。第三道题是把100匹母马和100匹小马驹混在一起,要求辨出母子。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分开,断绝了马驹的饲料和水。第二天,饥饿的马驹分别跑到母亲那儿吃奶,母子关系不言自明。第四道题是将100只小鸡和100母鸡圈在一起,要求分出哪只小鸡为哪只母鸡孵出。禄东赞将小鸡与母鸡分开,到喂食时将小鸡赶到鸡群中跟母鸡啄食。然而仍有一些小鸡到处乱跑,禄东赞就模仿老鹰和鹞子发出叫声,那些不听话的小鸡就乖乖地跑到母亲身边去了。第五道题要求每位使臣在一天内吃完一只羊,喝完一坛酒,还要回到自己的住处。别的使臣半天就己经酒足饭饱,不省人事。禄东赞虽然也醉了,但来时在住处拴了一根线将自已牵到酒宴上,所以他能顺着线回到住所。最后一道题是让使臣从500名盖头蒙面的宫女中辩认出文成公主。这一道难题最终也未难倒足智多谋的禄东赞,他从一位宫女的母亲那里打听到文成公主喜欢用一种特殊的香,此香常引来蜜蜂,考试那天,禄东赞放出蜜蜂,很快就令人惊讶地“猜”到了文成公主。
承诺兑现,唐太宗将任城王李道宗的女儿封为文成公主,并于随后册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文成公主由生父李道宗和吐蕃求婚使禄东赞陪同,于隆冬季节正式启程,送亲队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经甘肃天水、陇西、临夏,青海民和、乐都,西宁、日月山、倒淌河、切吉草原、温泉、花石峡,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来到了吐蕃的东界柏海。远远的,送亲队伍的视野里出现了一支人马,马队里簇拥出不远千里赶来迎亲的松赞干布。两支队伍会合后,松赞干布向李道宗行了“子婿礼”。大队人马行至贝纳谷,见天蓝如碧,百鸟翔集,山上松柏如画,山下小河如诗。赞普与公主被优美的景色和宜人的气候深深陶醉,便在幽静山谷间停下来。其间,文成公主和工匠一起耐心地向玉树人传授谷物和菜子的种植方法以及磨面、酿酒技术,公主离开之后,当地民众仍争相传诵她的美貌与爱心,并请工匠把她的足迹和相貌刻进石头,年年膜拜。随同文成公主西行的既有侍女、工匠、乐队,还有佛像、经卷、药方、种子,卜筮经典、医疗器械作为嫁妆,其中不乏唐朝的“禁运物资”和“技术专利”,是一次规模宏大的文化传输。文成公主抵达逻些时,人们以吐蕃人最隆重的方式欢迎远道而来的大唐公主。
文成公主尽管十分思念故乡的亲人和长安的繁华,但她为了吐蕃的安宁,与尼婆罗的尺尊公主一起劝说丈夫信仰和推广佛教。她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镏金铜像供奉在松赞干布特意为她修建的小昭寺;她还改进了耕作技术,教会了吐蕃人养蚕织布和种植蔬菜,被藏民称为“阿姐甲萨”。笑靥如花,她如火如荼地映红了那片格桑花,瞳人流转,她如竹如柳地装点了那条拉萨河,长发飞泻,她如虹如月地点亮了那盏酥油灯。
这次和亲也使唐蕃边界人民享受到了久违的和平。美中不足的是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都未能生育,更为遗憾的是与文成公主相守仅8年的松赞干布于650年突然病逝,年仅34岁。此后,文成公主承受着远离亲人的苦楚,跨过了失去丈夫的深渊,又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30年,直到680年去世。她从大唐带去的经卷仍收藏在布达拉宫中,她从大唐带去的佛像仍供奉在大昭寺里,她从大唐带去的种子仍一季一季地播种、收获,她的芳容与精神已经像圣山圣湖一样嵌在青藏高原上。
松赞干布病逝后,他的孙子芒松芒赞继位,大相禄东赞担当起了辅佐朝政的重任。禄东赞最大的功绩是划定田界,确立了吐蕃的封建制度,给吐蕃的农牧业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此后,禄东赞率军灭亡了吐谷浑,将身为大唐女婿的吐谷浑可汗和弘化公主赶出了故乡 。唐蕃之间已经没有缓冲地带,一场决战在所难免,血战发生在670年,继任大相的禄东赞之子尊业多布派出40万大军与唐朝名将薛仁贵的10万征西军在大非川展开决战。结果,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唐朝西域四镇龟兹、于阗、焉耆和疏勒被吐蕃夺去。昔日威风八面的薛仁贵被戴上枷锁押解长安,贬为庶人。
随后,吐蕃继续向东南、西北方向扩张。763年,大唐金城公主之子赤松德赞发兵从奉天挺进长安。结果,吐蕃不仅顺利攻陷了这座伟大而竖固的都城,还册立唐广武王李承宏为伪皇帝。也许是吐蕃人根本不适应内地浓重的氧气含量,在唐 做出巨大让步下,与唐签订了《唐蕃清水盟约》。
790年,吐蕃的统治区域己东接唐边,南达尼婆罗,西至西域,北抵突厥,幅员万里,规模空前。710年,唐虽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赤德祖赞,赤德祖赞也向唐上书宣称唐蕃已“和同为一家”,但吐蕃一直对唐采居取攻势。一味的扩张使吐蕃民众苦不堪言,也使吐蕃赞普四面树敌,辉煌的外壳暂时遮盖了渐进的腐朽。
8世纪下半叶,阿拉伯哈里发王朝与吐蕃在西域发生冲突,唐僖宗又暗中与回纥、南诏结成了统一战线。吐蕃陷入四面受敌的困境。无奈之下,吐蕃于821年遣使向唐朝求和,双方在拉萨大昭寺前立下会盟碑,碑上刻着“彼此和好,互不侵犯”的字样。
和平并未能挽救吐蕃,原因在于持续的内乱。可黎可足赞普长期患病,朝政由僧侣派代表人物钵阐布执掌,失势的灭佛派与钵阐布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钵阐布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根本不懂得身处高位更应该夹起尾巴做人,最后竟发展到和王后有染的地步。正愁找不到借口的灭佛派大喜过望,在四处扇风点火、制造舆论的同时,开始暗中策划实质性的行动。一天夜里,钵阐布照例溜进宫与王后约会,此时,一伙灭佛大臣持刀来到宫内,将他们送进了遥远的天国,重病在身的可黎可足赞普也被灭佛大臣缢杀。
可黎可足之弟达摩被立为赞普。意外上台的他对灭佛大臣们充满了感激之情,因此一味崇信苯教,打压佛教,把信佛的大臣们逼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于是信佛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846年暗杀了达摩。
达摩遇刺后,王后綝氏开始当权。不久怀上了达摩遗腹子的次妃顺利地产下一名男婴,起名维松;王后不甘心王位旁落,谎称内侄乞离胡为自己的儿子,取名永丹。从此,两妃各挟其子,王族和宦族之间爆发了你死我活的战争。具有200年统一历史的吐蕃走向分裂。分裂后的吐蕃一分为四:一个在今后藏的阿里,即阿里王系,一个在后藏,即亚泽王系;一个在前臧,即拉萨王系;一个在山南,即亚陇觉阿王系。后来分裂以几何状态展开,拉萨王系分出冲波巴、姜郊瓦、拉波浪巴、至巴、业塘巴、芦巴藏巴等;阿里王系建立的古格王朝也一分为三;亚陇觉阿王系后来进入青海一带,一朵瑰丽的高原奇葩就这样零落满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