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至9日,上海沪剧院青年传承版沪剧《陆雅臣卖娘子》《庵堂相会》《沪剧折子戏专场》在天蟾逸夫舞台轮番上演。沪剧院2013级青年演员用蓬勃朝气重现沪剧经典流派唱腔,这群00后代表了沪剧的未来。

青年演员万子涛表示,排练伊始,复排导演舒悦就反复强调,要用眼睛与观众交流,与观众“说话”,给了他很多启发,“我的使命感、责任感更重了。唱好传统经典,把根基打好,未来才能驾驭更多新编原创作品。”

沪剧徐伯涛个人简历(上海沪剧院00后演员连演三天)(1)

舒悦

为学习杨派,原本声音纤细的青年演员陈悦音努力向“低沉”靠拢,“下过苦功,我才知道为什么杨派如此受观众欢迎。老师们有针对性的辅导,让我们在舞台上身段更优美,表现情绪更强烈。”

沪剧徐伯涛个人简历(上海沪剧院00后演员连演三天)(2)

《陆雅臣卖娘子》《庵堂相会》是两部堪称沪剧教科书级别的经典剧目。剧中不仅有上海早期城乡社会的生活气息和文脉记忆,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唱腔,经过几代沪剧名家不断打磨,已经成为沪剧演员的必修课。《陆雅臣卖娘子》根据清代青浦乡间实事衍化而成,在滩簧、申曲时期是各班社、剧团的热门剧目。上世纪八十年代,师于生重新整理该剧,丁是娥、石筱英、邵滨孙、王盘声、杨飞飞等主演,轰动一时。茅善玉、沈仁伟、王惠钧、平雪瑛、朱俭、程臻等沪剧名家也曾演出该剧。《庵堂相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从“对子戏”到“同场戏”,《庵堂相会》在沪剧前辈艺术的整理、加工和丰富之后,久演不衰。筱文滨、丁是娥、解洪元、邵滨孙、石筱英、筱爱琴、沈仁伟、筱惠琴、许帼华、沈惠中、陈瑜、茅善玉、孙徐春等几代沪剧名家都曾出演该剧。“搀桥”“问叔叔”“看龙舟”等唱段堪称经典。《沪剧折子戏专场》包含《杨乃武与小白菜》《星星之火》《碧落黄泉》《雷雨》经典选段,另有一出沪剧小戏《亲情》讲述亲朋之间的深情故事。

沪剧徐伯涛个人简历(上海沪剧院00后演员连演三天)(3)

2013年,上海沪剧院携手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进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第7次沪剧演员招生。沪剧院奔走四方,广觅生源,从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山东、湖南、甘肃等地招收二十余位学生作为定向培养对象。2018年,这群学生进入上海沪剧院,诸多沪剧名家不辞辛劳,不计名利,为培养青年人投入极大心血。

沪剧徐伯涛个人简历(上海沪剧院00后演员连演三天)(4)

作为《陆雅臣卖娘子》《庵堂相会》复排导演,舒悦在整理、挖掘、传承的基础上,保留经典唱段、唱腔、念白,并结合当下审美品位,对部分唱段进行重新编排,根据演员嗓音特点,将“娘舅赋”由赋子板改为三角板,演唱出来更具沪剧韵味。《陆雅臣卖娘子》“叹五更”加入文派、解派、邵派、王派、春派的流派唱腔,观众听来颇为过瘾。在舞台换景间隙,剧目尝试加入沉浸式舞台的演绎形式,实现台上台下近距离互动,让观众耳目一新。

沪剧徐伯涛个人简历(上海沪剧院00后演员连演三天)(5)

“《陆雅臣卖娘子》《庵堂相会》都是颇见功底的大戏,汇集多个经典沪剧流派,涵盖几代艺术家的表演精髓。当年邵滨孙、王盘声老师等都希望把这些戏传下去。”舒悦自言,演员一生在寻路、赶路、领路、让路,而他到了“领路”期。“26位2013级青年演员流派纷呈,每人都有自己的特色,通过传统戏打基础,他们琢磨角色的积极性更高了。同时要排练《陈毅在上海》《陆雅臣卖娘子》《庵堂相会》,他们很自信,剧组排完,自己还会偷偷加练。”青年演员有个习惯,排练前,先去汾阳路150号1楼纪念馆沪剧前辈艺术家的照片前鞠躬。“这群00后正一步步摆脱稚嫩,我对他们有信心。”舒悦说。

沪剧徐伯涛个人简历(上海沪剧院00后演员连演三天)(6)

沪剧徐伯涛个人简历(上海沪剧院00后演员连演三天)(7)

排演期间,韩玉敏、沈仁伟、汪华忠、张杏声、徐伯涛、王明道、王明达、王珊妹等老艺术家们轮流坐镇排练场,咬字、唱腔、形体、表演一一进行辅导。“三晚剧目有继承也有发展,孩子们继承经典唱腔和流派特色,同时做出了创新,比如‘叹五更’变成五个演员唱,观众满意。”沈仁伟表示:“沪剧的根就是‘传统’,立足传统才能发展创新。听到这些老流派、老沪剧的味道,观众们热烈地鼓掌。这离不开沪剧院领导的支持,也离不开青年演员的刻苦努力。观众满意,我们也满意,这一炮才算真正打响了。”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来源:作者:诸葛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