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

《表里的生物》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且比较执着的孩子形象。全文共有二十一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从作者儿时的生活环境和对于声音的认识写起,引出我”的疑问: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呢?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写了父亲不让“我”动表,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有个生物被关在父亲的表里。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表里的生物(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材解读和学法指导)(1)

第三部分(第10-19自然段)写父亲作了让步,打开怀表让“我”看,但仍然不许“我”动,怀表中摆动的机件和父亲的解说让“我”印证了自己的猜想: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但又产生了新的疑问:为什么要把蝎子放在表里?最后“我”用想象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问:也许这个蝎子与众不同,声音好听。

第四部分(第20~21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部分,写儿时的“我”见人就说父亲表里有个小蝎子,而“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本文线索清晰,层层推进。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文中多次出现时间词语,如“小时候”“一天”“许多天”“以后”“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我”的心理和情感也在变化。“我”对父亲的怀表从疑惑、好奇、猜测到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测,但又产生了新的疑问,然后又用自己的想象解答了这个疑问。“我”的推理过程充满了想象,但也并非没有道理、不讲逻辑。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表里的生物(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材解读和学法指导)(2)

文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父亲把表盖打开,“我”睁大眼睛兴奋而入神地看着面前表里的美丽世界。这幅插图放大了怀表,凸显了“我”眼中表里世界的美丽和神秘,也表现了人物的天真和好奇。

学法指导

一、学习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表里的生物(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材解读和学法指导)(3)

二、写字指导

“蟋、蟀”两个字笔画较多,首先应从写正确入手,特别是“蟀”字的右半边,要注意笔顺、笔画。动笔写时,注意结构的安排,虫字旁不要写得过大,“蟋”左半边的上半部分与虫字旁基本齐平,“蟀”的左半部分下边的“十”要托住上边的部件。“脆”字要注意右边的“危”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璃字右边笔画较多,书写时要写得紧凑,注意“离”字的笔顺,以及它的最后两笔是撇折和点。

三、阅读指导

1、理清思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全文的段落较多,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可分步进行。可以先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小时候”“一天”“过了许多天”“此后”“后来”,再联系课题,想想课文围绕“表里的生物”,在这些时间点上都发生了什么,并进行梳理,进而概括出课文的大意。在基本明了课文主要内容后,联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说说文中的“我”探究了什么问题,是怎样探究的,为感受人物形象作铺垫。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表里的生物(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材解读和学法指导)(4)

2、根据文中人物的表现,感受人物形象

在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之后,关注文中出现的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读读课文,思考课文在描写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进行圈画批注,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想想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再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

比如,“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几句,从“越不许”“越想动”等词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一句,可以思考,为什么“我吓了一跳”,却还“感到愉快”,从而理解“我”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从“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这句话中感受到,在“我”的心中充满了美妙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表里的生物(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材解读和学法指导)(5)

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意味深长的结尾

对课文结尾“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的理解,可以先找到“这样的话”就是“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联系上下文体会到,以前“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而父亲的表“嘀嗒,嘀嗒”响,所以里面一定有生物,父亲告诉“我”里面是小蝎子,“我”就真的相信了,后来慢慢明白其实表里没有生物,就不再说了。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我是从哪里来的?”“我也可以孵出小鸡来”“有一天我会变成超人”。体会:每个孩子在童年时代都会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想象,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

欢迎关注“烛光照耀星空”。假如你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私信探讨;假如你对文本有更深更广更独到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