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东北三省与内蒙古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吉林与内蒙古的区划变迁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山西省与内蒙古之间的区划变迁。当年,山西省北部的12个县,历经几轮变迁和调整以后,划入了内蒙古自治区管理。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聊聊山西省与内蒙古之间的辖区调整。
首先,我们聊聊山西省的基本情况。山西省属于我国华北地区的省份,同时也是我国中部六省之一。山西省的资源丰富,为我国各地经济建设,输出了大量的资源。按照2020年七普的数据,山西省总人口3400多万人,接近3500万。在人口数量上,这样的人口基数并不算少。2021年,山西省的GDP总量达到了2.25万亿,增速非常明显。
山西省下辖了11个地级市,分别是:太原市、临汾市、朔州市、大同市、长治市、吕梁市、晋中市、忻州市、运城市、阳泉市、晋城市。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一直处于反复拉锯的状态。在中原王朝强盛阶段,会从山西、河北等地大举北上,进行大规模北伐,从而控制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尤其是水草充裕的地区。
例如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当年,中原王朝大举北伐,在呼和浩特建立了云中郡。不过,一旦中原王朝进入了衰败期,或者内部开始军阀混战,北方的游牧政权,就会卷土重来,直接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在这一阶段,山西就成为了阻击北方游牧骑兵南下的重要屏障。山西省的地形结构复杂,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山西省的地势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属于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形以山地、丘陵、台地为主。其中,山区地貌占了山西省的80%以上。根据山西各地特有的地形地貌,中原王朝设立了一系列关隘,例如娘子关、雁门关等等。在北宋统治时期,辽国控制了呼和浩特、大同等地,直接威胁了中原王朝。
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以后,建立了一个疆域面积空前辽阔的王朝。随着疆域面积的扩大,唐宋时期的州县两级区划,对于元朝并不适合。元朝在金国行尚书台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推出了著名的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岭北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等等。在元朝统治时期,呼和浩特被称之为丰州。
在大一统王朝的背景下,呼和浩特的地理位置优势迅速显现。成为了连接中原地区和蒙古各部之间的商贸转运中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各地客商络绎不绝。出现了“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的诗词。
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北伐,元朝势力败退北方草原。在此之后,出现了明朝与蒙古各部对峙、拉锯的局面。蒙古各部并不甘心失败,屡屡组织骑兵南下。为了抵御北方游牧骑兵南下,明朝从东北到西北,组建了著名的九边重镇,例如大同镇、太原镇、辽东镇等等。在明朝统治时期,呼和浩特等地在蒙古俺答汗部的控制之下。
明朝统治的后期,明朝与俺答汗部进行隆庆议和之后,明朝重新开始了边境贸易。为了便于商品转运,俺答汗设立了最初期的归化城,这就是呼和浩特市最早的雏形。不过,在明末清初时期,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归化城的商贸作用已经基本荒废。17世纪中期,清朝消灭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势力、南明各个政权,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了各省的区划,形成了18个省的区划格局。在东北、西北、内蒙古等地,由于一系列的实际原因,清朝并没有设立行省,仅仅设立了各个辖地将军,例如吉林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盛京将军等等。清朝统治的前期,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一直与清朝对抗,甚至有能力对清朝发起局部朱棣进攻。例如著名的乌兰布通大战,准噶尔部长驱直入。
此时的清朝国力有限,一直处于防御态势。为了遏制准噶尔部沿着草原东进,清朝在西北、内蒙古等地,设立了一系列的关口、关隘和城堡,其中,在呼和浩特附近,清朝设立了绥远城。随后,清朝设立了绥远将军,全面负责草原各地的事务。绥远城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有“北上草原、西行大漠、南观黄河、东眺京津”的作用。
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历经长期70余年的战争,清朝终于平定了西北准噶尔部。随着准噶尔部被平定,中原各省与蒙古各部之间的贸易,再次兴起。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等,进入了蒙古各地。蒙古各地的皮毛、马匹等等,进入了中原各地。绥远城再次成为了重要的转运中心,商业十分兴隆。但是,一个问题出现了。
绥远城周边的商业非常完善,人口也越来越多,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最终,清朝设立了归绥道,隶属于山西省管理。归绥道的全称是:山西总理旗民蒙古事务分巡归绥道兼管归化城等处税,主要任务是:督察核转所属各厅的一切刑名、钱谷及丈量开垦旗庄牧地、仓厫积贮、官兵俸饷、解征草束、运送军需,并蒙汉佃田租息、修筑等项。
归绥道合计下辖了13个厅,分别是:归化城厅、绥远城厅、萨拉齐厅、清水河厅、托克托厅、和林格尔厅、丰镇厅、宁远厅、兴和厅、陶林厅、武川厅、五原厅和东胜直隶厅。这13个厅,也被称之为口北13厅。在清朝统治的末期,随着加强管理的需要,1905年,清朝在归绥道撤厅设县,保留归绥道的基础上,撤销了原有的13个厅,设立了12个县,仍然隶属于山西省管理。
例如托克托县、林格尔县、五原县、武川县、东胜县、归绥县、萨拉齐县、清水河县等等,归化城厅与绥远城厅合并,组成了归绥县。与此同时,人多地少的山西各地,出现了旱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现了清朝末期三大人口迁徙之一的“走西口。”大量的山西人,进入内蒙古的归绥等地。因此,直到现在,内蒙古中部的口音和风俗,与山西省都非常接近。
1912年,已经统治了200多年的清朝灭亡,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复杂阶段。北洋军阀政权鉴于内蒙古各地的实际情况,出于加强对内蒙古各地管理的需要,设立了绥远特别区、热河特别区、察哈尔特别区等几个特别区。特别区是一种非常模糊的区划方式,不属于省份,但又兼顾了管理各地的责任。
1928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塞北各地,当时的政权一口气组建了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等一系列省份。其实,绥远省就是在绥远特别区的基础上组建的。绥远省包括了上述的12个县,以及四子部落旗、茂明安旗、喀尔喀右翼旗、乌拉特前、中、后三旗等地。总计下辖了3个市、18个旗、20个县,省会设立在归绥市。
在军阀混战的大环境下,绥远省属于晋系军阀的控制范围。因此,在近现代历史上,出现了晋绥军集团的说法。一转眼到了建国的初期,随着大规模战争的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建设的阶段。外部环境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塞北四省的战略防御作用已经明显降低。过分复杂的区划,不利于经济建设。
塞北四省本身就存在人口偏少、经济薄弱等诸多问题,1952年开始,察哈尔省、绥远省、热河省等几个省份被陆续撤销。1954年,绥远省被撤销,下辖的大部分地区,划入了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同一年,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从“寄居”张家口市,迁移到了归绥市。随后,归绥市更名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的管辖范围,开始不断向西延伸,最终,从东北地区一直延伸西北地区。
当年,山西省管理的12个县,最终隶属于内蒙古管理。其实,这段历史非常复杂和曲折,见证了我国的沧桑巨变。自古以来,没有一成不变的区划,各个地区的区划,一直在不断变化中。例如河北省的东明县,从河北省、平原省、河南省,最终划入了山东省。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