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大平调“花旦王”王爱英

81岁仍下乡演出希望西路大平调后继有人

鹤壁市青年大平调剧团简介(鹤壁81岁王爱英仍下乡演出)(1)

王爱英

【鹤壁新闻网讯-鹤报融媒体记者 张志嵩 文/图】11月23日,记者在浚县古城见到王爱英时,她刚从乡下演出回来。面对精神矍铄、嗓音清澈的王爱英,记者很难想象她今年已经81岁。这位有着西路大平调“花旦王”美誉的演员,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进取,用实际行动激励着后辈。

自幼和奶奶相依为命,为讨生活进戏班

王爱英出生在滑县大吕庄村,3岁时家里发生变故,父母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我父亲王廷瑞当时是入党积极分子,附近村有个刽子手叫于世刚(音),一天晚上他在我家门口儿把我父母杀害了。”王爱英告诉记者,当晚她在二姑家睡觉才幸免于难。

事情发生后,奶奶喊冤但没人敢替她们说话,随后大部分亲人逃到了外地,她只能和奶奶相依为命。

“当时日子真叫苦,好心人见了我们都会给点儿吃的。”王爱英回忆,奶奶年老无法种地,她们经常饿肚子。七八岁时,她有机会上学识字,但读了一年后又辍学了。

大吕庄,三里长,人人会唱平调腔……大吕庄是十里八村有名的“戏窝”。有关资料显示,大吕庄的大平调自清朝光绪年间开始至今已传承6代。当时,戏曲舞台属于男演员,大吕庄的戏班也都是男子。

8岁那年,姑姑领着王爱英找到村里的戏班。“姑姑当时对他们说,你看这个小姑娘多可怜,让她跟着你们学戏吧。”王爱英回忆,大家一开始都嫌她年龄小,“可姑姑又说,她不要钱,你们有吃的分给她一口就行,总比她在家饿着强”。

戏班负责人当时在后台问王爱英:“叫你上台你敢不敢?”“敢!”王爱英坚定地回答。

当天演的是大平调经典剧目《二进宫》,王爱英上台扮演了剧中的丫鬟,而且还有一句台词要唱。“戏班里的男旦叫王清海,小名叫存牛,非常有名,戏班负责人安排我站在存牛身边,一推我我就开始唱。”王爱英回忆,因为胆大,她现学现卖上了台,也自此进了戏班。

刻苦学戏、大胆创新,逐渐成戏班主角

“出去演戏每个人有一个馍一碗菜,每次我都会留一些给奶奶带回去。”王爱英说,她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学戏也格外用功。

戏曲行当练功最重要,王爱英每天4点半起床,然后找个偏僻的地方练嗓子和动作,练到6点左右回去喊大家起床,再一起练功。王爱英说:“这个习惯我坚持了几十年。”

王爱英说,她学的戏很多是王清海教的。“王清海是村里的上门女婿,他挺照顾我的,他干娘也可怜我,经常叮嘱他要好好教我。”

干一行钻一行,王爱英经常在演出时站在幕后听戏,然后回去自己练。在那个年代,想学戏只能模仿其他演员,然后自己再揣摩,全靠悟性。通过不断努力,王爱英唱得越来越好,也慢慢开始唱主角。

从唱腔到身段,王爱英深得王清海真传,但她并不满足所学到的,经常会创新。王爱英说,要改戏,从唱腔到服装再到动作都得改。例如《铡赵王》中包夫人穿的是青衣和黑裙,她改成了穿粉裙,反响很好。“其实就是把青衣演成花旦,我是跟着感觉走,但观众都买账。”

机缘巧合,得到京剧名家指点

采访中,王爱英站起来向记者示范了花旦、青衣、小旦的区别。“走台的时候,花旦是小碎步,青衣迈步要大一些。”王爱英说。

新中国成立后,王爱英跟随其他大平调演员加入了浚县大平调剧团,随后成了家。

在唱戏这个行当,老师的言传身教很重要。“没有名师怎么办?哪儿有名角我就去看去学。我经常演完戏后去看别的演员怎么演。京剧、豫剧都看,然后慢慢体会。”王爱英说,一次机缘巧合,她得到了京剧名家的指点。

有一年,一个叫小童的艺人从北京来到了剧团。“小童很豪爽,我们成为了好朋友。”王爱英说,有一年,她带着孩子到北京看病,就住在小童家里。她提出想趁这个时间找老师学点儿东西,小童爽快地答应了。

“在小童和他师哥的帮助下,我见到了京剧名家周信芳。”王爱英笑着说,“当时我不知道周老师是谁,后来才知道是大师。周老师给我讲了很多东西,讲得很透彻。”

随后,王爱英又见到了在当时很红的刘长瑜老师。“老师说没听过大平调,但戏曲是相通的,刘老师也给我讲了很多,我感触很深。”王爱英说,从北京回来后,她把学到的东西在舞台上表现了出来,大家都说她变得更厉害了。

学到“绝技”不吝啬,改良后公开教大家学

旧时艺人不懂乐理,教徒弟也倾向于单传,往往人在戏在,人亡戏亡。然而,西路大平调中一个独特而优美的板式因为王爱英普及开来。

浚县大平调剧团曾有一位艺人叫刘庆德,是善堂镇人。王爱英说,这位老师生、旦、净、丑都能唱,对打鼓也通,是个全才。“刘老师以前是其他村戏班的,后来大家合在了一起,我就跟着他学戏。”

因为从小没有父母,王爱英对长辈格外尊敬,刘庆德对王爱英很照顾。后来,刘庆德把“三搭腔秋凉双过板”这个板式教给了王爱英。

板式是戏曲音乐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魏海林告诉记者,“三搭腔秋凉双过板”是慢板的一种唱腔,一句唱词分三段。

因为不懂乐理,王爱英学了很久才学会,后来还请人整理并记录了下来。虽然这是刘老师的“绝技”,但王爱英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改良后公开教大家学。“这个板式此前在所有平调剧目里都没有,后来被我用到了《铡赵王》《李太白救主》等剧目中。”王爱英说,现在这个板式很多人都会。

81岁仍下乡演出,想培养更多西路大平调传人

“只要有人肯学我就教。”王爱英一直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大平调是地方剧种,不能失传了。”

王爱英说,跟她学戏的人很多,特别是在浚县文化馆工作期间,她下乡培养了很多业余演员。

今年10月,王爱英作为助演嘉宾亮相河南广播电视台梨园春栏目,她“清凌凌、脆盈盈”的嗓音让观众为之惊叹。

王爱英的徒弟刘长菊说,她年少时就很崇拜王爱英,后来就拜其为师,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了保护嗓子,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刘长菊说。

从浚县文化馆退休后,王爱英并没有闲着。“只要大家喜欢,我就会继续唱。”王爱英说,“我已经80多岁了,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西路大平调后继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