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有多种人物、地点重合之处。

且不论到底谁借鉴了谁,但既然存在同样的事物,必然具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具有很强话题性。

比如,杨戬、哪吒、李靖,都在两大名著中多有提及。被人们津津乐道。

本文咱们说的主题,是一座很邪门的洞府。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中村姑的故事(白骨夫人石矶娘娘马元)(1)

3个大妖同出于次洞府,却不是同门关系。每一位都大有来头,而且在原作品中都有着很特殊的意义。

这是怎样的一个洞府,都出过哪3位大妖?

骷髅山白骨洞。

说起这个地方,大概第一个想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骨洞便是白骨精的洞府。

但这里需要指明的是,纵观西游记全文,都没有出现过‘白骨精’‘白骨洞’等字眼。

孙悟空打死了尸魔后,只在其脊椎骨看到了白骨夫人四个字。

而且,白骨夫人所在的位置也并非是骷髅山白骨洞,而是白虎岭。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中村姑的故事(白骨夫人石矶娘娘马元)(2)

我们之所以有上述误解,大多是受到影视剧的影响。那为什么在影视剧中会出现白骨精和白骨洞呢?

原因大概有两点。

白骨夫人的本来就是精怪,被当成白骨精就不意外了。而且,精怪都有盘踞的洞府,所以给她假想了一个白骨洞出来。

尸山血海往往形容一种恐怖阴森的地方。而白骨夫人三次借尸还魂,可能说明白虎岭本是就是一个尸骸遍野的地方,否则也没有那么多尸体资源供她还魂。由此,骷髅山白骨洞的存在就成立了。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中村姑的故事(白骨夫人石矶娘娘马元)(3)

暂且放下这个纠结,咱们说一说白骨夫人这个妖怪本身。

唐僧一路走来,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难。白骨夫人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

有一点可以肯定,她很渴望吃唐僧肉。但因为本身实力不强,在孙悟空手下毫无还击之力。

但依然不能否认,这是一个极为阴邪的妖怪。而且被作者赋予某种重要意义,也就是其背后隐藏的禅机。

在遇到白骨夫人之前,取经队伍是相当没有主心骨的。

唐僧的傲慢、孙悟空的不服管教、猪八戒的碎嘴子,沙僧的逆来顺受。

这一系列的矛盾性格交织在一起,持续下去,走到半路队伍就得散掉。所以,师徒四人需要一种劫难,来调和队伍中的矛盾。

所以,白骨夫人就出现了。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中村姑的故事(白骨夫人石矶娘娘马元)(4)

取经看似是一项任务,实际上也是一种归心的过程。

唐僧需要放下傲慢,给予孙悟空认可和尊重;孙悟空也需要放下桀骜不驯和曾经的荣耀,做到返璞归真,从内心接受取经任务。

白骨夫人借尸还魂,利用师徒间的性格短板,激化了矛盾。唐僧师徒因此分道扬镳。

但在后来,唐僧受尽黄袍怪的刁难,而猪八戒和沙僧根本帮不上忙。所以,从内心里认识到取经的不易,孙悟空的地位急剧攀升。

等师徒再次相见时,归心的过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白骨夫人起到了菩萨的作用,度化了师徒的魔心。也便是其背后蕴藏的禅机。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中村姑的故事(白骨夫人石矶娘娘马元)(5)

说完白骨夫人,咱们说回封神演义。

骷髅山白骨洞白纸黑字出现了。

从这个洞府中出来的两位大妖都十分不简单,比白骨夫人厉害得多。其中一人死后封神,另一人则被西方教接走,最终成就佛果。

他们是谁呢?

第一个是石矶娘娘。

封神原文描述,石矶娘娘虽然是万年大妖,但本性上并不坏。从来没有做过什么恶事。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中村姑的故事(白骨夫人石矶娘娘马元)(6)

但最后碰上了哪吒这个煞星,该她倒霉。稀里糊涂地被太乙真人弄死了。算得上封神演义中死得最冤的一个。

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看到这一段时都有些不忿。可仔细想想,石矶娘娘的死也是蕴藏着特殊意义的,也算得上一种禅机。

怎么说呢?

首先,咱们要正确认识哪吒在封神演义中的定位。

他本是灵珠子下凡,就是应杀劫而来。从某种意义上,他本身就代表着冷酷的天意。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中村姑的故事(白骨夫人石矶娘娘马元)(7)

从封神的宿命观可以看出,天意不代表正义,而代表一种绝对的公正。

就比如自然灾难,这是一种在特定时期产生的自然现象。在灾难中死去的人,有好人也有坏人。

可见天意之下的众生都是平等的,生死不受主观善恶的影响。

正应了那句: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

这里说的仁,并不是仁慈之意。而是公正、没有偏私的概念。而万物为刍狗,指的是人类为与自然和平相处而作出的献祭和牺牲。

这是最原始也是最纯正的道家思想,与道家神系几乎没有任何关联。

而哪吒在封神中的定位也并非是某一种神,而是代天巡狩的使者。以杀伐搅动人间风云而来。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中村姑的故事(白骨夫人石矶娘娘马元)(8)

石矶娘娘的死,暗喻古人面对不可抵抗的自然灾害时作出的牺牲。无所谓正义与邪恶。

也便是这位大妖背后蕴含的禅机。

第二位骷髅山白骨洞出了的大妖——一气仙马元。与其说是妖,不如说是魔。与其后来成佛相对应。

在此前的文章中,咱们多次说起过这个人物。

其从形象和行为上,脱离的人类的范畴。更像是因为某种机缘巧合孕育出的魔物。

背后长着一只手,相貌凶恶,极爱吃人。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中村姑的故事(白骨夫人石矶娘娘马元)(9)

那么这样的人物,怎么会跟西方教有缘,最后还成了佛呢?

问题的答案中,也蕴藏着一种禅机。

咱们拿济公和尚举个例子。

济公曾是降龙罗汉下界,出身富豪之家,最后入寺出家。对于济公和尚的印象,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喝酒吃肉。

按理说,这样的人做出家人的资格都没有,怎么能成为罗汉呢?

世人只知道济公的那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以此成为吃肉喝酒不妨碍修行的理由。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中村姑的故事(白骨夫人石矶娘娘马元)(10)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句诗还有后半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意思就是说,济公可以喝酒吃肉,但世人是绝对不可以的。

为什么?不是说众生平等?

这涉及到一个晦涩的禅机。

济公和尚下界之前本来就是罗汉果位,已经具有相应的修行品质。

世人都看到他吃肉,却不理解他为什么吃。

《楞伽经》:食肉与杀生同罪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中村姑的故事(白骨夫人石矶娘娘马元)(11)

罗汉怎么会犯下这种低级错误?

原因在于,凡人吃肉只是为了欲望二字,消化掉后的残渣化作粪便排出去,而恶业却实实在在地留下了。

而济公这样的罗汉吃肉,并非是为了口舌之欲,更不会排泄。而被他吃下的众生,受到的是一种度化。

同样的例子,还有甘露火王和伐苏蜜多女。

佛菩萨有亿万种相,在不同阶层的群体中都有化身。甘露火王是一位菩萨显化的屠夫,而伐苏蜜多女是菩萨显化的风尘女子。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中村姑的故事(白骨夫人石矶娘娘马元)(12)

两者是佛菩萨向众生示现的愚痴相,而所作所为并非是因为欲望。

甘露火王以屠夫为业,屠宰并非为口舌之欲或营生,而是以杀的形式进行度化屠刀下的亡魂。

伐苏蜜多女也是如此,显化为风尘女子中的一员,度化的不只是风流客,还有风尘女子群体。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中村姑的故事(白骨夫人石矶娘娘马元)(13)

正是凡夫和觉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凡夫只为私利为作为,觉者只以度化为最终目的。

正所谓《道德经》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众生的德行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一样。总之一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仅凭如此,便能遇难成祥,福泽不止。

,